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炳南与普慈施医院

2016-05-14满恒先

北京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北平外科医院

满恒先

赵炳南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外科专家、名医,至今已经逝世30多年,而民间与学术界每逢重要日子仍有纪念活动。笔者在整理北京回族医药界档案材料中,发现数百页1947—1948年“中国回教协会北平分会普慈施医院”创办经过的记录。这家医院虽筹备艰辛、命运多舛,却也见证了赵炳南淡泊名利、诚恳实干的人品,透视了一代名医那颗慈悯、善良之心。

筹建普慈施医院

抗战胜利后,全国性的回教(彼时伊斯兰教称“回教”)社团——“中国回教协会”分会组织在光复后的北平成立。其发起人与领导者是老北京玉行大佬、廊房二条“永宝斋”掌柜常子春。1945年10月,他返回北平接收伪回联总部,即广安门大街100号会址,并于11月17日召开“中国回协北平分会”(以下简称“回协”)成立大会。为赢得北平回民人心,提高回协声望,常子春在1946年组织召开“回教教育会议”,并为各中小学争取利益;1947年组织“信用合作社”,为贫困教民发放小额贷款……1946年底,鉴于回民贫病者无食、无衣,更无医疗的现状,回协有人提议创立一所为穷人看病的医院,常子春遂大力推进,积极筹备。医院的筹备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46年12月23日至1947年4月14日召开了10次筹备会议;1947年4月至7月,组织建构并筹集物资。经过这两个阶段主要解决了院址、院名、院长与科室设置,药品及资金等问题。

医院选址在广安门大街100号,此地早年属实业部的“商品陈列馆”,主体建筑是一所“口”字形二层楼房。1936年西北中学与东北大学争相进驻,实业部电令北平市政府接管,暂时平息事态。日寇占据北平,此地为伪回联办公处。1944年西北中学男生部迁址于此。抗战胜利后,回协占据西侧办公,东侧仍为西北中学校区。院址确定后,回协腾出大部分房屋划归院区。整个医院占据“口”字楼西南角,内、外科用房十余间,挂号、候诊及办公用房十余间,并在楼西侧另辟院门,以方便医患人员进出。

医院名称酝酿很久,几度易名,最终命名为“中国回协北平分会普慈施医院”。在第一次筹备会议上,定名“中国回协北平分会附设中西医院”,后来有人主张不必冠以“中西”。在第六次筹备会上,发起与召集人之一的陈申芝大夫提出,医院即为贫病者服务,院名应有“慈善”之意。在组建董事会、制定章程与院规的阶段,才对院名达成一致意见。“普慈”源于《古兰经》首章“奉普慈今世,独慈后世的真主之尊名。”“施”即施诊、施药。这样,该院半慈善、半营业的宗旨也就体现出来。

在院长人选上,筹备会最初的意见是丁仲杰,即丁秉铎。他是外科名医丁庆三的孙子、津门著名中医兼报人丁竹园次子,1912年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即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为首届毕业生(五年制)。1920年,他与鲍鉴清(著名病理、解剖学专家)被官费选送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归国后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教授,人称“京城第一把刀”。但此时的丁仲杰病重,不久去世。后又有人推荐常子春,但常不属医务界,“确也不宜”。最后确定宋元凯为院长,沈成章为名誉院长。前者为留法医学博士、万桑医院内科主任,汉族,宋院长只是挂名而已,从未理事;后者毕业于上海东南大学医学部,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族。院长以下设三科,中医外科、中医内科和西医科,分别由赵炳南、陈申芝和张耀庚担纲主任。

因为属私立、慈善性质,该院的资金主要靠募捐,次由回协资助。药品、器械由各科主任募集、采购,仍以捐赠为主。全院医护人员采取全市征聘(以回教医者为主)的办法,每位医生轮流值班,一周应诊若干小时,医护人员不发工资,只发数目不等的车马费。为此,该院1947年曾在《华北日报》《世界日报》《北方日报》等登载筹办消息和征聘广告,全市共有50余位医护人员报名。但当时卫生局规定,冠以“医院”之名,惟西医有资格,且中、西两部不能兼容。无奈院方只好再次登报征聘,遂有卫生局外勤督导马腾云(回民)应征,并由其联络奔走,协助中医部另立“普慈施诊所”牌子。如此一个小医院,挂了两幅牌子,且西医只两名大夫、三名护士。但不管怎样,医院还是于1947年7月正式开诊了。

