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神话中探讨灾害文学的意识源流
2016-05-14舒安洁
舒安洁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起源于上古神话传说,而其内容多表现当时人们无法以科学眼光理解的自然灾害。人们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创造了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甚至幻想出各种超自然的英雄人物,他们带领人们穿过蒙昧的岁月长河,面对无数的苦难。上古神话中关于自然灾害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对上古时期这类作品的研究,发现中国几千年来面对自然灾害时人民的精神状态、行动状态的源流。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和探索,也可以窥见千年来中华民族面对灾害时的愿望和勇气。
关键词:上古神话 英雄原型 文学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岁月长河中我国人民不断地探索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物质财富。随着历史的推进,众多因素也造就了不计其数的天灾人祸,频发的灾害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生存环境,希望在灾害来临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有关灾害文学创作的研究也渐渐被学界所重视。上溯源头,我们发现中国古人对于灾害的记录和探索最初多现于上古神话之中。研究上古神话传说中关于灾害的记录和文学创作,并探讨其中的创作意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灾害文学有重大意义。
一.灾害神话概说
远古时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处于蒙昧阶段。人们难以利用自身能够把握的资源和知识在自然环境中很好的生存,加之灾害频发,人们关于自然灾害的记录和认识便开始在不自觉的口耳相传中萌芽。这些口耳相传的结果集中表现在上古神话中。当然,神话传说不等于几千年前真实发生的历史,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无数的变化,而使之与现实相去甚远。我们需要将这些神话传说与史学研究区分对待,用文学的眼光对其价值做出深入的探讨。有学者指出“我们无意将灾害主题神话历史化,但客观地讲,应该允许这种指向现实灾难的可能性存在”。[1]
众所周知,我国著名的神话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都是先民关于世界最初的认识和记录。但也是近年来才有学者注意到,这些人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几乎每一则都与自然灾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原因: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也处于萌芽状态。一旦遇上不可掌控的自然灾害,人们便会以自身能够猜想到的原因对其进行解释。而这种猜想的结果,便是人们赋予了其众多深意的神话传说。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我国神话传说之中对于洪水灾害的最典型直接的描写,起因是《尚书?尧典》中描绘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2]的洪水景象,继而《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了更加具体的故事情节“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3]直接描写了大禹治水的前因后果,鲧禹父子子承父业完成了治水定九州的使命。继而还有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4]83的拷问,也是引用了治水的典故来成全诗人自身的文学创作。
后羿射日的故事则表现了与洪水正好相对的旱灾的情况,《淮南子·本经篇》中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5]然而“(弈)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十日并出,我们不难推测当时严重旱灾的情况,长时间的烈日天气使得万物凋零,庄稼草木尽数枯萎,人民忍受饥饿和炎热,同时还衍生出诸如“猰貐、凿齿、九婴、大风、修蛇”等毒蛇猛兽。这时出现了射日的英雄后羿,他不仅射下多出来的日头,还带领着人们抗击了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这些神话仅仅是上古关于灾难描写的很小的一部分,但其中包含了我国上古时期发生灾难的大概场景,还有就是一系列神性英雄给予人们的精神动力,以下内容当中会做出具体讨论。
二.灾害神话反应的思维起源
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并不是由一个人单独创造,而是“在人们口头代代相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6]21因此这些神话传说反应了当时人民普遍的意识,比如灾害来临时对于英雄的期盼、对于聚变的惶恐,还有对于冲破黑暗的向往。这一切,都反应出中华民族面对灾害时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和思维影响着之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发展。
1.英雄主义理想
上古神话之中关于灾害的描写,不论是大禹治水还是后羿射日亦或女娲补天,甚至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他们都渗透了中华名族血液之中英雄主义的理想。当时的先民没有单独对抗灾害的能力,他们往往幻想出一个超越个人的英雄来引领自己和身边的人走出由灾害带来的困境。
首先这些英雄大多是人,比如治水的鲧禹父子、射日的后羿,他们的身上具有丰富的人性。鲧不是无所不能的神灵,因此他治水的方法是窃取天帝的神物而不是用自己的法术,大禹治水则是运用了引流的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是凭借神力,而是凭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当然在当时认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自然的变化还有很多无法理解的地方,所以他们需要自己的英雄有沟通天神的本领,这些英雄虽然可通天地,但是身上有着人类敢于战争、敢于向神权挑战的美好品质,在这些光辉的品质之下,神力则成为了其次。
究其内涵,不论这些英雄身上所具有的是人性还是神性比较多,他们所承载的都是当时人们对于“英雄”所期待的品质。不畏艰险,直面困难,最终带领人们走出一条继续生存得道路,这些英雄身上承载了先民充满生命力的理想。
2.对于生命的珍视
不论是以上提到的关于灾害的神话描写,还是《山海经·大荒南经》提到的“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3]先秦神话传说中大部分的描写,都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生命的重视和热爱。从“鲧窃息壤”到《国语·周语下》中记载的“伯禹念前着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7]从鲧采取的以土壤堵塞洪水的错误方法,到之后大禹引流和疏导。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面对自然灾害,并不是一味去顺应天命不作为,而是在苦难之中寻找各种方法争取生存的权利,失误了再改正,从不放弃。细节当中足以看见先民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生存的勇气。而这样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各种灾害时的民族内涵。
3.深重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6]40面对严峻的自然条件和无法预知的灾害,先民关于灾害神话传说的描写也充满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故事中充满了神性和人性的主人公们为了生存和自己的使命不懈努力,他们正视灾难并且在这种环境里与灾难做斗争,这是我国先秦人民对于苦难的深刻认识和自己面对苦难勇于上前的无畏态度的集中体现。《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3]夸父逐日的原因与气象有关,是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而要追求更好的环境,他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气节,也是支撑着我国远古人民生存的动力。
三.灾难神话中的文学史意义
1.灾害神话的素材价值
灾害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从古到今,上溯至上古神话,近到近年来我们国家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各类灾害。事情发生了,人们将之付诸于笔端,就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材料。加上文学加工,这些记录就具有了文学的意义和生命。上古神话表现了初民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影响着后代人民面对灾难时对于英雄的渴望,和在苦难之中仍然坚强抗争的精神。还为后世的灾难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前面提到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4]83的拷问,就是以上古神话中的水灾描写表达诗人自己内心对于天地之间无可奈何之事的叩问。后代灾害文学的创作中对于上古神话中的灾害典故的也引用比比皆是,后羿、女娲、夸父、精卫都诗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他们的事迹被用于许多关于自然灾害的文学作品之中,显示出上古神话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灾害神话的原型意义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6]46。神话英雄在中国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简单的人物。这些上古神话中与灾难抗争的人物形象,俨然已经是中国文化中稳固的原型,正是这些原型“把我们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长夜。”[8]122
参考文献
[1]郭子辉.灾害神话:苦难现实的浪漫外衣[J].长城,2012(1).
[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周明初校注.山海经[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屈原.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增订本)[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3.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陈桐生注释.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