APP下载

浅析《南柯记》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借鉴

2016-05-14牛荃

关键词:虚实结合

牛荃

摘 要:文学与绘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南柯记》为文本分析汤显祖在创作技巧上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借鉴,主要体现在点染手法以及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汤显祖在作品中通过“点”法暗示情节发展,通过“染”法多角度勾勒情节,通过对梦境的营造创造了虚幻的空间,将现实与虚构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种创作体现了文学与绘画之间互通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南柯记;点染;虚实结合;中国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29-03

文学和绘画作为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相异而相通,关于这二者的关系问题的讨论自古以来就不曾断绝。中国传统一般倾向于发掘文学与书画艺术的相通性,此方面尤以所谓“诗画一律”的观念堪为典型。文学与书画之间的密切关联最早见诸于陆机的描述:“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也曾指出:“绘事图色,文辞尽情”。绘画上讲究设色与文章以情志为主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种观念在宋代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是文人还是画家,均普遍认为诗画相通、文画相通。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更是提出了著名的“诗画本一律”的论点。文学与绘画虽属不同的门类,但是这种诗画相通的观念推动了书画理论与文学创作技法紧密结合的进程。文学与绘画在一定程度上被连接起来了。戏曲虽然是舞台艺术,但是它和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戏曲剧本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戏曲文本兼具抒情、叙事和动作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汤显祖的戏曲文本,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门,本文试图从诗画同源的角度出发,探究汤显祖《南柯记》情节结构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借鉴。

一、从结构视角关照《南柯记》中的点染

(一)点染手法释义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尔后,画家即以此作为笔法——点染、设色。点、染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两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画法,二者常常配合使用,紧密相联。“点”用笔,“染”用墨或颜色。“点”有“点缀”、“点黛”、“点墨”、“点刷”、“点苔”等多种形式,以“点苔”最为常见。“点苔”就是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它无论是对于画面的整体还是局部都具有增妍效果。“点苔”若使用得当,可以起到强化画面的气氛,突出画面的主体等作用。

“染”分为“勾染”、“层染”、“渲染”等种类,在中国绘画技法中,以“渲染”最为常用。“渲染”即“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用墨技法”。“染”不能用于单独塑造形象,只能以之染出景物的阴阳凹凸变化,使画面统一。通过不同颜色的变化加强对主体的塑造,达到从多种方式表现主体的特征。

(二)《南柯记》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在戏曲中我们常能见到通过曲词点染气氛。通常作者会使用“点法”暗示出旨意与情感,用“染法”渲染意境,达到抒发情感的作用。但《南柯记》中的“点染”并不仅局限于情感层面,而是站在结构视角整体关照小说情节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南柯记》的细读发现,该剧不仅通过唱词渲染气氛,更在情节结构中使用了点染的手法。第八出淳于棼前往禅院参禅,向老禅师询问了三个问题,如何是根本烦恼、如何是随缘烦恼、如何破除这些烦恼。禅师赠与他三句话“秋槐落尽空宫里”,“止因栖隐恋乔柯”, “惟有梦魂南去日。”并预测了淳于棼的人生“到可以立地成佛”。此处与后文情节有密切关联。淳于棼在梦入槐安国,经历了宦海沉浮、跌宕起伏的一生后,最终梦醒,但淳于棼始终无法从梦境中摆脱出来。于是在第四十三出《转情》里,淳于棼前往禅院找到禅师,询问这一切的因果,禅师这才向他解释那三句话的含义,“秋槐落尽空宫里”指的就是槐安国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止因栖隐恋乔柯”,意为淳于棼因偶遇公主而缘定终身,最终选择留在槐安国。“惟有梦魂南去日”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醒来以后会发现自己仍停留在原地,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惟有放下执念方可求得解脱。故事发展到第四十四出《情尽》时,淳于棼终于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了。第八出里禅师的赠言预测即为“点”,点出了淳于棼在槐安国的人生经历以及最终归宿,接下来的情节就是按照禅师的预测进行的,淳于棼梦入槐安国,成了槐安国的女婿,在槐安国经历了世间种种际遇,最后只有从梦中清醒方能摆脱这一切。汤显祖在《南柯记》中穿插精当的点法使得他的戏剧波澜起伏,使人有所领悟,这种点法并不是孤立的,它和作品的整体情节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渲染技法作用于绘画中,主要是通过水墨或颜色层层烘托主体,达到增添立体感的作用。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多表现在通过反复突出需要强调的内容,在叙事上尤其强调叙事者在故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性,通过叙事者多角度的反复,叙述声音围绕该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叙述,进而表现叙述主体的特质。

