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庸研究述评2000—2013年

2016-05-14郭云朋

关键词:述评新世纪

郭云朋

摘 要: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达到了新派武侠的顶峰,甚至成为武侠小说难以逾越的高峰。自80年代“金庸热”至今,研究金庸的论文和专著数量巨大,几乎涉及了金庸小说研究的各个方面。尤其新世纪以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学者们更加冷静而缜密地研究金庸小说。运用新方法,选择新角度,涉及新内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关键词:新世纪;金庸小说;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68-03

自从80年代港台武侠小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以来,金庸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有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凡有华人处便有金庸小说,金庸小说拥有数以亿计的读者群。尤其是在金庸热渐趋高涨的年代,金庸的小说被当成经典去研读,逐渐形成了研究金庸的体系。从80年代至今,金庸研究的论文著作繁多,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研究的方法渐趋多样,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2013年以前,有四篇关于金庸研究的述评类论文,分别是李爱华的《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计红芳的《大陆金庸研究综述1986—1999》,丁进的《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述评1985—2003》,许兴阳的《大陆2000—2006年金庸小说研究述评》,四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大陆金庸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缜密的梳理。金庸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研究角度,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这就迫使我们对这些新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细致的梳理。

新世纪以来,金庸研究的角度、方法、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金庸小说与历史民族的关系,金庸小说的叙事学意义,金庸小说与现代性,金庸小说的比较文学研究,金庸小说与影视媒介的关系,等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金庸小说与文化的关系

金庸小说不仅有相当出色的文学艺术造诣,还包涵了许多丰富的文化质素。随着金庸热的逐渐退去,更多的学者开始冷静的思考金庸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的内涵,也许这才是金庸小说真正的价值所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教授的论文《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王一川认为以前的研究着力点停留在文学史角层面,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文化现代性角度研究金庸的价值和意义。处于现代文化虚根状态下的中国人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找到了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型。王一川从传播媒介、小说类型、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层意蕴六个层面论述了金庸武侠小说所体现出的颇具现代性的古典文化价值系统,并深刻体现了现代文化的多元化格局。此外如延安大学硕士王建伟的论文《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认为金庸小说之所以能吸引广大的华人读者,正是抓住了他们的文化情怀、审美意蕴以及审美趣味。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哲理思想,这就避免或是消解了武侠小说中的厚重的杀气,使读者在个人心理宣泄的同时享受了高雅的文化,武侠小说的艺术性也大大提高了。庄若江的论文《文化依恋、文化质疑到文化批判——金庸英雄神话的文化解读》从文化透视的层面剖析了金庸小说的英雄神话的背后所潜隐的文化内涵,揭示了金庸创作内在的变异轨迹。吉林大学聂珊的硕士论文《论金庸小说的道家文化精神》则系统的阐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的密切联系。论文从金庸作品中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道家生命哲学、道家政治伦理观、道家美学理想等多方面详尽地挖掘金庸小说与道家文化的深层关联。此外,苏文兰的《论金庸笔下英雄形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孔灵的《传统与现代的协奏——评周仲强〈文化的传承与变革——跨文化语境中金庸小说的艺术转型〉》,王雅萌的《浅析传统文化对金庸小说的影响——兼论张无忌的性格塑造》,韩云波的《论金庸小说的新法家文化形态》,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值得一读。

二、金庸小说与历史、民族的关系

金庸借武侠小说阐发了自己的历史观,把武侠情节和历史艺术化的结合在一起。张根柱的《徜徉在历史与武侠之间——论金庸小说的历史武侠化写作策略》认为在港台新派武侠作家中,金庸的历史创作意识更为自觉,武侠与历史的结合是金庸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是其武侠小说的特色之一,主要采取的写作策略是历史文本传奇化与文学文本历史化,以此把历史与武侠完美融合。胡小伟的《金庸小说的历史意识》对金庸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依次论述了金庸小说历史演进观念中的革除暴政、反侵略思想和宗教、民族融合思想。

金庸的武侠小说渗透着他鲜明的民族意识。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一文中指出“民族意识”是考察金庸小说的一个重要角度。小说涉及民族斗争画卷、民族正义斗争、反对民族霸权、塑造民族英雄、汉族文化反省以及反战和平的大同理想。在表现民族问题层面上,金庸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有少有来者。吕刚的硕士论文《论金庸小说的民族观》认为金庸武侠小说从历史发展和现代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与战争,最终的目的是追求民族与民族的尊重与品等,小说的主题上升到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的层面。郝军海的硕士论文《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民族国家意识》试图从民族国家意识的角度来解读金庸小说,以期拓展研究思路,开阔研究视野,借此加深对金庸小说的理解。

