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
2016-05-14雷虹
雷虹
摘 要: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利用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从而有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形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学科的实际特点,有技巧地设计导入的环节,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转型
课堂是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了教师讲课的效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有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从而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学生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得到很好的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真实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影片资料,让学生能够对于使用燃料对于环境的影响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化学学习也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化学教学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融入课堂
良好的氛围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支撑。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氛围,例如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一种积极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师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才能够保证和谐进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平时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构建和谐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想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还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化学知识结构,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取灵活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使探究学习,也可以是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教学态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如在进行《制取氧气》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让学生观看实验过程,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真正地掌握化学实践能力。
四、科学结合学习和练习,实现教学相长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学习过程就包括学习和练习。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有效结合学习和练习两个部分,实现教学相长。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夯实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掌握好基础部门的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练习,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理论知识,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溶液的形成》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溶液分解的练习,使学生对于溶液有更加清晰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深入理解有关溶液的化学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教学评价,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提高
教学评价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如在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测评,针对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行测量,从而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这种综合和反思,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可以在教学过程总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更高水平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转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真落实以学生为本,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科学设计教学导入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化学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林胜大.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No.33512:98-99.
[2]王晶.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No.28507:1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