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蹈审美视野下的“技”与“艺”
2016-05-14尹佳鸽
尹佳鸽
【摘要】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它包含很多特殊的载体,比如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作品中舞者一边要专注于高难度的技术技巧的完整性,一边要揣摩舞蹈中角色的定位和情感的表达。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品技术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缺一不可,它们融合并存于舞蹈之中。本文是以舞蹈审美的视野下分析技术与艺术的关联性以及在舞蹈中的体现等方面。
【关键词】审美;艺术;技术
一、“身体与舞之灵魂”
1、特有的肢体运动——技术技巧
按照技术层面来说,动作注重规范性,舞者完成动作的难度较大,视觉冲击感极强,这种技术动作依靠舞者的柔韧性、翻转的数量等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内容,从而达到舞蹈的完整。北京舞蹈学院优秀的名师唐满城先生曾提出:技术不等于就是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必然包含着技术。技术技巧是在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审美角度下完成的舞蹈运动,古典舞身韵讲究圆、拧、曲等韵律。比如大射燕跳,上肢体现的韵律当中的横拧。判定技巧是否标准还要看动作的数量、难度以及动作在外观上的流畅和上肢与下肢的协调配合。例如在舞剧《水月洛神》的片段中,青年舞蹈家唐诗逸舞动的一段水袖。她以连续性的翻身、闪转腾挪的动势,每一动作的把握无一不显示她的控制力,这段舞蹈更是呈现出了洒脱、婉转、飘逸、稳重等多样的舞台效果。又如男子群舞《士兵与抢》,这个作品是军事题材,舞者的搬腿旋转、一系列的地面技巧都体现出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
2、人体的运动艺术
人体运动范畴的艺术包括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舞蹈不同于其他的人体运动艺术,舞蹈是经过提炼、加工、修饰美化过的人体运动。具体来说,这种运动依靠的是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肢体展现出内在的、深层的、细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舞蹈的创编者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等的关系作出研究,再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创造出来,用舞蹈进行美的传递,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舞蹈超越了语言文字,用独特的人体运动刻画出别样的精彩。
无数创作实践证明,舞蹈艺术既能表达抽象的内心世界,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将历史还原,把时代的特征融入到动作之中。它不仅在感官上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能在精神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動态的,这就意味着舞蹈动作都应该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它是人们审美意识下的产物,成为内心情感转化成外部的途径和标志。
二、技术与艺术的关联
1、舞蹈艺术概念的范畴
技术与艺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舞蹈技术一般指的是一个动作、一个过程、一种方式和一种手段,往往利用这种手段增加舞蹈的可看性和观赏性,给人以亮点和高潮点;而舞蹈艺术包罗万象,既可以指现象,也可以指过程。在舞蹈中,技术和艺术虽同为“术”,一是“技术”之术,一是“艺术”之术,二者不可混淆概念。二者属性不同,目的和存在方式也不同,但是它们也有紧密的关系和意义,技术附属于艺术之下,是艺术存在的表现形式。
艺术包含技术,技术是艺术的组成部分。同时技术也是舞蹈艺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苏珊·朗格认为:“所有表现形式的创造都是一种技术,所以艺术发展的一般进程与实际技艺——建筑、制陶、纺织、雕刻以及通常文明人难以理解其重要性的巫术活动——紧密相关。”苏珊·朗格的这种表现主义艺术观正符合了当今大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在舞蹈作品中,技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技术展现的过程增强了艺术的神秘色彩,烘托了作品的主题,它是舞蹈的点睛之笔。除此之外,点缀了艺术的魅力美,尤其在创作技术的过程中,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2、舞蹈作品的审美视角
