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水平学生译员笔记语言选择的差异

2016-05-14李晨辉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

李晨辉

摘 要:许多研究聚焦于口译笔记的语言选择,但研究结论仍有较大差异。本文以31名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英汉不同方向的口译笔记,探讨了不同水平译员的笔记语言差异。本文发现1)语言组合不主导笔记语言的选择;2)低水平组被试更容易受英语影响,中水平组则较为均衡;3)低、中水平组受源语主导,且低水平组受源语影响最深,高水平组则最小;4)高水平组的笔记语言呈现个性化趋势。

关键词:笔记语言;源语;语言组合;口译研究

口译笔记的语言选择是笔记研究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基于个人经验提出了建议,有的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却存在较大分歧。了解笔记语言的特点对于提高口译能力和口译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有的学者推荐使用目的语(Herbert,1982;鲍刚,1998),它可以帮助译员脱离语言外壳并在记录时就完成语言转换。有的学者建议使用源语(Ilg&Lambert,1996;Gile, 2011),它可以节省有限的精力用于理解、记录等。有的认为笔记语言无固定要求(王晓燕,2003),笔记应当因人而异,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就行。窦昂、邓建华(2015)认为笔记语言是动态的,初学者倾向于源语,但慢慢会过渡至以目的语为主,使用源语是因为译员认知负荷过大,处理能力不足,但该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作为支撑。

丹麦学者Dam(2004)将笔记进行了分类,并认为“语言组合”是笔记语言的主导因素,这极大地拓展了笔记语言的研究。匈牙利学者Szabo(2009)重复了Dam的实验,但使用了葡语和英语,结果却显示多数被试使用英语。这启示我们口译工作语言对笔记语言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国内的实证研究多关注不同水平被试的笔记特征,多数只分了职业和非职业组,且样本小,没有重点分析不同水平学生译员的笔记语言差异。

一、实验设计

本文旨在探究主导英-汉口译笔记语言的因素以及不同水平学生译员的笔记语言差异?

本实验邀请了东部某校10名英专大三(低水平组,记为A),MTI口译研一10人(中水平组,记为B)、研二11人(高水平组,记为C)共31名被试,均修过口译课,具备完成测试的能力。实验前,从三组中各随机抽取2人参与前测,检验材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实验材料为英、汉各一段(175词/字,70秒左右),主题均为制造业转移,都选自外教社《口译教学:从口译教学到课堂》一书,并使用随书音频。实验顺序是热身实验-听正式录音—记笔记—口译,最后收集录音和笔记。实验结束之后,进行访谈和/或发放问卷。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笔记语言的统计

本文模拟Dam的实验将笔记划分为“汉语、英语、符号、数字、不明语言”五项。其中,汉语指以汉字(含部首)形式出现的笔记单位;英语指以拉丁字母形式出现的笔记单位;符号指以非通用语言形式出现的图形。限于篇幅,此处略去各项统计量的详细情况。

(二)口译质量评估

本文邀请两位有口译资格证书评分经验的译员进行打分,评估依据是厦门大学口译资格证书的评分标准。评估之前,评估者需试评并检验评分一致性。英译汉的三组平均得分分别为68.3、69.2、79.7,汉译英为70.1、70.2、81.6。B组得分略高于A组,但优势不明显,C组最高,且和前两组差异较大。三组口译得分基本呈现阶梯状,符合低、中、高水平组的设定。

(三)不同口译方向的比较

1.低水平组

如表1所示,A组被试两次口译主要的笔记语言均不重合,显然语言组合并不主导A组被试的笔记语言。英译汉时,多数采用更多的英语,且有三位被试完全使用了英语(源语),而汉译英时所有被试的汉语笔记都超过了英语笔记,可见A组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源语。比较两次数据不难发现,英译汉时源语比重更高,英语作为源语更具主导性。

2.中水平组

B组两次口译主要的笔记语言仍是错位的,所以语言组合亦不是B组的主导因素。与A组类似,英译汉时B组被试多数亦采用更多的英语,汉译英时使用更多汉语。但不同的是B组被试源语的占比小于A组,且英语和汉语的主导性相当,这不同于A组英语主导性比汉语强的现象。

3.高水平组

C组同一被试主要的笔记语言出现了重叠、错位或者相当的现象,如英译汉时,5位被试英语占多数,5位汉语占多数,没有表现出语言组合主导的情况,而汉译英时许多被试的语言主体却没有发生变更,可见源语也不主导C组的笔记语言。

(四)三组相同口译方向分析

英译汉三组源语笔记单位的绝对数量分别为20.1、14.8和16.1,汉译英为29.8、32.3和17.4。可见,英译汉时A组源语单位数量最多,B、C组较少且接近。有趣的是,汉译英时A、B组的源语单位数量最多且较为接近。或许英译汉能力提高得比汉译英快,反映在笔记语言上就是B组英译汉时笔记语言更接近C组,汉译英时更接近A组。

从表1可知英译汉时A组9位被试更多使用源语,B组7位,C组最少为5位。而源语的平均占比A组(91.5%)高于B组(74.6%),显然英语对A组的影响最大。汉译英时A、B两组几乎所有被试均倾向于源语,但A组平均占比(78.6%)却略小于B组(79.0%)。可见汉语的主导性虽弱于英语,但更普遍。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1)语言组合不主导笔记语言;2)低水平组更易受英语影响,中水平组则较为均衡;3)低、中水平组受源语主导,且前者受源语影响最深,高水平组则最小;4)高水平组的笔记语言呈现个性化趋势。

许多被试表示倾向于听到什么记什么,没想过用什么语言或符号记,其语言转换伴随着笔记解读进行。源语主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限的精力放在了理解、记忆等方面。低、中水平组故此特别明显,也恰能解释为何源语对他们影响更大,而高水平组就不明显。汉语是所有被试的母语,所以汉语主导型笔记就更为普遍。被试的汉语水平都较高,汉译英的理解能力也强于英译汉,占用精力少些,因此汉语的主导作用也就更弱一些。而英语在汉-英口译时较受欢迎的其他原因可能是存在一些固定记录方法,如缩略语、专有名词等。被试听到相关信息就立刻反应并以固定的形式记录,语言组合、源语因素对其的影响便小些。高水平组在训练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个人的笔记语言随环境的变化就小。

笔记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被试的口译水平,初期学习建议使用源语,以便腾出精力到其他地方。随着训练的深入,可以逐步摆脱源语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笔记语言风格。

四、结语

本文结论对于口译学习、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囿于样本容量较小,本文本结论也有待进一步检验,当然也可以继续探索如文本难度、训练程度等与笔记语言的关系,丰富笔记语言研究。

参考文献:

[1]让·艾赫贝尔.口译须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24-26.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179-180.

[3] Ilg, G. & S. Lambert. Teaching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J].Interpreting,1996,(1):69-99.

[4]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Revised Ed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王晓燕.口译特点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3(6): 40-44.

[6]窦昂,邓建华.论交替传译中笔记的动态性——驳笔记语言与口译质量间的因果关系[J].海外英语,2015,(15):107-108.

[7] Dam,H.V.Interpreters Notes on the Choice of Language [J]. Interpreting,2004,6(1):3-17.

[8] Szabo, C. Language Choice in Note-taking for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J].Interpreting, 2006,(8):129-147.

[9]戴炜栋,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特征实证研究——以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13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