《南柯记》中大量使用了这种多角度的叙述。在表现淳于棼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即赴南柯郡任太守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切换府幕官、王后、淳于棼和紫衣官四个叙述视角进行叙述。第二十一出府幕官出场交代淳于棼即将赴任的南柯郡官场的贪污腐败现状,为淳于棼的上任埋下了伏笔;二十二出叙述视角切换到淳于棼,淳于棼与公主启程赴南柯郡上任,开启了他长达二十年的政治生涯;二十三出叙述视角转到王后,王后思念远在南柯郡的爱女,命人送血盆经给公主祈福;二十四出主要以紫衣官为叙述者,他奉王后之命前往南柯郡,一路所见皆为民风淳朴、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询问当地百姓他看出此地太守励精图治,深得百姓爱戴,从而说明了淳于棼在这里确实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通过这四个叙述视角的转换,我们能从多角度看出淳于棼在南柯郡政绩卓著,他通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得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他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一部分通过情节的多角度叙述,层层渲染出淳于棼政治上的作为,将淳于棼的政治生涯推向了高潮,为后文被政敌陷害埋下了伏笔。汤显祖通过使用多层次的渲染手法,打破了中国古代文学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这种多元叙事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判离和超越。在同一文本中展现各种叙述者的不同态度,使读者从整体上观照故事,从而增加了解读的可能,丰富了叙述的内涵。

二、《南柯记》中的虚与实

无论是墨色浓重还是浅淡疏密,亦或精妙点苔与留白艺术,都体现了中国绘画在虚实结合上的无限意境。墨色浓重即为实,浅淡即为虚,点苔实笔用墨,留白则是笔无形中空出来的虚。虚实之间使得画面生动灵活,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

(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虚与实的对立统一,是艺术辩证法范畴之一。中国绘画一直以来对虚、实关系高度重视,中国绘画理论探讨虚实关系,基本上是与山水画的兴起同步的。自宋代山水画成为主流后,绘画理论论述虚实问题,也渐成风气。在具体的绘画作品中,虚与实总是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纯粹的实或纯粹的虚,都必然会破坏艺术的辩证法。正如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出“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虚实之间,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两者不可分割。更为重要的是,虚与实有机配合,可以形成强大的艺术张力,使两个方面的审美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即所谓“虚实相生”。也就是说,实赋予虚以艺术生命,虚则带给实艺术灵气。这种互相促进的关系能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提升作品的艺术品味。

自老子阐发虚实相生的哲理之后,虚实和谐相生艺术原理无论对绘画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史上,许多卓越的艺术家都重视这种艺术辩证法的审美作用并自觉地运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之中。在汤显祖的作品中我们也会发现这种虚实结合丰富了作品的情节,通过虚幻与现实的双线结构使作品充满灵动性。

(二)现实与虚幻的交织

《南柯记》中,主人公淳于棼由入梦前到入梦再到梦醒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情节,这个情节又可以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淳于棼在树下睡了一觉,从第十出淳于棼喝的酩酊大醉,将酒吐在溜二、沙三脚上,二人下台洗脚,淳于棼睡着,到第四十二出,二人洗后上台,淳于棼睡醒。这是一个主要情节。在这个情节里表现的内容是沙三、溜二洗脚,淳于棼睡觉。第二个部分是淳于棼梦入南柯国的一系列人生经历。从第十出到第四十二出,主人公经历了娶妻、升官、妻亡、贬谪等大起大落。最后,作者将两部分合二为一,主人公从梦中醒来,一切不过是一场空。

