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非诚勿扰”
2016-05-14胡胜盼
胡胜盼
如今“剩男剩女”和“相亲”总会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各类“相亲会”,更是抢夺眼球。其实,古人也有“相亲会”。
古人的相亲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郑风·溱洧》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桃花开,春水漾,少男少女们来到河边,那浓烈的爱情也就在春光明媚中生发了。这样的相亲,只能说“怎一个浪漫了得”。
一般认为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时“三大相亲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传唱至今。元宵佳节,既是赏灯,更是看人。未婚男女们涌上街头,借助熙熙攘攘的人群,忽明忽暗的灯光,寻觅着可心的意中人。如果彼此相悦,擦出了火花,那么就会偷偷留下信物。回家禀告父母知晓后,走个“明媒正娶”的流程,也就能喜结良缘了。当然,有时因为各种原因也会没了后续,正所谓,“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不过,这种开放式的男女接触,给少男少女们创造相会的契机,也着实让人怀恋。
农历三月三为上巳节,又称元巳节、修禊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原为春浴日,后来发展为水边宴饮、郊游踏春。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每年这一天,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青春少女们会结伴出来游玩,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女儿节”。元代将上巳节改回“上巳日”,因此也就不固定在三月三了。不过,活动内容大体相似。白朴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中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可见,那天出来的美女还不是一般的多,所以帅哥小伙们也就在这天纷纷行动起来了。
七夕佳期,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古代女孩子在这一天,会进行祝祷乞巧,也会在心中许愿求得一个如意郎君。所以,七夕的男女相会自然也不会少。除了三大相亲节,古人还有一个“高端相亲会”,也叫“同年大会”。顾名思义,这个高端会的人物也很高端。这种特别的优待是留给新科进士们的。隋唐开科取士,每逢朝廷举行科举,最后一轮殿试后,参加殿试的考生们大多会留在首都等待发榜。发榜后,皇帝会宴请新晋进士,给这些幸运儿们提供互相祝贺和认识的机会。每当此时,京城里非富即贵的“白富美们”,就会涌向“同年大会”,寻找自己心目中的“高富帅”。如果有相中的,就会回家禀报她们的高官老爹,由老爹出面提亲。 “高端相亲会”,不但达官贵胄们热衷,甚至连皇帝也会为自己未出嫁的女儿们留意。当然,被皇帝挑中,自然不是状元就是榜眼探花了。可见,现在无论是各种形式的富豪相亲会,还是电视上炫人眼球的“非诚勿扰”“千里挑一”等都难望古人“高端相亲会”之项背。
(摘自《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