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因“问”而精彩

2016-05-14魏书彬刘启成

化学教与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溶液实验思维

魏书彬 刘启成

摘要:课堂需要从“问题”开始,课堂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但课堂上的“问”并不简单等同于“问题”。课堂因“问”而精彩,这里的“问”,既包含了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也包含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产生的问题,是师生之间思维碰撞过程中所闪现出的智慧火花。只有通过精心的设问,充分的预设,机敏地捕捉课堂中的生成,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中的“问”与“答”,营造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期待,才能使课堂变得更加充满理性、更加精彩。

关键词:问;课堂;精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6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20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可以想象,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和一潭呆滞的死水并无两样,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无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课堂需要从“问题”开始,无论是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不从“问题”开始,可以说课堂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然而,精彩的课堂,也绝非是一堆陈设的问题所能成就的,因“问”而精彩,这里的“问”不仅仅是在课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 而是包含着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过程中的“对话”, 更包含了师生之间那种思维碰撞过程中所闪现出的充满智慧的火花[1]。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精彩的课堂呢?

一、课堂的精彩,在“疑问”中激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学启于思,思起于疑”,可见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疑惑,思维处于激发状态,进而去发现研究,突破疑难,更好地提升学习能力。

课堂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对教学中的每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设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通关键。老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中的重难点,更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思维方式等有更多地考量,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常涉及到的化学实验,不仅要设置对基本实验现象的解释问题,更要关注对可能出现的“意外”现象的设问,正确处理好以下相关问题。

1. 恰当设问,让问题引领学生的有效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恰当地设置问题。例如学习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①温度计为什么要插入液面以下?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让溶液中颜色发生变化,逐渐变黑时,学生议论纷纷,热情高涨,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以下问题:③溶液为什么会变黑?④为什么得到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⑤制得的乙烯气体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⑥如何除去乙烯中的这些杂质等。这样一些问题的设置,涵盖了乙烯实验室制法的各个知识点,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强化逻辑,让问题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置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进行思考,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电解原理中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可设置以下问题:①通电前,NaCl溶液中有哪些离子?何种物质电离产生的?这些离子如何运动?②通电后,阴、阳离子分别向哪极移动?③在阴、阳两极,优先“放电”的离子分别是哪一种?为什么?④放电后分别生成哪些物质?通过这些有很强逻辑性的问题,学生按照问题的顺序,循序渐进,发展概念,深化原理,领悟了化学学科观念,培养了学习能力。

3. 聚焦矛盾,激起认知冲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回忆旧知,形成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问题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盐酸为什么显酸性?氢氧化钠为什么显碱性?氯化钠为什么显中性?那么,醋酸钠是否也显中性?这里是有意识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的矛盾冲突:盐酸显酸性是因为电离出H+,氢氧化钠显碱性是因为电离出OH-,氯化钠不能电离出H+或OH-离子,当然显中性。自然,醋酸钠也不能电离出H+或OH-离子也应显中性,但实验结果与之相矛盾。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快被激发出来,进而再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醋酸钠水溶液中有哪些物质电离?产生哪些离子?哪些离子之间能相互作用形成弱电解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最终会导致溶液中的c(H+)、c(OH-)如何变化?这样一个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提高思维能力。

4. 精心预设,为生成打下基础

通过了解学生,从作业、考试中揣摩学生的心理,充分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课前演练,将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成你的“意料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例如在复习“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思考题:如何设计实验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实验试剂:氯水、溴水、碘水、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四氯化碳、淀粉溶液。先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案有:①NaBr溶液+氯水+1mL CCl4;②NaCl溶液+溴水+1mLCCl4;③KI溶液+氯水+1mL CCl4;④KI溶液+淀粉+氯水;⑤NaCl溶液+碘水+1mL CCl4;⑥KI溶液+溴水+1mL CCl4;⑦NaBr溶液+碘水+1mL CCl4。再让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有关结论。

但有小组在实验时发现在KI溶液溶液中加入淀粉,再加氯水的实验中;溶液先变蓝,后来蓝色又消失了?蓝色为什么消失呢?课前并没有做这样的预设,何不借题发挥呢?

追问:请大家分析蓝色褪去的可能原因。

通过这个预设之外的生成性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过去所学漂白方面、氧化还原反应等的相关知识,揭示现象的本质,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课堂上,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善于捕捉那些有教育价值的问题,恰当地调整教学行为,及时地将课堂的“意外”演变成了课堂的生成。课堂的精彩,源于教学中教师机敏地捕捉生成,巧妙地“穷追不舍”,努力地去寻找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或许就是教师所追求的那种课堂的精彩。

5. 加强联想,让思维在联系中拓展、深化

在学习知识或进行复习时,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行有效的迁移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乙醇与钠反应时,在研究了钠只能置换出乙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后,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通过上面的研究,请你分析:金属钠为什么不能保存在水中而保存在煤油中呢?为什么?”设置具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钠不能保存在水中,学生能答出钠与水反应,但为什么能与水反应?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联想能力,需从乙醇的结构中,钠只能与-OH上H反应,不与烃基-C2H5中的H反应,而煤油的主要成份是烃,从而得出答案。