入梦前的十出,作者首先介绍了主人公淳于棼在现世的基本情况,属于实写。接着作者在第三出对虚构的槐安国进行了介绍,将国家的历史、风俗等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里属于作者的虚写。这一虚一实看似是在不同时空平行发展的两条线,却在某一点突然交汇了。淳于棼与前来人间择婿的瑶芳公主一行在禅院中相遇,汤显祖通过大胆的情节安排打破了实与虚的界限,将虚与实融合在一起。入梦的三十二出主要以虚为主。淳于棼在梦中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一生,梦中的经历都是虚构的,可在汤显祖的笔下都异常真实。尤其是对淳于棼宦海沉浮的刻画,淳于棼得势时,身边永远不乏阿谀奉承之流,失势后,人们如同躲瘟疫一样纷纷散去。这样的人走茶凉虽然残酷无情,确是明朝官场的真实写照。值得一提的是,汤显祖在剧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老谋深算的官场老手段功,他忌惮淳于棼在南柯郡的威望,多次设计陷害淳于棼,最终致使淳于棼被革职,他与淳于棼的政治斗争虽说是放在蚁国来表现的,但是与现实的官场无异。梦醒以后,他和两个酒友在大槐树下找到了蚁国的旧址,揭开了蚁穴,发现梦中的旧迹依然存在。这是一种极虚的写法,作者将虚幻世界带入了现实。契玄禅师在禅院里作法,淳于棼见到了槐安国的故人,尤其是他思念多时的妻子,此处情节设计使得虚幻与现实的结合到达了高潮,直到禅师用无情剑将淳瑶二人劈开,淳于棼才回到现实,最终顿悟成佛。这种虚虚实实的创作手法使得读者产生恍如隔世的错觉,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使得作品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南柯记》在情节结构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技巧,以梦境为主带动现实,将一虚一实的两条情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正是由于淳于棼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才使得他在梦入槐安国以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爱情理想,理想破碎以后的落寞充满真实社会的写照,折射到现实生活中,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由此可见实是虚的基础和依托,而虚则是关键之所在。要由虚来统摄实,有虚来带动实。这与中国绘画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绘画理论的基本倾向是“虚重而实轻”,只有虚处理得当,实的部分才能由死而变活,由呆板而生灵气,作品本身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文学创作亦是如此,创作者借助虚构想象可以对现实进行颠倒、幻化、美化,从而表现出生活中更本质的情感与理想,达到更为自然、真实、深刻的境界。

自宋代各种绘画技术成熟以后,文学创作中一直不乏对绘画技法的借鉴,无论是诗词还是小说的创作中都可窥得一二。汤显祖通过巧妙的穿插点染,使作品情节大为丰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他通过梦境营造了一种虚幻的空间,使得现实与虚幻完美的结合,在虚实之间丰富了戏曲的艺术特色,为我们展现了文学与绘画之间互通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汤显祖.南柯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徐朔方笺.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3〕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杨铸.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

〔5〕汤显祖.玉茗堂批评焚香记[M].北京: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1984.

〔6〕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汤显祖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8〕尤汪洋,等.中国画技法大全[M].洛阳: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9〕王建军,许建中.《南柯记》的情节结构与思想表达[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齐欣荣.论汤显祖戏剧对时间的处理[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

〔11〕张晓凌.岩彩:文化属性与当代意识——在中国岩彩画20年与当代中国绘画研讨会上的演讲[J].中国艺术,2010.

〔12〕殷玉琴.浅析皴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09(24).

〔13〕何晓珊.浅谈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现代应用[J].作家,2009(12).

〔14〕周晓珠.浅论中国水墨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大观,2009(02).

〔15〕陈鑫.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看当代设计教育[J].艺术教育,2008(03).

〔16〕余宁春.传统绘画技法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17〕徐邠.想象的空间——中国画留白之诠释[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05).

〔18〕张红华.留白技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映射[J].美与时代,2006(02).

〔19〕庄一兵.空白致美——中国画空白的哲学渊源及审美价值[J].东南文化,2004(01).

〔20〕郑娟.艺术设计中的空白意境[J].包装工程,2003(05).

〔21〕徐忠明.计白当黑 以少胜多[J].人民教育,1991(02).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模具设计制造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虚实结合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原创舞剧《烽烟桃花飞》的艺术思想内涵简析
“教赛融合”在“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虚实结合,婉转缠绵
基于虚实结合的陆军数字化装备体系试验装备体系构成研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虚实结合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远程资源共享型试验室建设方法的实践与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虚实结合”的生产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