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子女人生美好:先给他幸福的家
2016-05-14王敬川
“家”本来是一个人最温暖的去处,是情感的寄托,是人终生的依靠和牵绊。然而,很多“家”却因错位的关系、错的爱以及父母的不自省,不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幸福!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立足现实生活,对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解剖和分析,所有的苦口婆心都是为了一个主题:希望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的父母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用温暖的家来安放孩子的童年—— 这是孩子未来美好生活的源头。
追因“问题”成人,源头就在童年时的家里
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他的原生家庭,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童年生活在和谐、充满爱和阳光的家庭里,那么他成年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会是积极和顺畅的。因为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他会合理处理自己在工作、生活和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因此他的整个生存状态是和谐圆融的。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很多孩子可能会生活在父母关系不和、家庭关系错位、有着不良养育方式的家庭里,因此身心会出现很有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和解决,日积月累,一个“问题成年人”便诞生了。
在《为何家会伤人》书中,武志红列举了大量问题成人的实例。追寻他们自身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都能在他们童年时的家里找到苗头和种子。如,三十多岁的岳东,频繁更换女友,每一次,他并没有因换得新女友而快乐,而是时时因与女友关系的矛盾和冲突陷于崩溃中。这与原生家庭对他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岳东幼年丧父,并且父亲在岳东心灵留下的是“没本事,爱拿孩子出气的暴君”形象。岳东的妈妈在丈夫去世后,并不关心岳东,她一直不断地更换男朋友。在岳东心里,谁都不爱他。因岳东的童年极度缺乏父爱和母爱,他的成长没有家和爱的安全感。成年后,他潜意识中一直在寻找童年里缺失的爱和安全,因此,他要找的女友是一个能给他温暖、安全和无条件的爱——理想妈妈式的女友。然而恋人只是恋人,两个独立个体要建立的是恋爱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不合理的渴求,错位的关系怎能长久?
再如,方方妈妈因丈夫嗜酒成性而离了婚。为了不让儿子受到影响,她拒绝前夫见儿子。方方长大上了大学后,却从一个鄙弃酒鬼爸爸的男孩变成了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方方妈妈人为隔断了儿子与丈夫的父子联系,而方方在潜意识里却一直渴望与父亲建立亲子联系,他选择了父亲最显著的特点——爱喝酒的行为来表现他对父爱的渴求和认同。
由上可知,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处理恋爱、夫妻、亲子、工作、交往等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与其童年时的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解决之道:构建优质家庭系统
理论和现实都证明:一个家庭的状态直接关系着一个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对千千万万个家庭和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责任不是要给孩子多少金钱和多么优越的生活,而是一个健康的家庭。
一个有良好循环的家庭系统,具备以下三个特质。
☆把夫妻关系放第一位
在现代家庭中,存在多种家庭关系,如代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氛围的晴雨表,或晴天丽日,或雷雨交加,都将深深影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形成。夫妻之间的相处是孩子一门潜移默化的“修养课”,它将教会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它是孩子未来婚姻模式的启蒙。因此,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应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生活在父母相爱家庭里的孩子,学到不只是未来处理婚姻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将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他人和爱这个社会。
在夫妻关系上,最错误的做法是把对孩子的爱置于配偶之上,忽视配偶的地位和感受。如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阿冲的妈妈对自己的丈夫不满意,于是将主要情感倾注到儿子阿冲身上,丈夫在她的心目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阿冲结婚后,由于阿冲妈妈对儿子的依恋,受不了儿子与儿媳的亲密关系,时时介入干涉阿冲夫妻的生活。这种错置的关系,让她和丈夫及儿子一家都生活在痛苦中。
☆对孩子的爱要有界限
爱是一切家庭关系的基础,但爱又要有界限。无界限的爱不仅会使关系错位,更会使家人尤其是孩子的成长受到不良影响。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最容易对孩子施以无界限和无原则的爱。最明显的表现是,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受“苦”,他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真实需要,拼命照顾孩子,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过度的、无边界的爱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阻碍和破坏。在这样状况下长大的孩子,会把自己该承担的一切责任都归属给父母和家庭,经不起任何挫折。他们成年后难以独立地生活和工作,最终,一个无能的成年人产生了。当父母和家庭再也无能为力时,只能看着他们的孩子去真正地受大苦或无原则地“啃老”。
☆父母更要重视自身的成长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因孩子网瘾、叛逆、厌学等问题烦心和揪心,这些家长往往不去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也很少反思自己在对待孩子上的态度和方式有没有不妥之处,而是只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死死关注和追寻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因此而焦虑、纠结,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结果,他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其实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如果父母不进行反思,不寻找自身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最终还是无法解决。所以,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由此可知,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王敬川 《中华家教》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