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6-05-14赵刘杰马众
赵刘杰 马众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民储蓄率和储蓄额也在不断增加,高储蓄支持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告诉发展,但储蓄率过高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居民高储蓄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出化解居民高储蓄率的对策,对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 高储蓄率 居民 对策 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持续的高速增长,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隐含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国民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比例偏低。而我国的高储蓄率成为了高投资和高贸易顺差的基础,这种情况使经济需求上出现了矛盾,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发展动力失衡,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一、高储蓄率的不利影响
(一)限制消费需求的扩大
居民储蓄保持高位一定会限制和减弱即期的消费需求,同时出现了目前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的情况,在高储蓄率的背景下,国内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降低,消费期望不断下降,国家一直希望将拉动消费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但是较高的居民储蓄愿望会成为抑制消费拉动的重要影响。
(二)形成产能过剩的局面
高储蓄率会引发高投资率,进而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我国逐年增长的投资需求并不能接纳如此高的储蓄规模,而高投资率拉动的产能无法被国内消费消耗,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而国内需求不足。
(三)金融部门风险的增加
较高的储蓄率增加了银行等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还够不完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还比较狭窄,转化效率也比较低,增加了银行等金融部门的风险。
二、我国居民高储蓄率成因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居民的收入比较低,几乎全部的生活用品都被国家控制,凭票、凭证进行配给和购买,居民能够免费或者以低于商品成本的价格得到食物、布料和电器等日用品,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也可以享受优惠的政策,在这种低成本和高福利的情况下,居民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实现高储蓄。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居民以劳动要素的形式参与分配,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居民储蓄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发生了变革,宏观经济环境日趋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世纪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其他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
(二)传统的养老观念
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储蓄水平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目前,我的养老体系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居民自主养老还是主要的方式,居民储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居民为了实现老有所养,提前积累自己的财富,居民储蓄随之增加。
(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收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城镇居民在“体制内”就业和工作,在国有制度的保障下,享受了多年的福利和待遇。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投入和承担的部分逐渐减少,过去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费用逐渐被取消或被大幅减少,个人支付的部分明显增加,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居民自己需要负担更多的社会保障的费用,为了预防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明显增加。
(四)投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投资体系还不够健全,居民缺少有效的多元化投资渠道。金融投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熟的现代化社会离不开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也离不开发达的金融体系。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比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居民的储蓄无法向投资市场进行分流,这也是居民储蓄高的原因之一。
(五)居民消费情况不乐观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发达国家最终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为80%左右,发展中国家占70%左右,而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在60%左右进行波动,最低的时候不足50%,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三、化解居民高储蓄率的对策和建议
要努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国家整体实力提高了,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才能不断增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改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切实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展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净化消费环境,通过扩大消费的方式降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
(一)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实施,提高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贫富差距不断缩小,这不仅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可以通过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化解我国高储蓄率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教育、交通和养老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更有利于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良好的社会保障服务还可以提升居民的消费欲望,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对降低居民高储蓄率有重大意义。
(三)建立健全投资渠道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储蓄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依靠较低水平的居民储蓄率,维持社会经济的发展,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比较总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投资体系,居民的储蓄可以转为为投资,这种投资不仅渠道广泛,而且收益稳定,收益率高。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过高,与缺少投资环境和投资体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没有良好的投资渠道,居民只能以储蓄的形式将财富积累在银行,国家要积极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发达的投资市场,努力扩展投资渠道,这有利于化解和降低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
(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努力优化消费环境,扩大居民的消费规模,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大力规范经济秩序,净化经济环境,提高经济社会的整体水平,加强诚信教育,鼓励诚实守信,加强消费者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树立新型消费理念,科学合理的消费。
参考文献
[1]张宏亮,王媛.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部金融,2012(6).
[2]沈坤荣,谢勇.不确定性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实证研宄[J].金融研宄,2012(3).
作者简介:马众(1982-),男,汉,黑龙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赵刘杰(1995-),女,汉,河南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