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口企业依市定价理论述评

2016-05-14郑琳

时代金融 2016年6期

【摘要】依市定价是汇率变动时,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歧视定价行为,反映了企业的垄断势力。其研究有助于认识企业面临汇率变动吸收成本冲击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好地识别优势出口行业。此外,其将微观基础引入汇率传递研究,对评估汇率变动的宏观经济影响、探讨最优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等有重要借鉴意义。特别伴随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一些实证文献开始关注中国出口企业PTM问题。本文接下来将就PTM理论发展、经验研究和主要发展方向等方面给出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依市定价(PTM) 不完全汇率传递 价格歧视

一、依市定价的概念内涵

依市定价(Pricing to Market,简称PTM)指汇率变动所引起的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歧视现象,即在诸如本币升值的时候,出口企业为维持自身的价格优势或市场份额稳定,选择压缩其自身出口利润空间。概念最早由Krugman(1987)提出。1980~1985年美元升值期间,不仅欧洲汽车出口美国市场价格出现不完全汇率传递,而且欧洲汽车出口美国市场价格相对欧洲本土市场升高。传统不完全汇率传递分析无法解释该现象。对此Krugman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剔除供求变动下国际价格变化,仅考察企业面临汇率变动时在不同出口市场上的差别定价行为,并将其定义为企业依市定价。本质上看,PTM是企业垄断势力的体现,代表企业在其超额利润空间内吸收汇率冲击或成本冲击的能力。

二、依市定价的理论发展

国外早期的PTM研究侧重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采用局部均衡框架。Krugman(1987)基于垄断定价模型,提出垄断厂商最优定价策略为:P=MC·η/(η-1),eP*=MC·η*/(η*-1),其中P*,P分别代表进、出口国货币计价的产品价格,η*,η为进、出口国的价格需求弹性,边际成本为常数,并忽略运输成本。Marston(1990)在此基础上区分了边际成本和价格加成对汇率变化的反应,并定义了PTM弹性,即汇率变动1%,同一货币计价的国内外相对价格变动幅度,以考察PTM程度。分析得出,PTM程度取决于目标国市场的需求弹性和产品边际成本。对于CES型需求函数,加成函数为常数,相应的PTM弹性为零,该种情况下,若边际成本也为常数,则汇率变动对出口国商品价格调整是完全传递的;当边际成本随产出递增时,汇率贬值使国内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品价格下降幅度将小于本币的贬值幅度,汇率传递不完全。对于不及CES型凸的需求函数,外币表示的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小于本币贬值的幅度,PTM弹性始终处于0和1之间。而比CES型更凸的需求函数,相应PTM弹性小于零,本币升值引起的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升幅度大于货币升值幅度,这有悖于通常意义上的PTM,但对于某些产品可能成立。

除需求层面的分析,以Dornbusch(1987)为代表的研究还从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等角度对PTM提供了一些启发。其假定名义汇率变动外生给定、劳动为唯一要素投入、国内外市场分割,分别采用古诺模型和D-S模型考察了市场中产品的可替代性,国内外供应商数量比以及市场结构对企业产品定价行为的影响。结论指出:当国内外产品完全替代时,均衡市场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取决于国内外供应商数量比和本国供应商边际成本与国外商品价格的比,市场竞争度越高、进口比重越大,则贸易品价格变动幅度越大;当国内外产品为不完全可替代时,国内产品和进口的差异化产品的相对价格取决于同种货币表示的单位劳动成本。Salvador Gil-Pareja(2003)则采用Bertrand寡头垄断模型研究欧洲汽车市场定价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指出汇率传递程度同行业竞争程度是成反比的。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根据定价原则不同区分出生产者货币定价(PCP)和本地货币定价(LCP)两种PTM类型。通常研究采用LCP定价原则,这考虑到模型解的可得性,及其对贸易品国际相对价格变动的解释力。但这是建立在价格完全弹性基础上的,而价格粘性却是现实存在,这引出了研究对于菜单成本的关注,从而补充了依市定价在解释不完全汇率传递问题上的不足(Ghosh & Wolf,2001)。此外,要正确理解依市定价还应该考虑不完全竞争及其变化动态(Krugman,1987)。由于出口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生产问题,还有考虑销售环节,这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分销渠道、服务设施等。但这些要素短期内往往是固定不变的,若迅速进行扩张成本会很高,因此存在这样的情况:面临需求冲击时,厂商并不会对产出作出即时的调整。这使得美元升值时,美国进口价格不会出现较大下降。与此同时,需求面临价格调整时其调整存在时滞。考虑一个简单两期模型,企业定价策略可看做一种投资,可能会以当期利润的下降换取下一期的销售增长,因而短期的汇率冲击对于贸易品价格的影响要小于永久性的汇率变化。①Gottfries(1994)的研究也表示缓慢的需求调整意味着当前定价策略会影响未来收益,因此企业或可从稳定的短期产品价格从而不变的市场份额中获得好处。而另一个企业可以从粘性价格中获得的好处是长期良好的信誉,当汇率冲击带来的边际成本增加没有足够大时,企业是不会以失去信誉为代价调高出口品价格的(Krugman,1987)。

