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军法 不断追求艺术的“进境”

2016-05-14李雪

投资北京 2016年6期
关键词:碑帖进境书法

李雪

高军法在书坛是一位出了名作风低调的书法家,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而是在艺术上埋头下苦功夫,用他的话来说:“艺术要做到位,对观众负责,对艺术负责,同时也对自己负责。”

尤其是去年一年,作为专攻书法,从不涉猎绘画的书家,高军法开始搞起了绘画创作,把自己多年的艺术体悟,对书法的所感与所见,融会到了国画艺术上。

在他位于复兴路的书法工作室中,悬挂着他所创作的山水画四条屏,他告诉记者,如画中树干所用的笔法就与书法用笔并无二致,这就是书法技巧运用到绘画当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书与画是姊妹艺术,这是很多人都知道且认同的道理,而对于高军法来说,从开始尝试绘画到如今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书画同源”四个字的认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实践中有所体悟。

“有些绘画创作往往仅重视造型、透视、笔墨等,却忽视了线条的重要性。”之所以拿起画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心应手,这源于高军法作为书法家对于线条的把控与赋予其中丰富的变化。

作为有着40多年书法功底的书家,高军法从早年当小战士时在6平米的屋子里靠练字度过寒来暑往,到如今仍然勤耕不辍,他在自身的悟性与笔墨的耕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

然而,他仍然不满足。正如在知天命的年龄又进入到绘画领域一般,他仍然在追求艺术的“进境”,随着修养与阅历的丰富,不断耕耘,不断收获,提升着艺术水平。

雅趣盎然的绘画天地

之所以开始拿起“画笔”,也是出于某种机缘。

高军法在山东淄博有一位少时的战友,在去年春节回老家探亲之前,战友来电想请他为自己画一幅画。高军法本不是书画兼顾的书家,对绘画可以说是“零基础”,但战友告诉他,不管画成什么样子都会珍重,挂在家中,这就给了他尝试创作的动力和理由。在首次尝试绘画创作时,高军法参照平时所观察到的其他画家的手法下笔,起笔开画,“一出手就感觉有意思,笔墨线条出来的感觉很好,然后进行着色、涂染。”

就像找到了“失联”多年的老朋友一般,高军法创作出的国画水准出乎自己的意料,不仅如此,对绘画的驾轻就熟与得心应手让他深感喜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此后,他每天五点半起床,洗漱,然后就到工作室开始进行一天的创作。一天当中,除去三顿饭和午休,他把时间全部都交给了绘画。“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非常有意思。”高军法说,正是由于发自内心地热爱艺术,所以现在的状态“特别充实,觉得太有事干了”。

在高军法的工作室,悬挂了不少他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他现阶段所创作的一类是古雅的文人画,另一类是泼墨山水画。有画家朋友到高军法的工作室拜访时,惊讶于他仅研习绘画一年多所达到的水平。

事实上,对于一位专业画家来说,到正规院校学习国画,需要从写生等基础开始练习,此后进行临摹练习,如《芥子园画谱》等,再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应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短的时间,而高军法似乎省略了很多。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绘画如果没有书法作底,只是一张皮。”高军法很同意这个观点,在他看来,如果有深厚的书法线条功底作基础,画是“写”出来的,书法用笔技巧中的顿、提、收、放都能体现在画作中,让一幅画更丰富。

不过,在绘画上进步飞快的同时他也承认,在如透视关系、造型等绘画技巧上自己不如专业画家,而有所欠缺。因此,他计划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旁听一个月课程,学习绘画的透视关系等基本知识与理论,再将学习到的东西与自己的体悟相融会贯通,把自己对绘画的感知进行梳理,从而更上一层楼。

勤奋铺就学书之路

高军法说:“自从开始画画之后,我发现书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了。在用笔上,如皴法、拖笔、中锋与侧锋的感觉更灵动了。”在国画的世界中自得其乐的同时,“老本行”书法也由此受益,这体现着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敏感性与悟性。

然而,艺术家仅有天赋和悟性还远远不够。在恩师李铎2001年10月写给他的一段书评中,这样谈及其几十年来创作的感受:“吾尝谓,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此学书之妙途也……”

高军法正是这样,在艺术的天赋之外,勤奋是他学书之路的一大关键词。

高军法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小村庄,出于天性使然,儿时他就爱上了写字。从给同学们写书皮开始,到村里的红白事对联、学校的标语榜书都非他莫属,这些对他是极大的激励,也成为练字的一大动力。

然而,在那个年代,在故乡贫瘠的土地上,基本不具备习书法的条件。为了练习书法,高军法曾经从树上摘桑葚,把熟透的桑葚碾碎加水作为墨汁来练字。要知道,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食不果腹的年代,一位少年为了梦想,在“桑葚墨汁”中体会到的是另一种甘甜。

参军之后,高军法仍然没有放弃书法的梦想。在海军装甲兵司令部当公务员期间,只要得闲,他就在自己6平米的小屋里练字。屋外有热闹的灯光球场、精彩的电影放映,而这个屋子里,除了一个三屉桌,一台破风扇,剩下的就是那一方黑白世界,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靠习字度过寒来暑往。

1985年,高军法参加了老书法家萧劳、董恰如辅导的北京书画研究社高研班,在那里,他主攻颜真卿楷书,打下了基础;此后,他又拜李铎为师,在恩师的耳提面命之下,书法水平更加精进。

努力不懈是一位书家必不可少的品质,直到现在,“勤奋”二字仍然不离高军法左右。他坚持认为:“书法唯一就是要刻苦,要在深度、广度上去下功夫。”并且,他认为,“书法家的专业性一定要让行内人认可”,以此来作为标尺,不断策励自己精进。

艺术无止境

高军法的字碑帖结合,他追求书法作品既要有书法的雅、静、美,又要体现一定的厚重和劲道。

在早前打下颜楷的基础之后,高军法写过隶书、行草以及魏碑。行书他临写苏东坡、米芾、赵子昂、赵孟頫等书法大家,草书则写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魏碑他写张猛龙碑等。最终,他又回归了“二王”。

在临写碑帖的过程中,高军法说自己都没“写死”,并没有由于单一汲取一家而导致笔法的僵化,而是各取所长,选择了碑帖结合的风格。

“字如其人,有的人有个性,有的人性格比较柔和,对应的字也不同。刚强的人适合写碑,柔和的人写出的字甜美、秀气,适合写帖。”高军法碑帖结合,则将二者兼顾,既有碑的刚,又有帖的雅。

李铎评价他的字“结字严谨,用笔劲挺婉丽,无狂野之态,又极富书卷气,这正是从他性格中透溢到笔端的一种精神品质。”而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刘艺则认为他的行书属于质朴一类,与华丽繁复之类的行书作品相反,追求简约明快,不雍容华贵,没有繁文缛节,而是朴实无华平易近人。

高军法认为,“碑帖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让写出的字有格调、有味道,需要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高度。在多年的习书之路中,高军法往往上个月刚刚写就的作品,下个月就不满意了。他说,这与人的修养、阅历、年龄、心态和环境都有关系,随着阅历与修养的丰富和提高,审美不断在提高,书风也随之变化。

艺无止境,随着学养和阅历更上一层楼,高军法的艺术之路也不止步,而随之延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碑帖进境书法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碑帖 亿元时代
“互联网+监管”提升连云港口岸进境粮食规范化管理水平
诗书画苑
“高冷”吉金碑帖收藏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