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播音创新的三点思考

2016-05-14董兵

声屏世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播音员常态广播

董兵

互联网的急速扩张普及,使得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急需全面创新。眼下,广播界同仁不懈开拓,我国的广播事业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新的广播形态呼之欲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播音却是创新的一块短板,无论是在理论抑或实践中,播音创新都相对滞后。笔者认为,当前的播音创新思路中有三点亟待理清。

如何深刻理解媒体的“新常态”与“新语境”

马克思说“环境决定意识”。对广播而言,“环境”即“语境”,不仅有一个什么时代说什么话的问题,还有一个怎么说话的问题。所以,“语境”决定了播音的内容,“语境”也决定了播音的方式和风格。

我们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是在战火中诞生的,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笔杆子”的巨大作用。彼时的广播是战争的工具,新闻播音员是勇敢的战士,播音风格铿锵有力、疾风暴雨。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的内涵急剧扩展,由对敌斗争需要为主转为内外兼顾,大幅增加了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阐述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鼓劲宣传,播音风格也因此泾渭分明、刚柔相济。我们可以看到,前“十七年”(1949-1966)的广播电视事业;文革中的广播电视事业(1966-1979)、改革的年代(1979-1992)、转型时期(1992-2004)都分别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广播新闻播音的理论和播出风格基本上与所处时代相契合,一直在适应时代的“语境”。

时至今天,广播的“语境”也发生变化,而且非常明显,其中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政治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其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以及所处的历史方位,都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次是技术运作层面:作为传播平台的广播,也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的互联网时代,广播原有的传播路径和播音风格前所未有地面临巨大挑战,过往的经验和套路不再灵验,形势在急切地倒逼广播创新。我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新常态时期。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下的语境变化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弘扬中国理念、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是包括广播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的历史使命,广播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拥抱时代。同样,广播播音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胆扬弃传统新闻播音理论中的所谓“经典”,将新闻播音的理论基石,建立在服务“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尤其是播音方式和播音风格都需要有所变化,敢于突破、贴近现实、格外重视播出效应,如此才能够有效融入“新常态”、适应“新语境”。

如何理性思考“播音个性”与“个性化播音”的关系

传统播音理论认为,所谓“播音个性”包含了播音员的“音色”和“气质”两个要素。“音色”是自我声音条件的客观存在,“气质”则主要指播音员个人的素养,比如性格、学历、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等。一言以蔽之,强调播音员通过自己在“音色”和“气质”上的个性,去努力实现与众不同。

显而易见,传统播音理论对于播音个性的定义,很多是教条主义的,它把“播音的个性”封闭在专业范围之内,与市场竞争相距甚远。这种“播音个性”只是自定规矩,自娱自乐,广大受众被冷落在台下。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播音员只能朝着艺术家的方向努力,各种研讨话题原地打转,根本顾不上进行结合时代发展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互联网带来的媒体(音频)竞争绝对不是象牙塔上的表演。令人关注的是,当体制内的主流播音名家时常举行热烈的业务讨论,大谈其“播音个性”时,一大群因互联网而衍生出来的非主流后辈们,却在兴致勃勃地大玩其“个性化播音”。他们没有业务讨论,怎么玩也不可能拿到政府大奖,却对争取多少“粉丝”抱有极大的野心。

其实,搞不清楚“播音个性”与“个性化播音”是什么关系并不重要,问题出在市场。种种情况表明,正是那些游离在传统播音理论之外的种种“无主题变奏”,正频繁地搅动市场,极大地张扬个性,有效吸引了众多“粉丝”,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当然,体制内外还是有区别的,红线和禁区必须要警惕。但有一点必须看到,互联网时代的同场竞争已是短兵相接,尤其是在法规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非主流媒体闯劲十足,对青少年人群已经形成明显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主流媒体的高度重视。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理论提倡的“播音个性”,那只是在象牙塔里搭舞台,螺丝壳里做道场,解决不了市场竞争问题。如何实现广播播音的创新?突破口只有一个,瞄准市场,让播音去接地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受众才能书写最后的评语。拆除传统播音理论中的层层藩篱,已经有不少广播人在行动,严酷的竞争已经让他们意识到,作品获奖固然好,但想办法玩出属于自己的新意,到市场中去争取自己的“粉丝”更重要。

作为主流媒体的各级广播电台应鼓励播音创新,除了对传统播音理论的反思外,在实践方面要鼓励播音员接地气,不断探讨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播音”,进而真正凸显每个播音员的鲜明个性。

如何做到艺术标准与传播效果的和谐统一

目前活跃在主流媒体的播音员大多毕业于名校,接受过严格的专业教育,基础条件可谓百里挑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专业院校毕业的播音员,长期受困于传统播音理论,每天字正腔圆地端坐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室里忠于职守,起早贪黑地认真工作,各种政府奖项拿了一大堆,但面对市场却依然感到无处发力,难以创新。为什么?因为评价标准有问题。传统播音评价体系非常封闭并且相当“文艺”,正是过于艺术化的播音评价标准,为播音行业增添了高雅,令其孔雀开屏般娱乐于人,陶醉自己,却完全丧失了到市场中短兵相接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粉丝”的多寡,决定了播音的效应,因此可以断言:一切不考虑“粉丝”的播音评价标准,都是自娱自乐。

市场瞬息万变,受众追逐潮头。先理清一个疑问:如果传播内容本身难企潮头,责任是否就不在播音员身上?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没有人能够做到每一次传播都引起强烈反应。但是人们经常发现,买东西讲品牌,看电影追偶像,“偶像”效应确实存在,这就为播音员开辟了另一个战场,成为受众欢迎的“偶像”,应该成为播音员在市场竞争中的终极追求。

如何才能成为受众的“偶像”?各级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们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百里挑一的音色条件,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良好气质,成为竞争队伍当中的“高颜值”人群。问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仅靠音色的“高颜值”与演员们难以类比,于是就必需补足短板。怎样去补足短板?其一,跳出传统播音理论的束缚,大胆解放思想,投身市场竞争,勇于展开互联网条件下的各种短兵相接,旗帜鲜明地张扬个性。其二,放下身段不慕虚荣,将思维触角广泛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前沿,努力成为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诸方面均拿得起放得下的“杂家”,尤其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常识能够烂熟于心,成语典故信手拈来,更能够迅速帮助播音员去争取“粉丝”,努力摆脱迷恋华而不实的“高颜值”虚荣心,老老实实直面市场,认认真真“由表及里”地改变和充实自己,不断朝市场中的“偶像”目标升级。

总而言之,与时俱进是万物生存发展的铁律,“新常态”情况下的历史使命感,需要播音员尽快认识并且适应新的“语境”。互联网时代空前激化的媒体竞争,必将带来播音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满足受众的要求会成为必备要素,播音员的改变需要“由表及里”。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曾 鸣

猜你喜欢

播音员常态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