三、金庸小说的现代性

关于金庸小说的现代性问题,用力颇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一川教授。他的论文《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为现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价值建构确立了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范型。浙江大学陈中亮的博士论文《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武侠小说》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位最有影响的新派武侠作家作为重点,兼及其他作家。以文化研究、审美研究和文本细读的方法,阐明了20世纪武侠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并以考察了20世纪武侠小说的精神构建、形象书写以及艺术特色。胡小伟的论文《侠义、正义与现代化——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解读》认为金庸小说的人物为“侠”,主旨则为“义”。“义”在现代化设计中是“正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诚信”,在传统道德中是“侠义”。读金庸小说,心里藏着“侠者”之梦,从自己开始,将它用于利国利民之中,而不是好勇斗狠。宋雪冰的《论金庸小说的现代性文化特征》认为金庸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成果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作家,虽然其作品描写的是古代生活,人物基本按照古代社会的规则处世,但同时也具备很多人文精神的风格,所以这些人物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武侠人物的精神特点。此外,李爱华的《试论金庸小说婚恋的现代性特征》,邵明的《基于父权审视的文化思考——浅谈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性意义》也有一定价值,值得一读。

四、金庸小说的叙事学价值

武侠小说作为叙事性作品,需更加注重叙事策略,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和他在叙事学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密不可分的。新世纪以来,学者对金庸小说叙事学角度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中以苏州大学博士邱健恩的博士论文《金庸小说叙事研究》理论功底最深厚。邱健恩的博士论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金庸小说,文中采用的敘事学理论有俄国普罗普的敘事功能说、法國托多罗夫的敘事句法、布雷蒙的叙事逻辑及格雷玛斯的语义方阵。在借助西方经典理论解构金庸小说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同时,文中还第一次高度概括出金庸小说叙事的四个类别和九种功能,四个类别即“初始形态”、“转变的不同方式”、“从危机到逆转”和“逆转的终点”。九种功能分別是“父亲缺席”、“身份低微、武功不高”、“离开现况”、“好管闲事”、“计设陷害”、“谈情说爱”、“学武”、“解困”,以及最終的“归隐”。作为一篇学术性极强的著作,值得一读。黎文的硕士论文《金庸武侠小说的复仇叙事研究》另辟蹊径,探究复仇叙事模式受读者青睐的原因。黎文认为,这主要源于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复仇叙事传统。同时,结构的完整性和发达的故事结构能力也是主要原因。金庸小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创新,创造出新的复仇叙事模式。陈绪明的《传统叙事视角的创造性借鉴——浅谈金庸小说的视角特点》认为金庸坚持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视角的特点,并且进行了创造性发挥,使他的作品的叙事视角以全知叙事为主的同时,又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的全知叙事模式,形成了以无所不知为主、限制视角的流动和围绕一个焦点以内聚型视角形成的三种不同的全知叙事模式,这种多模式的全知视角的尝试使其作品在向传统回归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形成其独特的视角特点。魏仪的《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则认为叙事角度多用限制叙事,叙事结构以人物性格为中心,叙事时间变化多样,叙事背景往往有真实的历史年代。这些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也是金庸小说比一般的武侠小说胜出一筹的原因所在。

五、金庸小说的比较文学研究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众多学者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在金庸研究的基础上,把金庸与中外作家进行对比研究,成果颇多。如严家炎的《似与不似之间——金庸和大仲马小说的比较研究》认为金庸曾自谓“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两人的经历也颇有相似之处。而在小说的艺术与历史关系的处理、对待复仇的态度、人物性格及情节设置、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的文化内涵等四个方面,两位作家的小说既有相近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方伯荣的《鲁迅金庸初步比较》则试图从“鲁迅现象”与“金庸现象”、“鲁迅精神”与“金庸精神”、鲁迅的《铸剑》与金庸的武侠小说、鲁迅的阿Q与金庸的韦小宝、鲁迅的杂文与金庸的政论、鲁迅的写实手法与金庸的虚幻写法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位世界级大作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不朽,金庸不倒。方维保的《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认为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中,张恨水和金庸是两位通俗文学的大家,一个占据了前50年的鏊头,一个领略后50年的风骚。他们职业的双重性和创作上的两套笔墨,表现了其对娱乐和国家意识的兼容。黎明的《福克纳与金庸小说比较研究》指出福克纳和金庸虽然民族不同,国度不同,但二者在创作精神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体现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和后江湖世界、种族歧视与民族斗争、人与自然风光、探寻普通人的命运等四个方面,既有相似又有细微的差异。正因如此,才使他们成为伟大的作家。

