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2016-05-14陈卉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花鼓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陈卉

摘 要 湖南南县的地花鼓舞蹈产生于清朝具有200多年的历史。地花鼓舞蹈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南县地花鼓舞蹈作为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体现了湖南南县地区的传统习俗和社会文化。文章从南县地花鼓舞蹈的价值入手,具体分析了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以加强人们对南县地花鼓舞蹈的了解,促进地花鼓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南县地;花鼓;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南县地花鼓舞蹈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舞蹈,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南县地区的传统文化。地花鼓舞蹈已成功申请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湖南南县地区的传统思想和具体的文化生活。同时,南县地花鼓舞蹈对现代湖南地区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地花鼓舞蹈艺术形式,而且对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南县地花鼓舞蹈的价值

1.1 历史价值

南县地花鼓舞蹈反应了南县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是南县地区人们的将神财富,蕴含着南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人们可以通过南县地花鼓舞蹈中的语言来研究南县地区发展历史和人口来源;其次,人们可以通过地花鼓舞蹈动作及唱词中所体现的劳动来研究南县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方式;最后,南县地花鼓舞蹈中蕴含的民俗习惯和民俗文化对研究湖南地区民族的发展与文化融合有着重要意义。以此,南县地花鼓舞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2 文化价值

南县地花鼓舞蹈是南县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反应了那先地区人们的审美追求及思维方式。首先,地花鼓舞蹈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我们了解南县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其次,地花鼓舞蹈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地花鼓舞蹈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地花鼓舞蹈文化的传承,而且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再次,地花鼓舞蹈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对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够促进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最后,地花鼓舞蹈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研究地花鼓舞蹈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3 精神价值

地花鼓舞蹈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地花鼓舞蹈来源与南县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体现了南县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同时,地花鼓舞蹈从侧面反映了南县人们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的享受;其次,南县地花鼓舞蹈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南县地花鼓舞蹈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

2 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

2.1 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舞蹈表演形式

首先,地花鼓舞蹈的舞蹈人物角色。地花鼓舞蹈的角色以丑角和旦角为主。在湖南南县的地花鼓舞蹈中,无论是对子地花鼓舞蹈和竹马地花鼓舞蹈还是围龙地花鼓舞蹈都以丑角和旦角的表演为主,通过丑角和旦角的表演,再现南县地区人们的现实生活。其中,丑角代表了心地善良、机智勇敢而又滑稽的人民群众;其次,地花鼓舞蹈的舞蹈题材。由于南县地花鼓舞蹈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较大的平民性。地花鼓舞蹈的体裁也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依据,有爱情体裁、节日体裁、历史体裁等多种体裁,并且,由于地花鼓舞蹈的体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地花鼓舞蹈受到南县人民的普遍欢迎;再次,地花鼓舞蹈的舞蹈服饰及舞蹈道具。南县地区地花鼓舞蹈的舞蹈服饰色彩艳丽,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而地花鼓舞蹈的道具主要有手帕、扇子、伞等生活用品,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在地花鼓舞蹈中,旦角和丑角都可以使用道具来表现自己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情绪;最后,地花鼓舞蹈的表演程式。随着地花鼓舞蹈的发展,南县地区的地花鼓舞蹈出现了竹马地花鼓舞蹈、对子地花鼓舞蹈、围龙地花鼓舞蹈、板凳地花鼓舞蹈、蚌壳地花鼓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地花鼓舞蹈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表演又可以在重大节日中表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2.2 南县地花鼓舞蹈的音乐形态

首先,音乐的旋律。地花鼓舞蹈音乐曲式多以单一曲调演唱,曲调结构均匀完整。另外,地花鼓舞蹈的曲式还有联区体,有几个曲调组合起来演唱,为地花鼓舞蹈增添了唱词部分,丰富了地花鼓舞蹈的表现内容。在演唱方面,地花鼓舞蹈多采取男女对唱的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地花鼓舞蹈的音乐旋律性较强,乐曲都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演唱;其次,唱词的表现形式。地花鼓舞蹈音乐的唱词多以七字体为主,每四句为一组进行演唱,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最后,音乐伴奏。地花鼓舞蹈的音乐伴奏以唢呐和锣鼓为主,但是伴奏的调式和板式较为简单,有利于舞蹈和音乐的结合。

