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骆驼祥子》“一把”结构英译研究
2016-05-14陈滢
陈滢
摘 要: “一把”结构中的“一把”不仅可以作名量词和动量词,还可以作副词。文章研究《骆驼祥子》“一把”结构,将其分成四类并依次阐述每个结构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施筱菁和葛文浩的两个译本中的英译情况及翻译策略,总结“一把”结构英译情况,为以后“一把”结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 《骆驼祥子》 “一把”结构 英译
一、引言
在汉语中,“一把”结构使用非常普遍,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把”结构可作为数量词,与名词组合成名词短语,如“一把刀”,“一把伞”“一把米”“一把年纪”,等等。此外,“一把”结构还可以动词连用,如“赌一把”,“一把接住”等。即便这些“一把”结构虽然有相同的外在语法构成形式,但它们内在的语义构成、概念结构和概念化过程各不相同[1]。“一把”不仅可以作名量词和动量词,还可以作副词。因此,研究“一把”结构,全面、客观地反映该结构的基本规律,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正确运用此结构达到有效言语交际,而且有利于此结构的翻译,避免机械、千篇一律的翻译。
二、“一把”结构及《骆驼祥子》英译本研究综述
“把”是一个具有多项语义、语法特征的量词,它既可以做名量词,又可以做动量词[2]。对于量词“把”,国内对其产生、发展演变、语义、认知等发面研究颇多。对于“一把”结构研究较少。邵敬敏用发展眼光对“V一把”结构进行动态考察,分析出此结构中V从专化到泛化进程,并总结出“V一把”结构中“一把”出现了词汇化的趋势和语义增值的特点,并探讨了语言演变原动力的内因[3]。温冰通过分析得出“V一把”泛化为“X一把”,其X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并指出“V一把”后面可以带宾语,而“X一把”则不一定;而这一结构泛化的深层原因是语言系统强大的吸纳作用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交际文化心理[2]。惠红军认为“一把”结构还可以充当副词,用来修饰动作用时之短、速度之快,分析出这种副词用法是由其数量结构的用法经过非范畴化认知而产生的[4]。冯学芳对“一把”结构的语义进行了详细系统的阐述,并指出“一把”结构从量词到动量词再到副词的发展有着汉语特殊的复杂认知过程[1]。
关于《骆驼祥子》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但关于《骆驼祥子》英译对比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得到重视,研究主要包括总括性视角、语言学视角、翻译理论视角、文化视角、文学视角等。虽然关于《骆驼祥子》英译对比研究存在多样的研究视角,但大都从宏观单一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语言学这一视角,研究《骆驼祥子》“一把”结构的语义特征,并分析施筱菁和葛文浩的两个译本中的英译情况及翻译策略。
三、《骆驼祥子》中“一把”结构英译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骆驼祥子》的英汉平行语料库。汉语语料库采用中文版《骆驼祥子》。英语语料库包括《骆驼祥子》两个译本:施筱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笔者利用Olifant-R00022双语语料检索工具对“一把”结构从库中进行检索,提取后发现共有21个“一把”。将21个“一把”结构分类并分析其语义特征,然后逐个分析每种类型的葛浩文译本(以下简称葛译)和施筱菁译本(以下简称施译)两个版本的英译,并阐释其中的翻译策略。
本人参照冯学芳[1]分法,并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对“一把”结构分成如下四类:“一把+具体名词”、“一把+非具体名词”、“动词+一把”、“一把+动词”。经过统计,《骆驼祥子》“一把”结构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骆驼祥子》中“一把”结构类别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把”与名词搭配最多,占43%,其次是“一把+动词”结构、“动词+一把”,分别占36%、19%。上表与冯学芳[1]所做的“一把”结构语料库统计结果有一个很大不同,即后者“一把”与具体名词搭配占到81%,其中大部分中心名词所指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食品、物品。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语料不同所致。冯学芳[1]所采用的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该语料库不仅包括小说,还包括笔记、诗词、应用文、报刊、文学、电视电影、相声小品、网络语料、翻译作品、戏剧等。语料跨越了古代、当代及现代。因此,语料体裁范围广,历时长。本研究语料仅仅是《骆驼祥子》这本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因此,本研究中的“一把”与名词搭配会明显少于冯学芳[1]的研究。
1.“一把+具体名词”结构
本研究语料库中共有5例此结构,详细分析如下:
(1)“老者,留下我的三匹,凑一把儿吧?”
葛译:...put together a camel train
施译:...make up a caravan
(2)“哼!一把儿?”
葛译:“A train?
施译:“Huh, a caravan!”
(3)“老者,留下我的三匹,凑成一把儿到口外去放青。”
葛译:“...That way you can take a train out to graze.”
施译:“...take the whole lot outside the pass to graze.”
(4)一把酒壶,三个白磁酒盅。
葛译:...a decanter of liquor...
施译:...a pot of wine...
(5)等酒来到,老车夫已坐在靠墙的一把椅子上。
葛译:...sitting in a chair...
施译:...seated in a chair...
