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时,心真的在痛
2016-05-14李晔明
李晔明
你还记得一直疼爱你的长辈离开这个世界时的感受吗?你还记得你心爱的小猫小狗因为生病躺在你身旁,你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被病痛折磨时的感受吗?你还记得在毕业前就要离开那些曾经和你一起度过无数快乐时光的同学们时的感受吗?
那种感受,还真有那么点让人透不过气来,如果这感受有味道的话,应该是酸酸的,人们将它形容为“心痛”。而且,在我们心理上觉得难受的“心痛”时刻,在胸口心脏的位置好像真的会感觉到生理上的疼痛。“心痛”“心碎”“伤心”……这些词语只是文学中的形象比喻,还是确有其痛?
心脏比看上去更复杂
虽然现代解剖学确认大脑是产生意识活动的基础,但在之前的东西方文化中,都将心脏视为灵魂的居所,比如我们现在管这个专业叫心理学,尽管这个专业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分析颅骨中那一大团灰质和白质,但还是有一些学者认为心脏是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
美国加州心能商数研究院的研究员麦可·柯瑞提就认为,心脏是具有自己的情感智能的特殊器官。在一个实验中,他让被试者坐在电脑前观看一张张能够诱发一定情绪的图片,比如毒蛇、血腥场面、痛哭的人们,同时用仪器记录下被试者的心电和脑电等生理信息。结果,研究者惊讶地发现,心脏居然会在呈现图片时最先做出反应,之后是大脑,最后才是身体。
无独有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盖瑞·施瓦茨认为,心脏本身具有类似大脑功能的“小脑”,叫心内神经节。这些“心脏的小脑”可以和人类的大脑一样处理一些信息,甚至反馈给头颅中的大脑。施瓦茨教授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就是一些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例子。那些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在手术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的结果,竟然是更像心脏原来的主人。
如果心脏真的具有自己的情感的话,那么人们在难过的时候,可能不仅仅是由于激素造成的不适,可能是你的心脏也在悲伤。虽然这种观点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但是大家比较公认的一点就是,心脏是一个敏感的器官。
心脏其实很敏感
伦敦大学学院的安德鲁·斯特普托教授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想象自己在超市被诬告偷东西。许多志愿者都感觉这个任务很紧张,会产生压力和不好的情绪。研究人员则记录下志愿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并且立刻抽取一部分血液,检测血液中物质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除了血压升高等变化之外,志愿者血液中的压力激素含量上升,包括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而它们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比如更有活力地去和诬陷你偷东西的人辩驳。
除了压力激素之外,血液中使人凝血和发炎的化学成分也会增加,它们和压力激素有近似的作用。因为在危险的环境中常常会出现伤口(想象一只老虎抓了你一下)不断流血,且易感染的伤口肯定不利于你的生存。这时候如果能快一点凝血的话,并且让伤口发炎(发炎实际上是机体防御外来危害的机制),这样我们活下去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
我们都知道的是,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一样,不断地抽送血液,让血液能在全身循环。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团会抽动的肉,它还很敏感,对于血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也会产生反应。有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人在生理上的感受性。在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对于疼痛的感受性也会大大提高,主观上更容易感觉到生理上的痛。可能平时不是很明显的微弱疼痛,此时都会被放大,反之,快乐的时候,疼痛感会降低。
疼痛是为了让你活下来
苏格兰人的心脏病发病率相当高,他们的医学专家长期分析心脏病产生的各种原因。结果这些医学专家发现,在苏格兰经济和社会动荡的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心脏病发病率极高。于是他们做了一项调查,从富裕地区和贫穷地区各选取350名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结果发现出生在贫穷地区的人的体质更加容易发炎,也更加容易患心脏类疾病。也就是说,不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让人们愁于生计,总是怀着负面的情绪,还会使得人体处于一种应对不利环境的身体机制下,比如发炎机制、体内压力激素含量增高等等,这些对于我们敏感的心脏并不好。
苏格兰的医学专家们认为:“动荡的环境、困苦的家庭,似乎将信息送到了婴儿的脑袋,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危险,需要让大脑内负责紧张压力的区域发育得更强大一些。”所以,为了准备面对不利的环境,这一代生于忧患的人就拥有了时刻面对困苦的坚韧意志,但同时也因此更易患心脏类疾病。
心痛其实更像是一个信号,它不仅仅反映了当时让人痛苦的情景,其实也在给我们一个提示,那就是别再让自己疼着了,就像不小心碰到滚烫的火炉会迅速缩回手一样。当令人心痛的事儿发生时,我们应该学会平复自己的悲伤情绪,千万别老让自己疼着。
编辑/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