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
2016-05-14张敏曾凡奇
张敏 曾凡奇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在同蒋介石反动集团进行武装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针对战争形势、作战任务的变化,毛泽东在总结人民军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同时,我党我军高度重视发展军事民主,坚持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地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
0 引言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并随着我党我军军事斗争形势、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发动了全面内战,我军所面临的战争形式、战争规模、战争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毛泽东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军事斗争经验,于1947年12月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有效地指导了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实践,使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理论日臻完善。同时,他高度重视发扬军内民主,强调实行民主的极端重要性,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军队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我党我军认真贯彻党的人民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进而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步步走向灭亡。
1 战略战术理论日臻完善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就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和游击战需要,确立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指导原则。抗日战争时期,在指挥人民抗日武装独立自主的开展敌后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先后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进一步发展了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理论,确立了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原则。
全国解放战争开始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游击战争中我党坚持的"十六字诀"方针已不足以指导这一时期的大规模正规化战争了。为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新的战争形势,从战争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和创新战略方针,在战争中总结作战经验,不断提出适应新的战争形式需要的作战指导原则。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中,提出以运动战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同年9月,他又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1947年9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中,全面总结了解放战争一年来的经验,并为人民解放军的下一步作战行动提出了10条作战指导原则。1947年底,毛泽东结合战略进攻以来,人民解放军创造的新经验,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前期提出的作战方针,并在12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即:"(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灭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攻取之。一切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又环境许可的据点和城市,相机攻取之。一切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兵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十大军事原则明确规定了作战方针、作战任务、作战方法、作战部署与兵力运用、作战准备与物资保障以及战斗作风等,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战争实践的科学总结,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新。它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理论,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人民解放军在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2 军事民主思想进一步发展
早在人民军队创建之初,毛泽东就开始着手在人民军队中建立民主制度。三湾改编之后,毛泽东主张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取代军事主官的"一言堂"。在连队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现民主制度,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在新式整军运动中,毛泽东及时总结我军民主运动经验,于1948年1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的指示,第一次将军队内部的民主生活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并指出"关于军事民主,必须在练兵时实行官兵互教,兵兵互教;在作战时,实行在火线上连队开各种大、小会,在连队首长指导下,发动士兵群众讨论如何攻克敌阵,如何完成战斗任务。" 同时,为了保证民主生活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保证各级干部接受群众的监督,部分单位利用整军运动恢复和建立了红军时期,毛泽东主张建立的士兵委员会。1948年2月17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下发通知,指出:"我军各部队,似均可在连队中普遍成立士兵委员会。" 根据中央指示,全军各部队开始逐步在各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同年10年,经总政治部批准,华东军区政治部下发《关于革命军人委员会(即战委会)条例草案》,将士兵委员会名称改为革命军人委员会。革命军人委员会在全军基层连队的普遍建立,使得人民军队的民主生活有了组织保障,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民主思想的重大发展。
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毛泽东在指挥人民军队开展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过程中,身体力行,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在军事决策中,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及时总结各个解放区战斗胜利的成功经验,指导战争实践。毛泽东在指挥部队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中央军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集体智慧,在战略方针的制定、敌情分析、重大决策的下达等各个方面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军委领导及时交换意见,征求建议,保证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命令的科学性、正确性。除自身认真贯彻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外,毛泽东在《关于健全党委制》的指示中,还强调"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要求部队各级领导机关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坚持重大问题由党委讨论决定,坚决杜绝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等不民主的行为。在具体的战役战斗行动中,毛泽东坦诚征询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尊重前委的正确决策,及时改正自身错误或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决定,从而充分发挥了前线指挥员的能动性,进而使我军的战略战术方针能始终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例如,在济南战役中,接受华野领导人建议,推迟攻济时间;在华东野战军渡江南下,开辟闽浙赣根据地问题上,接受粟裕建议,放弃渡江南进计划,华野主力继续留在江北作战。
3 人民战争思想进一步丰富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也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路线。它是在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实践中,人民战争思想不断丰富,人民战争实践持续发展。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无论是在兵力数量,还是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都无法与国民党军队相提并论。在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毛泽东指示我党我军要继续贯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 的方针,要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解放区减租和生产工作,广大党员要坚决同人民一道,关心人民经济困难,人民军队要拥政爱民,进一步改善军民关系,帮组人民解决困难,要"动员一切力量,站在自卫立场上,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保卫解放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
全面内战爆发后,我军高度重视发展地方武装,大力发展民兵、游击队、武装工作队等地方武装,并逐步建立起野战部队、地方部队、民兵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系。1946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三个月经验证明:凡民兵、游击队、武装工作队等地方武装组织得好的地方,虽然被敌人暂时占领许多的点线,我们仍能控制广大的乡村。""今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在暂时被敌人占领地区,发展地方武装,坚持游击战争,保护群众利益,打击反动派活动。" 同时,各解放区认真搞好土地改革工作,使广大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广大翻身农民阶级觉悟空前提高,为保卫自己的土地,解放全中国,千百万翻身农民积极踊跃地参军参战,成为人民军队最坚强的后盾和力量源泉。人民军队的数量也从1946年的120万发展到1949年的400多万,据不完全统计,从内战爆发到1948年10月,各解放区就有160左右的翻身农民参加人民解放军。各解放区群众还积极参加生产,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全民动员,积极为人民军队提供粮食、衣物等后勤保障,组织担架队、救护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搞好坚壁清野,使进入解放区的敌人寸步难行。在解放区百姓的真心拥护与大力支持下,人民军队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进而举行战略决战,直到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据统计,仅三大战役期间,各解放区就出动支前民工539万余人,牲口103万多头,大小车81.9万多辆,船13630只,汽车250辆,担架107700副,担子4200副,运送粮食9.5亿斤。 以至于,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根源,如此大规模的人民战争,使国民党反动军队完全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处处被动,处处挨打。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显示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指导性意义。在解放战争的伟大战争实践中,我党我军充分发扬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和武装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取得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使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战争实践中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7-1248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页
《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1册,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360页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162页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172页
贾若瑜:《毛泽东军事思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第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