三、依市定价理论的经验研究

PTM理论提出后,涌现了大量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献。尽管文献普遍认同依市定价的存在性(Krugman,1987;Giovannini,1988;Knetter,1993;Annika & Anders,1999),但在差异化产品和差别市场上依市定价的异质性的看法各有不同。Knetter(1989)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简化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产品单位价值面板数据,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表示为:lnpit=θt+λ1+ βilneit+μit,其中pit代表对目标国的出口价格,λ1代表国别效应,μit为扰动项,βi系数则表示企业依市定价程度。由于该模型比较容易估计,成为一种应用最多的研究范式和众多实证分析的基础模型。

在随后的研究中,Knetter进一步将研究样本进行了扩展,考察出口国、目标国和产品种类三维度下的企业PTM行为模式。以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出口为例,德国在美国市场就未表现出明显的歧视定价行为,日本则相反;而美国对外出口则未发现明显的依市定价行为。②但Yang(1998)构建PTM与汇率传递效应的模型,利用美国的贸易数据对102种出口产品价格的汇率传递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美国出口厂商存在显著的PTM行为。Carew & Florkowski(2003)检验了加拿大及美国3种农产品(小麦、豆类及苹果)出口企业出口到16个国家的PTM行为。指出美国出口企业对汇率变动较为敏感,在多数情况下,当加币贬值时加拿大出口企业会提高成本加成,以稳定海外价格,两国出口企业呈现不同的定价策略。另一方面,Knetter也指出产品类型不同对于依市定价的影响至关重要,而针对同种产品,不同出口国的企业依市定价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分析结论(Mann,1986;Knetter,1989;Kenichi,1989)相反。Marston(1990)在研究了日本1980~1987年间17个HS4制造业PTM系数后发现,除轮胎行业外,出口商都存在PTM行为。Mallick & Marques(2012)全面分析了异质市场和产品差异化对依市定价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前者可以显著改变依市定价水平,但后者的影响却并不显著。

此外,对于依市定价程度值的估计,目前并未形成较一致的结论。Knetter(1996)在研究日本出口市场时,对PTM的估计区间与Marston十分类似,均值在50%附近。类似地,Joseph & Knetter(1995)研究日本汽车出口发现,70%的汇率变动被依市定价下的价格调整给抵消了。较早的实证研究文献基本上是以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与美国为研究对象。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竞争力增强,也渐成为新的研究对象。Mallick and Marques(2012)对印度出口企业的依市定价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类企业在G3市场上具有显著的依市定价行为。

由于简化模型不直接估计汇率变化对加成和边际成本的影响,能从中得到的推论有限。更重要的是,这一估计方法的隐含假设是边际成本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而考虑到出口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投入进口中间品,因此这一假设并非总是成立。Campa和Goldberg(2002)曾采用对数线性OLS回归估计进行修正。而为打破固定效应模型的局限性,Joseph、Ekaterina & Ronald(2013)采用样本外预测估计,引入随时间变动的PTM系数。研究发现当汇率小幅度变动时,企业没有显著的依市定价行为,只有当汇率波幅较大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时,企业才会采取依市定价。类似的研究有Ravn et al.(2006),后者采用随时间变动的价格加成。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VAR模型(Michael & Thina,2004;Ito,Sasaki & Sato,2005)。

在样本数据的选择上,结构性模型和简化模型估计普遍在行业层面上展开。也有一些文献使用宏观数据估计,以PPI或WPI表示边际成本,以进口国的竞争者价格或收入水平代表进口国的需求状况,由此估计其与贸易价格指数间的关系。③Goldbergand & Knetter(1997)和Menon(1995)分别从总量层面和行业层面对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行为展开分析。考虑到在汇率传递问题上行业间差别非常大,所以在行业层面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Nathalie和Liu(2007)便指出由于产品差异化的存在,行业价格采用单位价值估计存在偏误,会引起虚假的依市定价判定。而随着微观数据可得性额提高,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微观企业层面上,具体到产品数据进行分析。

