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壁《母亲的河》母亲形象解析
2016-05-14李孟志
部分教师在解读尧山壁《母亲的河》时,常常把环境保护,作者对泥洋河的依恋作为文章的主旨,而忽视文中的“母亲”的形象。通过对母亲几次情感变化来分析母亲形象,展现出作者母亲深沉的母爱,与那种来自农村妇女倔强的不屈精神,以及将爱“撒向人间”的博爱。尧山壁先生的《母亲的河》被选入河大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材。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所作,作者写母亲,写泥洋河饱含深情,记录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几件事儿,为我们描绘出一位充满母性与奉献的农村母亲,这一母亲形象最为不同的是不仅仅表现出一种对儿子的母爱,而且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对故乡的博爱。由此,真切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赞美与敬爱。
很多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母亲的河”的解读停留在对“母亲河”黄河的保护上。并且长期以来,文中母亲这一形象被视为一名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环保主义者,学生也把爱护家乡环境视为文章的主旨。这与作文中心未免有些偏离。另一种是围绕泥洋河展开,阐释泥洋河已融入作者的血液,融入了作者的生命。然而,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情深面貌。上述两种倾向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文中“母亲”这一形象。因此,要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度挖掘,找出贯穿这些事的那条“线”,只有抓住这条“线”才能找出文章的脉络,人物形象也就明晰了。
文章写母亲,主要是围绕母亲情感的变化这条主“线”展开的,文章中有几处关于作者母亲事件与情感变化的描写。
一、母亲的丧夫痛哭与泥洋河的泛滥、干涸
当父亲参加抗日活动时,泥洋河安静而平稳,“抗日战争开始,父亲在上游打仗,常常顺水飘来一些酸枣叶子、柿树叶子。细心的母亲在河边看到了就猜出是他的鞋脚破了……父亲在下游打仗……”泥洋河以它独特的方式,传达着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爱,就像一条特殊的纽带连接着父母亲,此时的河流充满了温情。当父亲为了解救乡亲,在泥洋河壮烈牺牲后,母亲陷入悲痛中恸哭起来,泥洋河也跟着泛滥。“第二年泥洋河奇迹般的水断了……乡亲们都说那是母亲的泪水流尽了。”母亲正直芳龄却失去了丈夫,而此时作者才出生十几天,母亲的感情是痛苦的,其情感与泥洋河交织在一起。
二、母亲独自抚养孩子辛酸的恸哭与对泥洋河的依靠
父亲死后,母亲独自抚养作者,家里的二亩水地被变卖,襁褓中的我与母亲沦落乞讨。母亲扑倒在泥洋河边,恸哭起来,“我的人呵,不管千辛万苦,我也要把孩子养大成人,交给你呀”。母亲单薄的肩膀承受不起生活的重压,急切需要父亲坚实的肩膀,此时的泥洋河在母亲心里已经是父亲的化身。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中的母亲也哭过,教育“我”时常常落泪,为了处理大嫂二嫂的关系也哭,维护自己清白而哭。两者母亲的泪水中都有生活的辛酸,有缺少丈夫坚实肩膀依靠的无助感。但胡适母亲是仁慈而又刚毅的中国传统妇女的典范,其哭是为了维持家族的运转,是处理家庭事物表现的无助。而本文母亲身在中国贫苦的农村,其哭还有对族人抛弃的控诉,对现实恶劣环境的不屈,这种受尽磨难而不向现实低头的不屈精神是本文母亲所特有的。
三、母亲对我生气发火与泥洋河对母亲的陪伴
“好不容易把我养大成人……每次我都是沿着泥洋河走,每次都是母亲站在村边的那座石桥上,望着我越走越远。”母亲站在桥头向作者挥手送别,一方面是对儿子离开自己要去他乡求学的不舍,另一方面又是对丈夫“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承诺的实现。而在作者心里,是对泥洋河的无法割舍与无比热爱,泥洋河成了“一条结结实实的带子系在游子身上”。因此,作者毕业后,想尽办法回到母亲的身边,结果却“第一次见她对我那样的发火”被母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养鸟为飞……为了我耽误了前程,你死去的爹会埋怨我鼠目寸光”。母亲对作者的发火,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对孩子充满寄往的母亲。在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中,作者晚上给父亲背书挨打,母亲勉强硬着头皮说“打得好”,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希望儿子能够上进。在胡适《我的母亲》中,“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屁股。”胡适的母亲希望其能够成长为他父亲那样的人。而本文的母亲抚养作者成才,则希望其能为国做贡献成就大事业,“娘需要你,国家更需要你”。从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站在为国效劳的高度来期望儿子,这种超越是一般农村妇女思想少有的。
