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016-05-14白如辰

资治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

【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把共产国际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中国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领导创建和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十年间,独立自主地制定了一整套的方针策略,以实际出发调整了一些政策。在根本上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使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近百年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赢得彻底胜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族矛盾凸显时期中國共产党的选择

1931年,日本遭遇经济危机,为了转移国内因经济危机而产生的激烈矛盾,改善国内市场萧条状况,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了全面侵华新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中日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也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进一步深入,至1935年底,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三省和华北大片国土,侵略矛头指向北平、天津。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处在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发动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积极主张并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凸显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国内形势朝着抗日的方向迅速发展,这是一个极大的变化。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写道:“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的进一步加深,逐渐改变了国内的阶级关系,加快了各阶级尤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态度的改变,这就说明了在当时实行各阶级参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具有可行性的。在中国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把全国人民的斗争目标集中到抗日救国上来。共产党必须改变各项不合时宜的和原来就错误的主张和政策,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方法与作风才能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这是党史上的巨大变化,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逐步形成的,这一策略的提出也是出于成长阶段的中国共产不断摸索制定出来的。由最初的“反蒋抗日”策略,到后来的“逼蒋抗日”策略,中共始终将中华民族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最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的提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是由共产国际首先提出的,或者说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下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最早提出,并逐步为中共全党所接受的。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阶级关系进一步发生新的变动的情况下,1935年8月1日,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据此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7——8月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客观形势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八一宣言”是依据共产国际“七大”的新精神提出来的。宣言呼吁和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物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实行全体同胞总动员,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八一宣言”先是在海外华人中产生了很大反响,随后在国内的上海、北平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等阶层中秘密传播。

2.中共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正式确立

1935年11月中旬,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回传达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的张浩抵达瓦窑堡。12月13日,毛泽东听取张浩口头传达的共产国际七大精神。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扩大),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指出战略方针应是坚决的进行民族革命战争,一切战争都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下进行。这就初步明确了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的关系,把民族团结抗战摆在了第一位。从这个过程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七大和“八一宣言”精神的启发下,确立了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中心任务的政治任务与“反蒋抗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它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真正转变的起点,为迎接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式提出。自此至1936年8月,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进入它形成的第一阶段--“反蒋抗日”阶段。

3.“反蒋抗日”至“逼蒋抗日”的转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形成。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直奉行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而对共产党和红军,则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下反复进行“围剿”。中共要实现“联蒋抗日”是不能实现的。然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建立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基点在于抗日,抗日民族统一。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把持着中央政权,掌握最大多数的军队,对外代表国家。因此,同他们建立统战关系,是实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的侵略野心直接危害和威胁英美等国和蒋介石统治集团的利益。蒋氏为维持其统治,不得不调整其内外政策。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蒋介石主导下的国民政府“乃一面着手对苏交涉,一面亦着手中共问题的解决”。在1935年11月的国民党五大上,蒋表示要改变其妥协退让政策,并有实际行动。在国际方面,蒋介石派遣使者前往苏联,通过在驻苏联的国民党人员,争取苏联的经济支持与军事援助。在国内剿共方面,也采取了军事与政治并举的方针,军事上围剿红军的同时政治上也寻求与中国进行联合抗日的谈判。

改变“抗日反蒋”的方针从1936年初就已开始酝酿。为了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措施: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进一步改变苏维埃土地政策,加强与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的联系,改变对张学良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政策等。

1936年6月20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二中全会,正式提议:立即停止内战合作御侮救亡。8月25日,中国共产党致书国民党,在抗日的大目标下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同救国”,指出“只有国共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派各界各军的总合作,才能真正救亡图存。”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指出: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在逼蒋抗日的方针下并不放弃同各派反蒋军阀进行抗日的联合,我们愈能组织南京以外各派军阀走向抗日,就愈能实现逼蒋抗日的方针。这个指示正式改“反蒋抗日”为“逼蒋抗日”,这是共产党的政策极为重要的转变。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既能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实际出发,又能接受共产国际的建和批评采取正确方针,,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成熟。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一个以“逼蒋抗日”、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新阶段。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国共合作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改变对蒋策略、倡议国共合作并没有使蒋介石放弃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1936年10月,在“收拾”好两广事变的局面之后,蒋介石立即增派军队进入陕甘地区,试图在几月之内将所有红军一网打尽,并亲自飞往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行“剿共”之事。张学良、杨虎城为促使蒋氏改变“剿共”政策实行抗日救国,于1936年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怎样处置蒋介石,促使其改变“剿匪”政策,一瞬间成了国内国外争论的焦点。中共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迅速对此事做出反应,倡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放蒋”以后为争取国内和平、遏制内战危机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将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广阔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确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对推动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5.国共合作谈判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妄图灭亡全中国的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爆发。9月22日,《中共中央为国共合作宣言》获得发表,次日蒋介石也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的政治形势从准备抗战的阶段跨入了实行抗战的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辉煌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自觉地、主动地推进这一历史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全国上下一致的信任。中国共产党从此公开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具有崇高威望的、全国的、群众性的党。国共合作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不论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都是辉的一页。它昭示所有炎黄子孙,发扬国共两党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共同合作的优良传统,携起手来,为祖国的统一和中华的振兴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蒋建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13,12

[6]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J].抗日战争研究,2005,3.

[7]祝志男.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李燕奇.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功绩[J].北京社会科学,2005,4.

作者簡介:白如辰(1992.01-),女,汉,山西吕梁人,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研究。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抗战期间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再认识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