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代性角度评论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

2016-05-14任凌俊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贾平凹

任凌俊

摘 要:贾平凹作为中国陕西支柱型高产、优产作家,因为创作了一系列反应陕西社会变迁的史诗级小说而著称于世。贾平凹的小说可以视作反应当下现代化进程的实录,尤其重点反应农村变革,因此其长篇乡土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社会现代化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归纳演绎、文献研究,集中从现代性角度评论其长篇乡土小说。

关键词: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现代性评论

现代性评论是针对文学理论领域现代性问题的文学实践,进行现代性评论的文本也多为结合当下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文本。因此,现代性研究实质上是覆盖到当下历史阶段的历史指向的研究;是在现代思想的路径上深入探讨文学的社会功用和自身发展脉络;是剖析被赋予了特定历史环境的现代思想意识形态。

符合现代性评论的文学文本需要有三种特质,即时代特征明显、意识形态展现、社会关照清晰。笔者认为贾平凹的长篇乡土小说完整具备以上三种特质,他的系列小说交叉锁定农村现代化变革的时代,全景式展现一代人的思想意识转变,同时又以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关照社会,体现出突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下文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

一、明显的时代特征

农村改革、城乡冲突显然是贾平凹长篇小说一贯以来的重要主题之一,因此其小说也被称之为乡土小说。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往往设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当时现代化改革的潮流正裹挟着城乡一同向前,而这其中,相较于城市的改革,乡村面对现代化潮涌显现出更为尖锐的冲突,同时还必然伴随着城乡冲突。围绕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城乡冲突,让现代性命题横略中国的乡土大地,俯视生活在其间的农民,舍弃固有的田间耕作,为了更好的生机而四处奔波,有的打工,有的下水,有的盖房,不一而足,但都有着坚韧的品格和美好的憧憬。

或许是由于现代的未来并不如原本想象的如此美好,也或许只是转变的过程才有的阵痛。

二、展现的意识形态

小说是对社会历史的折射,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更是对那个时代的缩影实录。记录社会发生的事件只是表层的形似,只有深度挖掘到一个时代的思想精髓,才能真正实现神似,贾平凹做到了。

在对贾平凹的小说进行现代性评论时,应该关注到他笔下人物在普遍意义上的精神特质,作为社会变革中的一员亲历者,所有人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面对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必然呈现出与之相应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变化。

小说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都是作者自己的喜乐。作者是要通过小说这种情景化的表述方式,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生存焦虑感。其具体表现为传统道德观念在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下没有丝毫还手之力,维系了数千年的精神纽带,仿佛瞬间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商州故土之上,以往熟悉的人情味道以不可辩驳的速度和迹象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幕幕人性丑剧、闹剧一再上演,曾经淳朴干净的故土家园远了,更为悲哀的是,这次一旦远了,必然是再也找不回来。

这种思想观念的打破重塑是每个社会变革时期都必须存在的合理现象和必要过渡,但不行赶上这一次观念迭代的人们,也痛以往每一次被迫身处变革当中的人群一样,不可避免地怅然若失,迷茫无助。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深刻映照之下解读现代性命题,才能够看得见真正的人民大众,才能够看得见跳动清晰的文化脉络走向。

三、清晰的社会关照

贾平凹的作品及相关现代性评论给人以一种深重的“入世”感。这里所言的“入世”不仅是指作品本身密切关照现世问题,能够从小说中轻而易举地找到与现实世界相一一对应的焦点问题,也指评论过于沉迷于聚焦到具体的现代化命题。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正是因为贾氏小说特色鲜明的整体框架和人物安排,便于引导读者和评论者从中发现现实中的影子,也就导致了现代性评论关注命题的趋同性。

现代性评论作为贾平凹长篇小说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一直以来占据着半壁江山。同时又因为小说中过于明确的时代指向性,使得很多评论将批评视角扎堆在小说本身多关照的问题本身上,很难有延展性进展。视角的有限性和后继评论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结果便是问题不断扩大化,如城乡矛盾、新型农民生存、进城者境遇、农村自然环境及人文伦理环境的破坏等出现在农村改革浪潮中的重点问题,只得被一再提及,反复挖掘。

四、结语

作为当今文坛少数几位具有足够社会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贾平凹算得上高产、优产,文学创作涉及范围也相当广泛,但其中以 “商州系列”为代表的长篇乡土小说小说最为经典。作为足踏三秦大地的、土生土长的陕西籍作家,贾平凹有着强烈的乡土归属感和时代使命感,对乡土文学的创作至今从未止步,可见这位已年入花间的作家对故土爱的深沉。

长篇乡土小说是贾平凹的创作主线,从最早的商州系列中的《浮躁》、《商州》、到最具代表性的《秦腔》,再到近年来新近出版的《古炉》、《带灯》,他的乡土小说深深负载着三秦人民的命运变革和时代奋争。对这些文本的现代性评论也应结合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理论,从现代性的角度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孙见喜.《鬼才贾平凹》[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

[2]张帆.六小新.《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贾平凹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的手
我与贾平凹的《古炉》
“笨人”贾平凹
月迹
种子
贾平凹与两蹲位
多年之后会不会变成一堆废纸
有关老师的好句好段
在路上,学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