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小杂粮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2016-05-14张管世
张管世
摘 要:朔州市在小杂粮种植方面一直处于我国领先状态,分析并总结出小杂粮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性技术,对提升小杂粮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朔州市;小杂粮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33
朔州地区的小杂粮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朔州的小杂粮种植环境受到了影响,近年来,朔州地区的干旱天气较为多见,很多杂粮的病虫害防治都面临一定的困难。
1 提高小杂粮栽培科学性
小杂粮的种植人员需要提高小杂粮的种植科学性,根据小杂粮的病虫害特点,选择合适的有机肥作为小杂粮的肥料,在种植过程中,要尽可能深的挖掘土地,以便将导致病虫害发生的菌群滋生环境彻底破坏[1];实施农作物的播种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化学方式进行杂草的去除,以便杂草对生长环境的不良影响能够得到控制。
2 实施科学的杂粮种子检验制度
2.1 完善杂粮检疫流程
种植前要由专职检疫人员对种子进行检疫处理,避免杂粮种子本身带有检疫性病虫害;要对种子的繁殖过程进行调整,以便对种子的繁殖能够实现全过程的调控,检疫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其它地区的杂粮种植经验,我国东北和内蒙地区的杂粮种植经验较为丰富,在薯类、豆类等杂粮的种子检疫方面具备较为成熟的范例,可以成为朔州小杂粮种子检疫的参考。
2.2 选择具备抗病性强的种子作为杂粮品种
在引进新型杂粮品种之前,必须提前做好杂粮种子的消毒检疫工作,避免新物种带来其它难以预测的病虫害;要对种子的包衣等情况加强重视,及时对种子实施消毒处理,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药剂拌种的方式对病虫害进行处理。
3 使用药物进行小杂粮病虫害的防治
在进行小杂粮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药物处理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形式,可以使用50%辛硫磷乳油作为杂粮的防虫药物。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g/667m2 ,加水10倍,喷于25~30kg细土中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施入;在实施春耕的过程中,要保证制作完成的药物能够充分渗入地下,以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作用[2]。使用高巧进行种子处理,要保证高巧的质量分数在60%以上,豆类每份高巧30mL,兑水500 mL,拌豆种10kg,晾干后播种,糜黍、谷子每份高巧30 mL,兑水300~400 mL,拌糜谷种3~4kg,晾干后播种。如果是薯类,则要保证每100kg种子当中使用30 mL高巧,兑水500~800mL喷于切好晾干的薯块上,药物充分吸收后播种,种子的处理药物也可以使用辛硫磷等药剂,并且将病虫害的防治率控制在95%以上,如果病虫害的防治率不足95%,则必须进行方案的调整。每种药物不同剂量必须实施防治效果的检验,可以探索不同种类药物同时使用的方式实施病虫害的防治,以便药物的防治效果能够得到充分实现。对小杂粮生长期间发生的病虫要及时有针对性喷施农药进行防控。
4 完善小杂粮病虫害问题预警机制
杂粮病虫害的防治人员需要注意对预警机制进行完善,在进行杂粮种植的过程中,要充分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积极参与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在病虫害问题尚未发生的状态下,要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准则的规划,并且保证相关信息能够在更广的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要积极联系政府和农业主管机构的宣传部门,以便相关信息的发布能够更加及时准确。
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病虫害防治科学知识的指导和普及,以便杂粮的生产者能够拥有充足的防虫知识储备。要将预防病虫害作为治理病虫害的关键,以预防为中心进行病虫害保护方案的综合性建立,必须保证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以便病虫害防治团队的规模能够得到切实的保证[3]。要在小杂粮种植团队当中进行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宣传,并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小杂粮种植人员同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使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充分渗透到小杂粮种植领域,使小杂粮的种植拥有更加安全的外部环境。
对种植人员的宣传教育活动,能够极大的提升种植人员的主动预防意识,在日常的操作当中将注意对病虫害的着力控制,病虫害发生的早期现象也会引起其注意,将大大提升病虫害早发现、早控制、早杀灭的效果。
5 小 结
对小杂粮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实施科学的防治,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小杂粮的种植质量,使小杂粮的种植能够更多的惠及我国社会各界,深入的研究小杂粮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并探讨相关药物的正确使用方式,对提升我国小杂粮的种植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学荣.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在山西玉米高产创建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 刘湘琼.入世对山西省植物检疫工作的影响和对策[D].中国农业大学,2004.
[3] 张君慧,杨玉清.建设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朔州市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