四、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国外,国内对PTM的研究起步较晚,多以实证检验为主。毕玉江和朱钟棣(2007)结合我国市场结构特点,分行业对出口品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汇率不完全传递普遍存在,且针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品汇率传递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杂项制品、机械和运输设备PTM能力较突出。陈学彬(2010)则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PTM较强,而能源、原材料等类别没有明显或下降的定价能力。④陈望远、李仲飞、蔡武(2012)对广东省出口品分行业研究发现,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汇率过度传递现象,不具比较优势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则存在逆传递的现象,而大多数行业介于这两者之中。

考虑我国方式的特殊性,引入中间品对PTM的影响分析是必要的。陈学彬等人(2007)认为技术密集型产品PTM能力较弱是由于行业加工特征明显。陈斌开(2010)在汇率传递基准模型的基础之上,考虑中间进口品价格受汇率影响后重新估计了出口价格汇率传递替代模型,发现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口中间品价格下降,企业生产成本下降,进而更有动力降低本币出口价格来吸收汇率升值影响。施勇、任亚军(2012)更是发现两头在外的外商独资企业汇率传递较大,定价加成系数较高;而一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汇率传递较为不完全,定价加成系数较低。项后军、吴全奇(2014)将垂直专业化程度引入PTM异质性分析,认为不考虑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出口至发达国家的PTM低于东盟国家,在引入垂直专业化程度后,该差异进一步拉大。特别地,只有在人民币和中间品进口国汇率与人民币和最终品出口国汇率变化趋势一致时,垂直专业化影响才会发生。而且通过门限模型的分析发现,一旦垂直专业化程度超过阀值,PTM变化程度会显著上升,但若一开始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影响不存在,则达到阀值不会对PTM产生影响。

此外,万晓莉、陈斌开、傅雄广(2011)分析长短期企业PTM的差异化表现,认为短期内,几乎所有产业的外国出口厂商都会通过调整成本加成来吸收汇率变动;而在长期,汇率变动基本上对各产业进口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传递,尤其资源类产业更倾向于采取生产方货币定价方式。项后军、许磊(2011)建立非线性门限计量模型,通过检验汇率对出口产品本币价格的影响来衡量PTM程度,讨论了国外需求、汇率波动率、汇率变动幅度对PTM的作用。戴觅、王雅琦、徐建伟(2014)研究发现我国企业针对不同市场和产品的出口中,PTM程度普遍较低。其运用企业产品层面数据对中国出口品进行质量测度,认为造成PTM程度普遍较低的原因是我国出口品质量不高。研究还发现对高收入国家出口的PTM程度高于低收入国家。

五、总结

目前对PTM的研究框架已经发展到动态一般均衡,并也来越多的将PTM引入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选择、国际政策协调等更为宏观的问题研究中(Jakob,1996;Jochen,2006;Lukas & Jaromir,2012;Michael & James,2014等)。总体来看,对于PTM研究的文献尚有限,特别是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直接研究。此外,中国PTM研究多集中于产品异质性,市场异质性方面研究不足;同时大多数研究建立在一般贸易基础之上,忽略了中国较大比例的加工贸易这一结构特点,且实证结果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但不可否认,PTM研究验证了市场结构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识别一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如果马歇尔—勒纳条件是进口国需求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的判断依据,那么PTM则是从供应商角度衡量了其产品价格对于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注释

①Dohner(1984)和Froot,Klemperer(1989)均有类似研究。

②Subramanian Rangan & Robert Lawrence(1994)的研究对此可以提供一定解释,他认为美国出口企业之所以没有明显的依市定价行为,是因为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存在。

③相关文献有Mann(1986)、Froot & Klemperer(1989)、Parsley(1993、1995)、McCarthy(2000)、Campa & Goldberg(2002)、Campa(2005)等。

④文争为(2010、2014)、胡冬梅(2010)、马淑琴(2010)等也作出了类似研究。

参考文献

[1]Atkeson et al.Pricing-to-Market,Trade Costs,and International Relative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5).

[2]Dixit,Avinash.Hysteresis,Import Penetration,and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104(2).

[3]Dornbusch,Rudiger.Exchange Rates and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1).

[4]Knetter.Price Discrimination by US and German Export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

[5]Knetter.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icing-to-Market Behavior[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3).

[6]Krugman.“Pricing to Market When the Exchange Rate Changes,”in Real-Financial Linkages Among Open Economies,ed.by Sven W.Arndt and J.David Richardson: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87.

[7]Marston,Riehaxd.Pricing to Market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0,29.

[8]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J].世界经济,2007(5).

[9]陈学彬,李世刚,芦东.中国出口汇率传递率和盯市能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2).

[10]文争为.中国制造业出口中PTM行为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7).

[11]项后军,吴全奇.垂直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国出口依市定价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14(11).

[12]项后军,许磊.不同因素影响下我国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行为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总体层面和典型行业层面的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

作者简介:郑琳(1989-),女,汉族,山东莱芜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研究方向: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