二、课堂的精彩,在“反问”中催化

生成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和拓展。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的意义在于互动、相激、相生,教师点拨引导,师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火花。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有时不必要急于回答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教师可以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催化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在课堂上做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与学生一起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在总结到金属钠的密度时,有位学生在下面就说了一句:“密度为0.97(g/cm3)”,这时,我马上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答:“书上写的”,我接着又反问“书上写的,是我们的前人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测定的,但在没有测定出之前,我们如何通过已有的经验,确定我们的研究范围呢?”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应在0.8~1.0(g/cm3)之间”。“你是如何推测的?”“钠在水中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而保存在煤油中,煤油的密度0.8g/cm3,水的密度为1.0g/cm3”。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随口一说”的问题,及时反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催化了课堂上别样的精彩。

三、课堂的精彩,在“追问”中升华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提问之后,接连发问的过程。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追问是教师根据师生对话问答、学生讨论等过程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继续追问,穷追不舍,追出精彩。如在执教的苏教版《化学1》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3]一课时,在分析Fe2+、Fe3+与 NaOH反应时,有以下环节:

师:Fe2+、Fe3+与NaOH反应时,请你预测一下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生:生成白色Fe(OH)2沉淀和红褐色Fe(OH)3沉淀。

师:真是这样吗?请大家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实验)

师:大家看到白色沉淀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会观察到灰绿色的沉淀呢?这是为什么呢?可能的产物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并出示了课前教师做的Fe(OH)2沉淀(大部分已成为红褐色),学生根据沉淀的颜色,判断出是Fe(OH)2被空气氧化成了Fe(OH)3。

生:Fe(OH)2被空气氧化成了Fe(OH)3。

师:Fe2+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3+,那么,还有哪些物质可能将Fe2+氧化成Fe3+?为什么?

生:Cl2也能将Fe2+氧化成Fe3+。因为Cl2能将金属铁氧化成+3价的Fe3+。

师: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推测呢?(学生讨论)

生:在FeSO4溶液中通入氯气或加入氯水,然后加入NaOH,生成红褐色沉淀。

师:在FeSO4溶液中不加氯水,直接加入NaOH,是否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为什么?

生:也有。空气能将Fe(OH)2氧化成Fe(OH)3。

师:这样做能说明是氯气氧化了Fe2+?

生:不能。

师:如何排除这种干扰?能否设计一个更加可靠的实验来验证你的推测呢?

通过以上的对话,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加深和完善,在不断的追问中,课堂的探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升华。

四、课堂的精彩,在“留问”中延展

“问题”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适当地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营造出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提出方案、合作探究、进行课外实验,让课堂的精彩得以延展。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4],课堂引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请问今天谁过生日、这个月哪些学生过生日(课前可悄悄调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音乐贺卡。可是贺卡不响,没有电池(之前已将电池取出)。没有电池怎么办?谁能发电呢?老师来试试,把锌片与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与贺卡相连,贺卡发出美妙的音乐。祝几位同学生日快乐!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么电是如何产生的呢?原理是什么呢?学生探究原电池原理情绪进入了高潮。

在临近课堂结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质进行原电池的实验呢?你见过水果电池吗?取一个熟透的番茄,在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将铜片与锌片及贺卡中蜂鸣器相连,美妙的音乐再次响起。学生惊叹化学世界的奇妙,激起对原电池原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课外活动: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水果电池”,为你或同学唱一首生日歌。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热烈的掌声中,演绎了课堂的精彩,也将课堂的精彩延伸到了课后。在教学中要有意无意地留有空白,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也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

五、课堂的精彩,在“生问”中结晶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育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出答案、机械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在学习“镁的提取及应用”[5]时,根据课本示意图,设计出简单的流程图,并让学生提出自已的问题:

生1:海水是否需要处理?

生2:能不能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剂?

生3: 将海水的镁离子变为沉淀为什么用石灰乳而不是石灰水?

生4: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溶液?

生5:为什么不能Mg(OH)2加热生成MgO,再电解制镁?

生6:为什么不能将氯化镁溶液直接蒸干得到无水氯化镁?

生7:六水合氯化镁在一定条件下加热生成无水氯化镁,这里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生8:电解熔融氯化镁生成的镁和氯气不会重新反应生成氯化镁吗?

……

这时,学生的思维的闸门迅速打开,个个学生都想争着提问题,都在认真地科学地回答同伴们的问题。虽然有的问题超出了学生掌握的范围或者暂时不需要学生掌握,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提示或信息,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学习内容。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堂中的问题要由“师问”向“生问”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各种条件,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并积极指导学生科学地释疑解惑[6]。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课堂上的“问”是一门艺术,更需要智慧。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而种子的生长离不开产生问题的土壤,而生长的动力来源于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认识的冲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严永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第2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1-73

[3]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第5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74-76

[4] 刘启成.用蜂鸣器奏响生命乐章[J].化学教与学,2011,(8):67-68

[5] 刘启成.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J].化学教学,2013,(9):24-26

[6] 潘国良.高中化学“生问”课堂策略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17-19

猜你喜欢

溶液实验思维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最酷的太空实验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