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统治下的石景山钢铁厂
2016-05-14武志辉
武志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石景山制铁所也结束了日本侵略者8年之久的统治。日本投降时,石景山制铁所正在运行的高炉有200吨高炉、380吨高炉和第六小型20吨高炉相继冻结停产,给国民政府接收后继续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8月17日,国民政府电令伪华北靖绥军(后改称河北先遣军)负责维持当地治安。但实际上,石景山制铁所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
11月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经济部部长翁文灏令其冀热察绥区特派办公处委派接收委员朱玉仑赴北平,成立接收“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办事处。除授权朱玉仑接收石景山制铁所外,还一并接收“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总部”、龙烟铁矿、“北支采矿”、“北支钢铁贩卖株式会社”和久保田铁工所北平工场等原日本人经营的企业。11月12日,朱玉仑随翁文灏视察石景山制铁所,他们看见厂内情况混乱,决定即日接收,并以此日为该厂成立纪念日。为避免混乱状况造成更大损失,他们首先将“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房产、物品、家具、现金等按照财产目录逐项点收,依据实际情况集中保管,并于11月21日,陆续派员来厂办理接收工作。
1946年1月,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正式成立,隶属于资源委员会华北钢铁公司筹备委员会。2月10日,资源委员会委员长钱昌照来厂视察,委任朱玉仑为经理。3月底,全部接收工作完成。接收以后,朱玉仑会同技术人员,对炼铁、焦化、铸造、机电等厂设备情况进行了检查与研究。同年11月12日,石景山钢铁厂举行成立周年纪念日。会上,朱玉仑做“资源委员会石景山钢铁厂接收及第一期修理工作总报告”。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孙越崎出席了会议并致训词。
《资源委员会石景山钢铁厂接收及第一期修理工作总报告》中包括炼铁、焦化、铸造、机电工作报告,炼钢厂、轧钢厂拆建计划报告,以及总务室、工务室、会计室、技术室、研究室、厂警队等13个工作报告和今后展望,并做出了分三期实现的具体计划:
1946年度为第一期:修理并改善1号高炉、1号洗煤厂和焦炉、机械厂、铸造厂、全部锅炉及供电设备,修建必要的厂房、办公室、住宅及其他建筑物。
1947年度为第二期:完成600吨高炉、2号和3号焦炉、2号洗煤厂、新机械厂的修复施工。
1948-1949度为第三期:配合本厂炼铁计划,建设年产30万吨钢锭的炼钢厂、年产25万吨钢材的轧钢厂,其设备和资金由日本索赔支付,补充改善机械、动力、给水、运输等设备。
在“资源委员会石景山钢铁厂接收及第一期修理工作总报告”中,对档案的接收与整理也进行了总结。如:“本厂组设后,关于公文收发、案卷保管等事宜,经分别拟定各项办法及单簿格式:1.收发文电程度;2.呈送表报三联单;3.签呈、公告、护照、运物证明单及申请书式样;4.档案保管及调阅卷宗暂行办法;5.档案登记簿、卡片、卷目、调卷单等样式。本工作计划于七月初正式开始推进,共汇集资料方案及图表等,数量不下万数,经整理剔删后,现存计划资料及工作方案五十五册,参考蓝图一千三百零八张,图表底图五千零二十二张,工作照相及底片四千二百八十四张,上述各项整理工作,于本年十月底已大致完工,关于目录之编纂,亦已全部完竣。”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政治腐败,国统区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同年,第一期修理改善计划基本完成,但却由于缺乏资金无法点火开炉。11月12日,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孙越崎,在石景山钢铁厂礼堂参加该厂举行的成立周年纪念日,训词时,感慨万千“石景山钢铁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可是我们只有200吨炼铁厂,而且未能充分利用,竟至睡觉多年,到日本占了,才叫醒了它。我们是不是再令它停顿而睡呢?那就要看大家的努力了。”
1947年8月2日,北平《益世报》就石钢开工问题刊发专文称:“高呼工业中国之今日,说来可怜,竟没有一个铁厂敢出铁供应。作为重工业必须之钢铁来源。惟最大问题,不在原料,交通诸问题,而在月产6000吨生铁,如何在市场上销售。胜利两年,未闻整个工业计划经人提起。固然内战方酣,政府无隙……然而今日,石景山钢铁厂计划日产200吨,尚在深为考虑。此区区数目,供给全国应用,不啻大海一粟。即便如此,尚不敢保证其销路如何?……实令人为工业二字,感到羞惭。”经理朱玉仑叹道:“我国钢铁事业生命已呈不绝如缕之惨相,如石景山钢铁厂,再遭夭折,则国家之建设前途,将真不堪设想矣。”
1948年,国共双方在战场上的形势已经逆转,解放军正在夺取各个战场上的胜利。2月25日,华北钢铁公司上报资源委员会关于“炼铁厂第一炼铁炉慢风开炉计划”时称:1号高炉大部分工程已于1946年底竣工,“屡经筹划开炉,惟经费与原料等关系,迄今未能实现。揆睹目前原料运输情形,开炉仍成问题。极思多方规划,现拟利用减产办法开炉”。石钢为点火开炉,可谓绞尽脑汁。3月26日晨,1号高炉点火开炉。这是当时全国唯一恢复生产的大型高炉。《大公报》《国民日报》《华北日报》《北平益世报》《世界日报》《北方日报》《新生报》《北平新报》《北平新民报》《北平时报》《平明日报》《经世日报》等纷纷刊登了石钢1号高炉开炉出铁的消息。但由于原料低劣,冶炼技术不佳,每天平均加入80吨废铁和马口铁,日产生铁仅150吨左右。
1948年底,解放军势如破竹,于12月15日进至西黄村,与石景山国民党守军展开战斗。同日,1号高炉等主要生产设备封炉停机。当晚,解放军包围石景山钢铁厂内国民党军队;中共地下党员白振东、王长林、孙以恕等人找到解放军指挥部,介绍地形、地物和敌军兵力部署,以及重要厂房设备情况,带路攻入厂区;解放军占领炼铁厂、发电厂、锅炉房等重地之后,向石景山上守敌发起最后进攻。12月17日,凌晨1时,解放军攻占石景山,石景山钢铁厂在举步维艰中得到解放,重获新生。
国民党政府接收的三年里,石景山钢铁厂在风雨飘摇中共生产生铁36,069吨,焦炭47,900吨,铸管70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