赵炳南先生艰难行医

医院算是办起来了,但真正能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只有赵炳南和他的中医外科。因为西医部既无检测设施,亦无免费优惠,只是挂名而已。中医内科虽有陈申芝等有名的老中医应诊,但只能开方无药配伍。而赵炳南和他的徒弟们又是如何苦撑一年有余呢?

首先,赵炳南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既然应允了回协之邀,就应尽力,所谓一诺千金。赵炳南几十年行医,一贯力行为贫贱者免费施诊、施药,即是“普慈施”,理当义不容辞。所以,自参加第一次筹备会议,被推举为发起人和筹备委员时起,直至医院存续的一年多时间里,赵炳南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从不懈怠、不推诿,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早在筹备期间,赵炳南就应允承担中医外科筹建的全部责任。每有会议,赵炳南话不多,却句句说在点儿上,处处为医患双方着想。譬如,他提出就诊牌分“赤贫”、“普通”、“特诊”,区别情况收费;来院任职的医师要发聘书,以示郑重;供药商如“大和堂”等,要予以适当酬报,以维持长期供药渠道。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医院的大难题。筹建之初,回协发出“募捐启”,赵炳南带头捐款150万元,还“经募无名氏”100万元(法币)。1948年1月,回协断绝了资助,医院曾转向“子香基金会”(西北军马步芳捐予北平回教界一笔基金,并以其字命名为“子香基金会”)函请协助,但均无音讯。赵炳南不等不靠,自费筹措药品。其实,早在开诊之时,中医外科的所有药品、器具均为赵炳南无偿提供。档案材料显示,医院每月发给他一笔车马费,他从未领取。

人员问题也是维持医院运转的难题。西医的几位医护人员因为没有患者就医,工资无着,先后不辞而别。惟中医外科人才济济,这是因为有赵炳南的众多徒弟参与其间。该院一份记录中医外科应诊大夫名单的表格中显示,14位医师中有周振佟、王玉章、张玉文、李孟陀、李博韬、马少如、何汝翰、马瑞臣、杨凯等9位都是赵炳南的弟子。要知道,他们有的在赵炳南医馆(西交民巷51号)做助医,有的早已独立行医,有的已是名噪一时的大医,但都还遵恩师嘱托,来“普慈施”值班应诊。

1948年底,为抗拒解放军攻城,国民党军占据广安门大街100号。“普慈施”医院至此画上了句号。赵炳南行医64年,大仁大义、大恩大德,口碑载道。也许在赵炳南看来,广安门大街100号这段经历并不算什么,但“普慈施”的精神却是他一生的写照。

注:各类档案材料和有关传记均记载赵炳南生于1899年。日前丁梦溪先生(爱国报人丁宝臣嫡孙,其伯父丁少臣与赵炳南为同门师兄弟)致电笔者,赵炳南生于1902年。之所以瞒了三岁,是因为学徒时年龄太小(11岁),故多说了三岁。赵炳南故于1984年7月6日,《大医之路》等传记文章记为7月16日,均不确切。赵炳南属虎(壬寅年),生于1902年7月24日,故于1984年7月6日,享年82岁。这已得到赵炳南家属确认。另外,赵炳南独立行医的年份亦说法各异。笔者认为是1920年10月14日,有当年报道为证:“医室挂匾誌盛——崇文门外花儿市北羊市口德善医室,已故外科专家丁庆三之孙丁少臣及其高足赵炳南,现经警察厅考取,悬壶问世。昨有祥顺木厂为之挂匾致贺。其文曰‘华佗复生。音乐队吹吹打打,送匾人济济锵锵,贺客盈门,观之途为之塞云。”(《爱国白话报》1920年10月15日)

猜你喜欢

北平外科医院
北平的秋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想北平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