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四个问题
2016-05-14宋敏
宋敏
“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全的特点。因此在学习该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必须深入挖掘、认真渗透。
学习过程中要把”中国古代经济史“学好,必须认清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何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交流:各民族之间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经济中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防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代传习——“为何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
1、手工业的保守性、封闭性。手工业市场狭小,行业之前相互隔绝,具有保守性,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采取这种方法是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
2、手手相传保证了技术的完整性与持续性。
3、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更新技术,将经验汇聚给下一代,更利于技术的更新。
问题三:“重农抑商” 与“海禁” 或“闭关锁国” 的政策关系怎么样?
1、相同之处:目的都是巩固东南海防,巩固政权。(明:抵制倭寇海盗。清朝:抵制海外反清势力)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抵制外来侵略。但也造成与外界联系中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1)都为了维护统治。(2)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3)但都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2、主要差别:
(1)时间:前者始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只发生在清明时期。
(2)含义:“重农抑商”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后者是一种经济和外交政策,它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
(3)原因:前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发展、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危及封建政权;后者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时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②受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④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所决定的。
(4)作用:前者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后者一定时期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问题四:为何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无法实现向近代工业经济的转型?
1、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3、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大都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深入,积极对古代史学研究已经形成一种潮流,这些年来高考文综在内容上既考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史,又考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以及经济思想、经济上的主张等,是高考历史复习的重要内容。
以上四个问题仅作为更好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参考,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入渗透,用新史观来指导我们复习史学的新视角、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