2.3 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舞蹈风格

首先,地花鼓舞蹈的节奏感。地花鼓舞蹈主要通过人体的动作来表现,但是要求人体的动作要符合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同时,地花鼓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和情绪也是通过节奏来体现的。例如,用跳跃的节奏体现欢乐的情绪,用缓慢深沉的节奏体现哀伤情绪。另外,节奏感能够增强地花鼓舞蹈的情感表达效果,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其次,地花鼓舞蹈的动态性。动态性是舞蹈最基本的属性,南县地花鼓舞蹈通过丑角和旦角的动态表演,再现了南县地区的现实生活,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同时,动态性体现了舞蹈的活力,增强了地花鼓舞蹈的吸引力;最后,地花鼓舞蹈的造型。地花鼓舞蹈的造型都是从人们的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地花鼓舞蹈人体动作的造型及舞蹈的整体造型都体现了南县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例如,地花鼓舞蹈中的丑角动作行走时用矮子步,站立的时候像丁字桩,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

2.4 南县地花鼓舞蹈的审美特征

首先,舞蹈的形态美。地花鼓舞蹈形态具有圆流周转之美,在舞蹈动作和舞蹈对象上,圆形和S型的形态较多,表达了圆流周转之一,体现了南县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也蕴含了南县地区古代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次,舞蹈的意象美。地花鼓舞蹈的意象大多为虚幻的,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臆想得来的。例如,地花鼓舞蹈中的骑竹马、划旱船、及舞龙意象都是在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改造的来的,体现了南县低于人们的生活及南县地区人们的图腾崇拜;最后,舞蹈的情感美;地花鼓舞蹈中蕴含了南县地区人们的丰富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地域色彩同时,地花鼓舞蹈讲求气沉丹田、神形兼备及心神合一。是南县地区人们将自己的情感生活及价值追求寄寓在地花鼓舞蹈中的体现。

2.5 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风格

首先,南县地花鼓舞蹈具有喜剧性特征。喜剧性特征是南县地花鼓舞蹈最突出的特征, 在地花鼓舞蹈中,舞蹈音乐多采用欢快愉悦的取自,乐曲的内容幽默风趣。并且地花鼓舞蹈的动作以自然粗犷为主。另外,地花鼓舞蹈中,丑角也以幽默诙谐为主要表现方式。因此,南县地花鼓舞蹈具有较强的喜剧性特征;其次,南县地花鼓舞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是因为,地花鼓舞蹈是由南县地区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中创作的,具有大众性、朴实性的特点。并且,南县地花鼓舞蹈的题材、唱词及方言等表演都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另外,地花鼓舞蹈的题材内容及舞蹈动作都是从人们的乡土生活中提炼出来,并进行艺术加工而来的。以此,南县地花鼓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随后,南县地花鼓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地花鼓舞蹈中蕴含的热烈真实的情感体现了南县人民的精神状态。同时,由于地域差异,地花鼓舞蹈受湖南南县地区民族风情的影响,其舞蹈服饰色彩及舞蹈动作都具有加强的民族特色。

3 南县地花鼓舞蹈的文化内涵

3.1 南县地花鼓舞蹈蕴含的思想

南县地花鼓舞蹈产生于清朝,由南县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改进,蕴含着南县劳动人民丰富的情感和思想。首先,地花鼓舞蹈蕴含了南县地区人民的图腾崇拜。南县地区的恶人们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十分重视元宵节,并且,在元宵节时进行舞龙表演。在龙是南县地区人们的图腾信仰,体现了南县地区人们对龙的崇拜与尊敬;其次,南县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南县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体现了南县地区的水文化。而受巴蜀文化影响,南县地区十分重视以屈原《楚辞》为代表的巫文化和道文化的结合;最后,南县地区人们深受《周易》影响,在地花鼓舞蹈中以“圆”为基础讲求天人合一,体现道家思想。同时,地花鼓舞蹈画面的和谐稳定及舞蹈的整齐对称又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顺与安稳。

