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机遇、使命与对策
2016-05-14靳红
靳红
【摘要】为适应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变化,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供给层面的改革和制度安排,协调供需错位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促进现代化、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体制机制和历史负担等因素的影响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尤其艰巨,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要实现预期目标,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新的制度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国有企业应当主动作为,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以创新推动国企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F121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对我国而言,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高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经济进入增长减速、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节需求结构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最终要落到结构改革上,通过比例调整来设计新结构、改善效率,通过创新来提供新供给,通过改革来构建新动力,核心是将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18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改革方案,供给侧改革从顶层设计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的内容中,特别强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国企改革既是老问题,也是难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国有企业既是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使命
供给侧改革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发生两个方面的重要调整,一是供给管理将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重点,二是改变过去行政化的供给管理手段。其实质是通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再组合、再配置,重塑我国产业体系,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而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必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回归,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度支持。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贯穿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我国国有资产总值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从体量上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要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还承担着部分宏观调控的功能,并兼具社会责任,在促进现代化、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体制机制转换和历史负担等因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格外艰巨,是当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攻关领域。
二、供给侧改革下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中坚力量,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之一。国企改革的重点在于激发企业活力。国有企业是否具有活力,主要体现在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两个方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支持国企整体改制上市、加强资本管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内容,都是激发企业活力的有力措施。按照《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21号)紧紧围绕“四个更加突出(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更加突出基层实践和创新,更加突出抓改革措施落地)”的要求,以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为目标,国务院对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深入部署。这使国有企业整体上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也面临来自市场竞争和自身经营风险的挑战。
市场竞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行业及产业准入门槛放宽、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有企业的总收入为454 704亿,同比下降了5.4%,实现创收利润总额为23 027.5亿,同比下降6.7%。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继续处于亏损状态。煤炭和钢铁行业亏损面过半,煤炭价格跌成了白菜价,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主营业务亏损数额巨大。其中固然有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其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剧是毋庸置疑的。
市场竞争风险方面: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利润下降的同时,财务费用却在不断上涨,企业负债比例较高,且融资方式单一,尤其是重资产的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增大。一些依靠杠杆艰难生存的企业,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就会给整个行业的稳定带来冲击,甚至引发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
得益于长期的经济增长,我国的供给能力总量与总需求基本均衡,但供求之间还存在结构性失衡,还不能将供给能力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供给侧的提质增效十分重要。化解当前国有企业的困局,唯有转机制、增活力,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质增效。
三、供给侧改革下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在厘清政企关系的前提下,政府应着力于有效政策供给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应致力于提升经营水平,增加新型供给,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以制度创新引领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1.政府:以新的制度供给促进要素流动
供给侧改革不仅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且要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干预,增强市场活力,逐渐由市场来代替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厘清政企关系的关键是要简政放权,明确国企定位,确定战略布局,有进有退,加强监督,以新的制度供给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政府要做的是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生产要素流动通道的制度瓶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
在加快去产能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确定削减产能总量的目标,按现有产能将减产配额分配到各地,允许配额交易,推动优势企业主导的市场化兼并重组。在经济下行期,高税收、高融资成本和不断抬高的生产要素成本,不利于增加有效供给,应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减税降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让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不断创造财富。进一步完善融资功能完备、市场监管有效的股票市场,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并购重组的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促进产业、行业间资源的高效流动和配置,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善产业发展质量。鼓励外资参与国企的改造、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通过资本市场等途径,引入新的投资者。
2015年以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步伐加快,下一步是向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纵深推进,持续为企业减负,为企业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政策环境,规范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秩序。二要给予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经济主体平等的市场待遇,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三要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要保护知识产权,依法保护私人产权。五要为发展混合所有制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2.国有企业: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理念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合理认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日常行动。革除旧有的固定看法和既定的思维模式,用新方法、新视角以及新思维,创造出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结论,进而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理念创新,它包括管理和观念两个方面,其本质是对原有的或者固化的观念的突破与超越。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优秀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超越创新的过程。国有企业需要破除旧有的、固化的思想观念,就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形成与市场经济下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相适应的理念体系。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理念创新的意识还不够浓厚,部分企业虽有创新理念,但还未付诸实践。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要在供给侧发力,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企业活力,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依靠创新提质增效。
(二)以深化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去国有化”,而是要进一步增强国企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使国企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并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调控的效果最终决定于企业自身的动力强弱。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实施供给管理,经过30多年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市场成为调节社会总供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供给体系的格局并未完全消除。市场竞争虽然使得国有企业在一些行业的渗透率大幅下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制品、供热供电供水等工业领域以及电信、民航、铁路等服务行业,国有企业凭借行业垄断地位,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渗透率和控制力。行业垄断保护了国有企业,但也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是国企冗员严重、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当主动作为,破除垄断、促进开放,提升行业市场化程度,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国有企业优化供给、提质增效的压力和动力。
应继续深化国企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要点包括:一要在重点领域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改革。在2015年出台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推出多项行业改革举措,包括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出台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出台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等;三要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尤其在重点行业的新兴领域,要向非公资本全面开放;四要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包括电价市场化改革、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天然气门站价格和管道运输价格等。
(三)以创新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落实。创新是国企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力量源泉。
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提升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在目前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国企改革需要做好加减法。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造成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减法应该主要指用市场方式依法处理僵尸企业。加法主要是通过激励使员工与企业股东实现利益共享,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1.发挥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主力军作用
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推动技术进步,扩大企业规模。在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巨额资本的产业中进一步新办和扩大国有企业,通过国有企业带动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要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二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国家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制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中长期目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加投入。三要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建立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成果转移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年度报告制度,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技术入股等法律法规,促进高校、科技机构科研成果产业化。四要完善技术创新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推广和交易。
2.发挥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国有企业应通过完善产业链、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带动国内其他企业,特别是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
四、结语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明显。基于此,我国政府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国有企业产能过剩、效益偏低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是供给侧改革的难点和关键环节。国有企业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细化了国企改革的路径,意味着国企改革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国有企业要积极转变转念,主动出击,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以创新为驱动力,努力化解过剩产能,通过提质增效不断激发自身活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文斌,苏剑.供给侧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1:16-19.
[2]钱津.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与分流[J].经济纵横, 2016,01:35-40.
[3]邵宁.国企改革指导意见解读[J].企业管理,2016,01: 6-10.
[4]田涛.华为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J].企业管理,2016, 03:6-11.
[5]王灏.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发展水平[J].前线,2016,02:68-71.
[6]朱晓燕.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市场研究,2014,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