前三个“一把儿”出现在第三章,祥子与老者的对话中,祥子让老者买三匹骆驼。虽然这里的“一把儿”在口语中省略了名词,但根据上下文情景,可以推测出指的是一群骆驼。这里葛浩文和施筱菁都采取了补译翻译手法,根据语境对“一把儿”翻译成了a camel train和a caravan。后两个“一把”结构属于冯学芳[1]分法中的个体名词的一级运算。萧国政认为,这些名词所表征的事物有一个共同特征:在使用或搬动这些物体时通常是一只手或两只手“一把抓着”[5]。因此,当用把来计量有“柄”或类似把手的器物时,汉语便用“把”计量以凸显这一部位。这种类型直接用英文不定冠词翻译即可。一把酒壶翻译为a decanter of liquor,a pot of wine,而一把椅子翻译为a chair。
2.“一把+非具体名词”结构
本研究语料库中共有4例此结构,详细分析如下:
(1)他的脑中像烧着一把烈火……
葛译:...a fire blazing in his chest...
施译:...a ball of fire in his chest...
(2)他们晓得那只大手有多么大的力气,那一把已将他们的小细胳臂攥得生疼。
葛译:If they doubted his strength, their sore, skinny arms told them all they needed to know.
施译:After this they still had to pay up, knowing the strength of his grip which had left their skinny arms aching.
(3)对花钱是这样一把死拿……
葛译:He was miserly with his money....
施译:Tight-fisted as he was about spending money...
(4)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葛译:Without a word in reply, Xiangzi waited till she had left before nodding to himself, as if to acknowledge that his was the proper way to go about it. He was pleased with himself.
“一把+非具体名词”结构符合冯学芳[1]分法中的中心名词非具体名词的“一把”结构,这类结构的中心名词是抽象名词、事件名词或无量名词,反映了汉语独特的认知过程。(1)中的“一把烈火”葛浩文和施筱菁分别翻译成了a fire 和a ball of fire。(2)中的“一把”虽然没有加名词,但根据语境可以得出是“一把力气”。这采用了转喻,因力气可以通过掰手腕来衡量,与手有关。葛浩文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用意译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施筱菁采取异化翻译策略,直译为the strength,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3)中“一把死拿”的翻译葛浩文和施筱菁采取了跟(2)相同的处理方式,分别翻译为miserly和tight-fisted。(4)中的“一把死拿”比较特殊,是中国汉语里的词汇,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语义韵为褒义。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得出,“一把死拿”指的是祥子不听高妈的建议,祥子不肯变通。孙会军指出施筱著的译文因为翻译时所依据的是1955年经过删减的修订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造成了译本的不完整[6]。本句缺乏施译本,只有葛浩文译文,采用的是意译。
3.“动词+一把”结构
本研究语料库中共有4例此结构,详细分析如下:
(1)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样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
葛译:... when to tighten the ropes and when to loosen them...
施译:... when to be hard and when to ease the pressure a little...
(2)能刚能柔才是本事,她得版霜他一把儿:“我也知道你是要强啊,可是你也得知道我是真疼你。”
葛译:She had to know when to be hard and when to be soft,and now was the time to take the pliant approach.
施译:An iron fist in a velvet glove was needed. She tried soft-soaping him...
(3)她得松一把,紧一把,教他老逃不出她的手心儿去。
葛译:To hold on to him, she'd alternate between loosening her grip one minute and tightening it the next.
施译:Tightening and loosening the reins by turn was the way to keep him.
(4)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
葛译:... to catch the ones ahead off guard...
在该结构中,“把”是动量词,表示动作的一次,词义与动量词“下”、“回”、“次”大体相当,但“把”行为的力度比其他更强,表达效果更强[2]。该类型“动词+一把”结构中的动作大部分跟“手”没有直接的联系,属于“把”的引申用法[1]。(1)中“紧一把”葛文浩译为:tighten the ropes,采用意译译法,达到了功能对等。而施筱菁译为:be hard,采用直译译法,简单明了表达涵义。(2)中的“版霜他一把儿”,葛浩文和施筱菁都没有翻译“一把”,采取省略翻译方法。(3)中的“松一把,紧一把”,葛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译为loosening her grip one minute and tightening it the next;施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译为tightening and loosening the reins by turn,达到功能对等。(4)中“搡前面的车一把”葛采用直译法译文catch the ones ahead,缺少施译本,原因同上。
4.“一把+动词”结构
本研究语料库中共有8例此结构,详情如下表:
表2 “一把+动词”结构两个译本中翻译情况
这类结构中的“一把”从语法上讲是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速度快、时间短,或一次成功,所修饰的动作大都与“手”有关[1]。通过总结葛和施翻译,笔者得出在翻译此类结构时,要重点注意动词的选择,这是翻译时的难点也是重点。一些动词如grab已经包括了动作之快之意,但是,有些动词如take并没有此意。因此,笔者建议用一些副词或介词短语表现动作快速之意,如:immediately,suddenly,at one attempt,等等。
四、结语
本文研究《骆驼祥子》“一把”结构,将其分成四类:“一把+具体名词”、 “一把+非具体名词”、 “动词+一把”“一把+动词” 并依次分析每个结构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施筱菁和葛文浩的两个译本中的英译情况及翻译策略,总结“一把”结构英译情况,为以后“一把”结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参考文献:
[1]冯学芳.汉语“一把……”结构的语义阐释和英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1:136-144.
[2]温冰.“V一把”的泛化研究[J].语文学刊, 2010, 21:111-112.
[3]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01:14-19+95.
[4]惠红军.数量结构“一把”的非范畴化现象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8:44-46+2.
[5]萧国政.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认知解释与功能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1:5-10.
[6]孙会军.《骆驼祥子》的四个英译本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