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林健太:融合虚拟与现实

2016-05-14林叶

摄影世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河野小林摄影

林叶

如今,“当代艺术”“当代摄影”等被冠以“当代”(Contemporary)之名的词语到处被人反复、过度地使用。然而,我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是否进行了定义?“当代”又具体指什么?“modern”的词源是“modus”(正当下的),而“contemporary”则是由“con”、“tempor”、“ary”这三个词根与词缀组成的拉丁语词汇,词源是“contemporarius”(同时期的)。也就是说,“modern”是对“现在”的无限扩张,而“contemporary”则带有“始终伴随着现在”这个条件。

近年来,在当代摄影领域比较引人注目的类型之一是采用数码技术进行创作。不过,对于作品而言,使用科技手段的行为本身并不具有本质上的重要性。玛丽莎·奥尔森(Marisa Olson)在2008年的一次访谈中表示:“归根到底,所有一切都是技术,任何人使用任何东西都是一种技术,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否使用技术,已经没必要强调了。”换言之,如果我们要在当代摄影中寻求当代性,应该注意的并不是他们是否使用了新技术,而是创作者是否自觉地让“我们的生活普遍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后网络时代”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技术只不过是让这种状况得到反映的手段而已。

1992年出生的年轻摄影家小林健太就成长于这样的后网络时代。他大胆地运用Photoshop和VR等技术来进行创作,并成为当下日本最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但是,当想要抓住其本质,就会发现他的实体很难把握,当我们以为自己抓住它的时候,它却已经从我们的掌心脱离。从表面上看,小林健太运用了以往摄影作品中所不曾有的技术,可即便这样的手法是崭新的,但运用Photoshop等工具创作的这种行为,在“后网络”这个词语诞生之前就已经为很多艺术家所采用。现在“后网络”这个词语本身已经频繁被使用,正如前文所述,技术之有无对当代性而言,并不重要。小林健太自己对于“数码原住民”这个称呼也心怀质疑。现在的(或者说当代的)数码原住民,连程序设计以及PC设定都是自己完成,而这一点小林健太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他认为自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码原住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的作品被认为具有创新性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他以往的创作并寻找这其中的线索吧。

提到小林健太,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位于东京涉谷区的合租公寓“涉家”。即便在东京,涉家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场所,在小林健太作品的根基之中,我们也始终能够忽隐忽现地感受到“涉家”对他产生的影响。

“‘涉家是一个以交流为主的场所,是一个‘集团。它365天、24小时开放,人们在这里产生全新的关系。因为这里是多人共居,所以这里同时也在生产‘故事。在此之前,‘涉家曾三度搬家,地点全都散布在涉谷车站周边,租借的房子很大,并不断变化。在这里,租户的年龄与职业不受限制,生活及创作活动也不固定。自由的交流让这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内容。”

现在,小林健太已经设立了自己的帕拉斯特工作室并独自生活,但在以前,他主要是在“涉家”生活并创作。受同住人的影响,小林健太开始以“涉家”为舞台拍摄了很多照片,这让人联想起莱恩·麦克金利(Ryan Mcginley)。小林健太和朋友一同发起MMGGZZNN项目,用Photoshop编辑制作电子杂志(ZINE),并打印成1.7米高、1.2米宽的大型实体杂志展出。这个项目利用后期处理,将数码影像与现实影像相融合,将无形的影像(数据)物质化,通过这种行为,鉴赏体验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小林健太之后发表的Friends Forever等摄影项目,也是以私摄影为基础,表现现实与数码影像互相混杂的感官世界。

小林健太离开“涉家”并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拓展到海外之后,这种风格便迅速得到发展。项目ISLAND IS ISLANDS是他与Psychic VR Lab团队、时尚设计师中里周子合作完成的装置作品,小林健太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将画廊空间置换成架空的虚拟空间进行展示;再接下来的SOUND&VISION,则是他与交互设计师高田优希合作,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成为长达40分钟的表演项目;而前不久举行的一次活动中,上映的就是他与PsychicVR Lab成员兼媒体艺术家God Scorpion、卡车生产商Molphobia等共同制作完成的作品。

从以上这些作品,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小林健太的创作特征之一是他毫不犹豫地运用一切最新技术,但值得重视的另一个关键点则是,他的作品全都是与其他人合作完成,或者也可以将“合作”这个说法换成“交流”。

对于“什么是摄影”,小林健太这样回答:“我觉得从外在世界中获取,或者说与外部之物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给绘画以及摄影下定义,其实非常简单,但我觉得绘画是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而摄影好像是从外部到眼前,并未进入内部空间,是一种从外部到自己手上的感觉。我认为合租房以及共同创作这种行为就很像摄影,我们现在的谈话也是如此。与外部世界交流,所产生的东西就是摄影式的。”小林健太的早期作品,是他与“涉家”的同居者一起创作的。离开“涉家”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后,他所从事的项目更是跨越各种界限,积极与程序员、时尚设计师、技术人员等合作完成。

编辑兼G/P画廊总监后藤繁雄认为,小林健太这样的摄影家,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个体、具有共享性的媒介。通过他,影像会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影像。而这也导致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情况——小林健太的实际状态是难以把握的。这其中并不存在原创与复制的区别,而是影像因其流动性在不断发生变化。小林健太在访谈中曾经这样说到:“因为摄影,我不断变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所以人们在观看作品时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时之物。在这一点上,我想完全将自己交托给摄影。摄影远比人要来得快,而现在则经由网络,以相当快的速度在移动、增殖。我想让人们乘坐在上面,或者说,让人们观看这个断面并感受这个世界。”小林健太让自己成为媒介,以此保持自己作为观察者的视角,并成功地让影像成为独立的客观之物。由于他把观看体验作为重点进行制作,所以,摄影得到解放,并以流动的、自由的状态持续存在着。这就是文章开头部分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是小林健太能够成为“当代摄影家”的真正理由。

小林健太的个人网站是:http://kentacobayashi.com

对话小林健太

河野幸人(以下简称河野):你的作品普遍经过刻意加工,能具体谈谈创作手法吗?