3.2 南县地花鼓舞蹈蕴含的农耕文化

南县地花鼓舞蹈是南县地区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与南县地区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农耕文化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与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文化礼俗相结合的文化体系。农耕文化不仅包含人们的日常农耕生活,也包含了各类思想文化,而形成的风格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农耕文化中还包含了语言、民歌、祭祀、人际交往及国家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南县是我国湖南地区的农业大县,位于洞庭湖的腹地,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是洞庭湖地区的“鱼米之乡”南县人民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学习生活技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南县地区的人们掌握了成熟的水稻重视技术了捕鱼技术。南县移民将自身具备的红薯种植技术与当地水稻种子技术了捕鱼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另外,南县地区人们的收入以水稻种植和渔业捕捞为主,这使南县人民对南县的水土有着强烈的依赖性。随着生活的发展,南县人民将农耕技术融入到当地的艺术和文化之中。例如,南县地花鼓舞蹈《十二月望郎》是以农耕的节令和月份起兴;《插花调》反映了南县人民劳动的场景。

3.3 南县地花鼓舞蹈蕴含的水文化

南县地区受地理环境形影,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其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和捕鱼为主。同时,水稻种植和捕鱼业也是南县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因此,南县人们以水为特色,星辰了独特的水文化。在地花鼓舞蹈中,舞蹈的柔美充分体现了水的特征。同时“划旱船、骑竹马”等意象也是通过人们的水上劳作想象出来的。并且,地花鼓舞蹈的唱词也表现了南县人民种植水稻和捕鱼劳作,体现了南县地区的水文化。

3.4 南县地花鼓舞蹈蕴含的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信仰,也是我国湖南南县地区人们的图腾信仰。湖南南县地区在历史发展中与中原文化相融合,进而引进中原地区的龙文化。湖南地区将船身上刻上龙的图案或将船头制作成龙头,形成了独特的龙舟文化。另外,湖南南县地区在五月农耕时节举行龙舟比赛,祈求风调雨顺;在元宵节舞龙,祈求平安吉利都体现了湖南南县低于的龙文化。在南县地花鼓舞蹈中也有舞龙表演和龙的意象。

3.5 南县地花鼓舞蹈蕴含的语言文化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方言。湖南南县地区在建制之初,人们大多是由外地迁徙而来,方言不同,难以进行沟通。随着历史的发展及语言的演变,逐步形成如今的南县话。从南县的语言文化也可探索南县地区的发展历史。地花鼓舞蹈中说唱词体现了南县地区的语言文化。

4 小结

南县地花鼓舞蹈承载着南县地区人们的生活文化及传统习俗,已成功申请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舞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及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南县地花鼓舞蹈在舞蹈表演形式、音乐形态、舞蹈风格 及审美特征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并且,南县地花鼓舞蹈蕴含了湖南地域“以儒释道”的传统思想,反映了湖南南县地区的农耕文化、水文化、龙文化及语言文化。分析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促进地花鼓舞蹈的保护和发展,而且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永森.关于南县地花鼓舞蹈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艺海,2013(09).

[2]董晓.论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局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5).

[3]熊碧云.生动丰富的民间诙谐文化——试论湖南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中诙谐艺术技巧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7).

[4]李翃旻.浅谈益阳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J].通俗歌曲,2013(10).

[5]刘科.浅谈湖南地花鼓舞蹈的表演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10(20).

作者单位

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湖南省长沙市 410100

猜你喜欢

花鼓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淮岸花鼓情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