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恋(Adore Noir),2016年4月,加拿大

2016-05-14

中国摄影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家群体摄影

《黑恋》在本期刊登了具有不同风格来自不同背景的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尽管他们如此地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他们的共性,那就是永远保持拍摄状态。他们从不放弃,通过他们的作品,告诉了人们作为一位艺术家不断地与大自然进行对话意味着什么,而且当感到想要放弃的时候需要怎么办。 六位艺术家分别讲述了他们创作的作品。例如封面照片的创作者李·安妮·怀特(Lee Anne White)就认为植物都是有各自特性的,她将艺术家的镜头对准了跳舞的植物,这些植物要么在鞠躬,要么在窃窃私语,它们在平面上旋转而出,将我们带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另外一位艺术家瑞贝卡·赛克斯通·拉森(Rebecca Sexton Larson)认为:客观不意味着直接地记录真实的环境,而是去想象有待我们去理解并看明白的环境。当我们徜徉在她拍摄的图片中时候,我们的兴趣会被激发,那些看上去具有历史性的照片,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叙事。

《英国摄影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2016年4月

4月号的《英国摄影杂志》关注的是影像创作者接受委托,以创新的方式使用摄影术,为一些著名品牌做创意。

接受委派创意也许是摄影师最为向往的事情。我们不断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对于影像采用了开明的姿态,一些品牌的艺术总监意识到夺人眼球的摄影成为了复苏其品牌产品的关键。他们寻找具有强烈观点的摄影师合作,任由摄影师去创作超前创意的作品。而摄影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注入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在翻阅杂志的时候打破平衡,同时还要具有品牌特点。

也有摄影师认为,当做自己的项目的时候,需要的是保持在自己的范围之内,作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接受委派任务就不同了,摄影师要与其他人合作,共同商量做什么,怎么做,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摄影师拓展技术技能。

《镜头文化》(Lensculture),网络杂志,2016年4月,法国

艾瑞克·波勒1964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创作的作品《艺术家行者》深受英国大地艺术家和风光摄影师的影响。从1990年代开始,波勒一直都是用双脚步行周游世界。走过每一片大地,每一米海拔,他总是在创作影像。波勒将这些影像看作是“行走的体验,可视的体验”。他认为行走带来的感官潜在性和物理性改变,行走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注意力和对于景观的接收力。波勒说:“那些我曾经遍历过的景观塑造了我,同时这些景观也遍历了我。我把摄影影像看作是形式、精力和感知的容器。”

好奇、知识和欲望一直紧紧跟随着波勒,长时间以来,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他被地中海文明所打动,终于他制定了一个五年的庞大计划,游走这些神秘的地方,用摄影的方式,实现了他儿时就有的梦想。

波勒利用密集的充满活力的岩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大量照片中都充满了光线,通过画框,赋予它一种不同于我们原本期待的凝视。“我喜欢这种模糊性:它将摄影影像转化为具有戏剧性的东西,是一种想象的构建,是一种对景观的经历,同时又有所改变。”

《零地带》(Zonezero),网络杂志,2016年4月

任何一种对于一个群体的再现都暗示着一种观点。每当我们观察一组人群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翻译,总是带着我们自己的观察,去揭示我们所属的群体。摄影术具有记录功能,正因如此,摄影成为了一个合适的工具,用以将这些观察清晰化,同时促进种族和风俗的研究。

然而,只要我们稍微对其意识形态的偏见有一点敏感,它立即就揭示出其殖民主义负担,一些最早的记录群体的照片,要么是随着军队的进入而拍摄,或者是沿着贸易路线拍摄,我们不应该把这看作是一个偶然现象。

例如,关于墨西哥-美国战争(1846-1848)和印度反抗英国殖民者(1857)的影像,表现了这些早期记录的迷惑,在那些被拍摄的人们的眼神中,通常留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些照片表现了另外一种胜利。

一幅影像可以表现群体的种族性、社会性和部落性。当今摄影已经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许现在是时候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表现一个群体不是去探索一个客观的再现,或者一种内在的真实,而是去努力给出合适的解释和准确的证据,这样可以汇集多角度的观点以贴近难以捉摸的现实。

《零地带》是墨西哥摄影家佩德罗·迈耶(Pedro Meyer)于1995年创办的摄影网站。

猜你喜欢

艺术家群体摄影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最美的摄影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