小林健太(以下简称小林):这些照片主要通过Photoshop进行处理。大致运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接触系”手法,通过使用Smudge等工具来拉伸照片局部,在照片上留下笔迹一样的痕迹;另一种是“显影系”手法,通过过度运用锐化滤镜,以达到莫尔纹一样的效果,在这种效果的基础上,配合各种滤镜,像结晶一样来呈现数码照片中的某种物质性。

河野: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这样的创作方法?

小林:19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大头贴”,直到现在,这种拍摄文化依然在日本风行并深入人心。大头贴是一种将拍摄、编辑集合为一体的摄影体验。这种自动的、强力加工过的影像仿佛隐藏着某些虚构成分。而且,在同一平面上可以追加元素、还可以打上闪亮的光痕与印记。我在美术大学学习了一年绘画,与此同时,我也喜欢上摄影,当我回想起自己从大头贴中获得的体验时,我发现,大头贴不就是这两种体验相互融合的产物吗?

河野:你刚才提到曾学过一年绘画,那为什么会选择摄影而不是视频或其他创作形式?在你看来,摄影的魅力是什么?

小林:美术大学的绘画课程中,有一种不受媒介限制、以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学科,我学习的就是这个学科。它要求我们同时掌握各种媒介来完成创作,譬如不用画具或油画布也能完成绘画。因此,我总在想,不受照相机或者相纸的限制不是也能够做出照片来吗?虽然这是感觉式的说法,但与其说选择摄影,不如说是将类似摄影的感觉渗透到其他媒介之中。我对摄影感兴趣的理由之一就是想要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类似摄影的感觉”。

河野:你对摄影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以及你对此的兴趣是怎样的?从初期的MMGGZZNN等项目,到最近的ISLAND IS ISLANDS,以及前几天举行的幻灯片秀,在你的作品中,超越媒介关系并让数码空间直接侵蚀现实空间的作品不断增加。在这种兴趣的转化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小林: ISLAND IS ISLANDS是一个小项目,也是一个装置作品,它被设置在极其狭小、必须弯下腰才能通过的过道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与MMGGZZNN进行对比的作品。从MMGGZZNN开始,我就对装置以及VR体验感兴趣。托马斯·鲁夫的肖像系列首次让我对“照片的大小”产生兴趣,同时我也注意到这其中还包含着制作以及流通上的成本问题。MMGGZZNN项目中,我将16张A3大小的复印件连在一起做成一页,这种输出方式,成本只有160日元左右。虽然只能制作小作品,但是观赏者的观看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而VR技术经由网络,可以让影像不受大小限制,免费流通。

很多技术手段都让物质世界虚拟化的物质。那么,成本降低后,被省去的那部分材质感是否也可以表现出来?我觉得良好控制复印机的效果与良好控制VR那种粗解析度画面的效果是一样的。

河野:谈谈ISLAND IS ISLANDS项目吧。 VR技术是这个作品的关键,那你在其中怎么把握摄影?

小林:这个项目是与我的同龄人合作的作品,他们是时尚设计师中里周子和Psychic VR Lab技术团队,这个作品讲述了以虚拟疗养地为平台的虚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制作而成的装置与时尚藏品,共同构成了VR空间。我先对中里周子制作的小型模型进行3D扫描,并放大成巨大的“岛屿”,VR技术所呈现的体验就是乘坐船只在这个漂浮的空间中游览。当时,3D扫描所用的工具就是单反数码相机,360度围绕着模型拍摄数十张照片,再利用软件将这些照片进行合成并做成3D影像。于是便有了以原创照片为基础、用Photoshop进行加工,运用合成技术制作而成的3D作品,然后再把这两种作品安装在现实世界里。对我而言,摄影有两个极端,我要做的不是其中哪一个极端,而是把握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丰富的层次。

河野:在你的初期作品中,你与朋友们在“涉家”的生活状态始终反映在作品中,而现在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作品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对你而言,拍摄对象这个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小林:我的拍摄对象就是这个世界本身,也就是所有的一切。不过,能够带给我启发的,还是与他人的交流。“和他人的关系”这一点,一定会变得更加重要。

河野:你在创作时会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色彩,那么,色彩在作品中起到何种作用,有哪些意义?

小林:数码影像是把色调数据填埋在一个个像素里。那么,重要的是谁把色调数据填入到像素中。从根本上讲,如果是由人来选择颜色,那这就是绘画;如果是由某种机器来选择,那就是摄影。不过,这两种要素混合存在于拥有大量像素的场域,虽然不是由人直接把颜色灌入其中,但只要利用色调补正工具,就能够改变所有参数。所以,它们始终融合在一起。

河野:请介绍一下你使用的器材?

小林:尼康D800、D60,佳能PowerShot G9,iPhone等。

猜你喜欢

河野小林摄影
日本外相爱玩推特被批“太闲”
别来无恙
日官房长官辩称没否认“河野谈话”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