四、母亲在城市由喜变忧与对泥洋河的思念
和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一样,作者在城市有了一席之地希望把母亲接到市里来享福。刚开始来到市里“脸上的皱纹都舒展了,还哼两句歌什么的。”并且还“常常哼走了调”。但是,在城市“住满了一个月,母亲的情绪发生了变化”,“饭量小了,皱纹多了起来”母亲情绪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看出了母亲的心思,“她的心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泥洋河边了”母亲心里挂念的是泥洋河还有那河上的石桥。可以看出,母亲对家乡的眷恋,对泥洋河的思念,与对丈夫的怀念都使得母亲不能离开泥洋河,在她心里泥洋河是她的丈夫,石桥是他丈夫的烈士证书。
五、母亲义诊的欢笑与美化泥洋河
作者放心不下独自在家的母亲,怕母亲独自在家里过得孤独苦闷,但是回到故乡的我,看到的是绿荫蔽天的泥洋河,听到泥洋河今天的样子都是我母亲一手栽培的。从乡亲们的言语中,勾勒出一位热心的、奉献的母亲。在作者见到母亲时大喊一声“娘”,而母亲“只是停下深情地看了我一眼,笑笑”。作者的母亲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泥洋河身边,回到石桥身边,在这里母亲找到了属于她的人生价值,为乡亲服务。父亲是为了保卫乡亲们牺牲的,母亲也把为乡亲们服务当做人生的乐趣,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与尊重。作者从母亲忙碌的身影,脸上的微笑,看出母亲是快乐的。在邹韬奋《我的母亲》中,文中充满了对母亲才华在封建社会被埋没的惋惜。正如他在文章最后所说:“她的可爱的性格,他的努力的精神,他的能干的才具,……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然而,本文的母亲,却把她的才能展现出来,即为乡亲们义诊。干涸的泥洋河“是母亲也是故乡土地上永远弥合不了的一道伤痕啊”。而现在,母亲把抚恤金买成树苗,在干涸的泥洋河上整齐地种上。泥洋河一改往日的荒漠,“形成了一条防风护村的林带”,作者对母亲如此高明的心计进行赞美。“在没有比他对这条河琢磨得透了”,母亲对泥洋河有一种不同的情感,对泥洋河的情感就像是对待丈夫的情感一样,因此,美化泥洋河是作者母亲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她养育了我和我的孩子,如今又把爱做了第三次分配,把爱洒向人间。”这些行为体现了母亲对家乡,对泥洋河的无私博爱。写人散文,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教师在教学可以围绕这样的话题组织学生思考:1.文中母亲的情感发生了几次变化?这几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在母亲的情感发生变化时泥洋河是怎样的?3.这位母亲有没有不同于一般农村妇女的地方?这些话题紧紧围绕着作者母亲展开,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线”。
除此之外,推荐阅读类似主题的相关作品,升华文章主题思想。将本文作者的母亲与学生学过的同样描写母亲的名篇,如胡适《我的母亲》进行比较,让同学们发现作者母亲身上所表现出的特有品质,会让学生对本文中母亲有更丰满的认识。解读文章抓住其脉络,看到文中母亲几次情感地变化,与母亲对泥洋河特殊的情感,就会从尧山壁《母亲的河》读出的不仅是一个受尽人间苦难而顽强不屈的母亲,也不仅是一个对孩子充满寄往的母亲,更读到的是一位把爱“散向人间”无私、奉献、热爱故乡的母亲,这就使我们感受到尧山壁笔下母亲的不同伟大。
参考文献:
[1]李玉玲.高考写人散文鉴赏方法例谈[J].文学教育,2011,(5).
[2]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语文九年级下册[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3]叶晓峰,吴丹青.《我的母亲》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2,(7).
[4]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朱娜.《我的母亲》阅读教学设计[J].文学教育,2014,(10).
[6]王志勇.写人记事散文课堂赏析方式浅析——以《春酒》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4,(6).
(李孟志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