六、金庸小说与影视媒介的关系

借助影视、游戏、动漫、话剧、音乐剧等大众媒介形式,金庸小说已经成为被改编与再创造的经典。这对于金庸作品的传播以及金庸文化现象的渗透,尤其是在当代大众媒体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媒体对金庸小说、金庸文化现象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严家炎教授的论文《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中认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在很大层面上得益于戏剧和电影。金庸小说的场面和人物调度呈现出戏剧的舞台化,同时金庸小说深受电影的视觉化和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的影响,并以此创造了一种新的武侠文体。此外,南京师范大学余丽霞的研究生论文《时代与电视媒介文化流变中的金庸武侠电视剧》概括、分析了金庸武侠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探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金庸剧的审美文化特征——大众性与通俗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类型化与创新性。同时通过对金庸剧与金庸小说、金庸电影的比较,突出了金庸剧自身存在的独特意义和价值。论述较为全面、深刻。还有学者从中国电视剧类型学角度对金庸武侠剧中的“大侠”形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如山西大学王巍的硕士论文《金庸武侠剧中“大侠”形象分析——以“射雕三部曲”为例》,针对《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中,三位核心人物郭靖、杨过、张无忌三位“大侠”形象进行的一次深刻剖析。从金庸武侠电视剧改编和“侠”文化入手,分析三位大侠的成侠经历以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侠义精神的不同,主要探究了“大侠”形象对于电视受众的影响。此外还有东北理工大学周凤的论文《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武打设计研究》以影视改编切入,比较新颖。以六部经典小说为依托,着力探究影视剧改编中的武打设计,把小说文本中的武打描述场景与影视画面进行对比,体现出其中的融会与转换。

进入新世纪以来,众多金庸研究学者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对金庸以及金庸小说的诸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成果丰厚。但我们也发现在对金庸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层面还有一定的不足,有待后续的研究者以更新的理论方法,全新的解读角度去弥补。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5).

〔2〕王建伟.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D].延安大学,2013.

〔3〕庄若江.文化依恋、文化质疑到文化批判——金庸英雄神话的文化解读[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4).

〔4〕苏文兰.论金庸笔下英雄形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3).

〔5〕聂珊.论金庸小说的道家文化精神[D].吉林大学,2013.

〔6〕孔灵.传统与现代的协奏[J].名作欣赏,2013(2).

〔7〕王雅萌.浅析传统文化对金庸小说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

〔8〕韩云波.论金庸小说的新法家文化形态[J].西南大学学报,2013(2).

〔9〕张根柱.徜徉在历史与武侠之间——论金庸小说的历史武侠化写作策略.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0〕胡小伟.金庸小说的历史意识[J].嘉兴学院学报,2003(2).

〔11〕孔庆东.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12〕吕刚.论金庸小说的民族观[D].安徽大学,2012.

〔13〕郝军海.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民族国家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4〕陈中亮.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武侠小说[D].浙江大学,2012.

〔15〕胡小伟.侠义、正义与现代化——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解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16〕宋雪冰.论金庸小说的现代性文化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2011(1).

〔17〕李爱华.试论金庸小说婚恋的现代性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3).

〔18〕绍明.基于父权审视的文化思考——浅谈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性意义[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9〕邱健恩.金庸小说叙事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0〕黎文.金庸武侠小说的复仇叙事研究[D].云南大学,2012.

〔21〕陈绪明.传统叙事视角的创造性借鉴——浅谈金庸小说的视角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

〔22〕魏仪.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23〕严家炎.似与不似之间——金庸和大仲马小说的比较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

〔24〕方伯荣.鲁迅金庸初步比较[J].嘉兴学院学报,2002(4).

〔25〕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6〕黎明.福克纳与金庸小说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7〕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8〕余丽霞.时代与电视媒介文化流变中的金庸武侠电视剧[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9〕王巍.金庸武侠剧中“大侠”形象分析[D].山西大学,2012.

〔30〕周凤.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武打设计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述评新世纪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
论新世纪大医精诚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