随着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各种舞蹈比赛也层出不穷。在这些比赛中许多的舞蹈作品,技术动作的比重越来越高,甚至以高超的技术来表现舞蹈作品内涵,这种“以技术代替艺术”的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如今在中国舞蹈市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认可,也渐渐被创编者推崇。舞蹈作品表现的不单单是技术,而更多的应该是表现一种人生哲理、一种思想修为、一个民族性格,它的功能在于传承和发展舞蹈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这样说,在舞蹈艺术作品中,既不能滥用技术动作,也不能反对使用技术动作,技术的使用应该是有选择性的,能够体现隐藏在舞蹈背后的内涵的技术动作才是恰当好处的,一味的追求技术高超性,使得舞蹈的灵魂与肢体分离,作品本身变的枯燥、苍白,失去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沟通交流的通道。一个作品风格的形成取决于编创者所受到文化、民族、学识和爱好等因素,然后通过舞者的心领神会,将舞蹈演绎出超越技术之外的艺术作品。但是,我们不否认一个优秀的作品里面的技术含量较高,当观众看到技术动作展示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鼓掌和赞叹,因为技术层面的动作可以使观众感受到舞者美妙舞姿与优美弧线的魅力,但是它却无法表达出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生活风俗习性等。只有技术性的形式,却没有艺术性的内容,体现不出舞蹈的思想境界,失去了舞蹈的艺术魅力。舞蹈艺术在于体现完整性,它的美不同于戏剧和美术。从审美来说,技术与艺术在舞蹈作品中并存,且二者绝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这意味着,作品的审美境界,要看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和体现,能将技术溶解到艺术中的舞蹈堪称佳作。
3、舞者的表演层次
舞者跳不好舞蹈,是因为他不是以艺术性为原则去跳舞,对舞蹈没有艺术的认知,对美没有概念,导致跳舞的时候不知道要跳成什么样才是好的。不是以艺术性的原则去跳的话,那跳舞就只是运动,离开艺术性去谈技术,那就是只是动作技术。不能为了跳舞而去跳舞,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技术好的不代表舞蹈好,舞蹈好技术一定高。
技术是前提和基础,比如舞蹈演员只有掌握一定量和质的技术技巧才可以获得走向舞蹈艺术的通行证,舞者应具备比常人更高超的技术,但这不是说仅有技术就可以了,那样只能是匠人,不会成为艺术家,艺术需要全面的修养,人们要懂得技术是过程,艺术是终点。从表演者的角度出发,掌握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分寸,这样才能满足观赏者的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而获得舞蹈表演较高的艺术境界。
三、舞蹈艺术特有的魅力——恰当好处的建立审美关系
舞蹈艺术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减少表面的技艺性,而另一方面又要求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的美在某种程度上还在于这二者不可能完全化解为一个整体。舞蹈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入技术技巧的一瞬间,使观赏者产生对表演者的敬佩心理,这才是舞蹈艺术的审美境界。
比如,剧目《扇舞丹青》中一样,技术技巧往往可以创造一个超现实的感觉———肢体运动中理想的完美感。舞者急速翻身、凌空跳跃等动作带给观众的是一幅活灵活现的丹青。我国舞蹈表演艺术家贾作光老师的《鸿雁》在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处理上获得了很多赞赏。在舞蹈中,他首先发挥的是臂膀技术,他要通过这双柔软的手臂创作出大雁自由飞翔的形象。但是,对于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来说,表演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动物上,他将具有蒙族风格性的舞蹈动作融入到技术中,不断在加以填充,使舞蹈变得极为丰满,富有感染力,更使得这个作品的艺术含量随之提升。完美技术的呈现是人类打破身体运动规律的结果,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较高难度的动作。“舞蹈化”的技术技巧指的是技能在舞蹈的潜移默化下完成。对于技术技巧,无疑提出了另一个新要求。换言之,技术技巧不能离开舞蹈本身的审美特性。唐满城教授认为,对脱离了舞蹈艺术感的技术技巧的极度追求,在无形中使得专业舞蹈越来越“杂技化”“体操化”。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其独特性被同化。古典舞獨具特色的韵律将被淹没,这样一来古典舞也就无从谈起艺术性。无论是编导,或是演员,在编排一个技术技巧,或是完成舞蹈中某个技术技巧时,应仔细思考片刻,在舞蹈作品中转、翻、跳,绝不可滥用,一个接一个独立的技巧,只为展示舞者的技巧能力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它的出现应该为了表达思想情感,渲染舞台氛围,或是营造高潮,技术技巧存在于栩栩如生的舞段中,帮助舞者的感情进一步宣泄。
武魏峰的《风吟》、刘震的《轻.青》、唐诗逸的《乡愁无边》等都在复合型技术技巧和艺术性的揉合上,给人耳目一新。这些优秀舞者的表演作品都曾在舞蹈大赛中出现,并且获得骄人的成绩。作品胜出的关键不是华丽的舞蹈服饰、绚丽的舞美,而是舞者将高难度技巧和舞蹈本身融为一体,完全没有分离的痕迹。比如,刘震的《轻.青》舞姿动作轻盈、潇洒、流畅。舞者并没有将技术技巧生搬硬套加入到舞蹈中,那样做只会画蛇添足。舞者根据动作的力度、路线、速度、空间等变化调整技术技巧的方向、节奏等。二者的融合增强了舞蹈的艺术魅力,它是身心并用的结果。只有将“技”和“艺”结合起来,技术技巧真正变成了舞蹈韵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自己独立存在的个体,才能成为舞蹈艺术品,这就是舞蹈表演艺术性。
结语
舞蹈以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传递人的想想情感,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智慧来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与历史紧密相连。一个作品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就是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把技术变得更加精美的同时,将二者溶解起来,它们独立的痕迹越少,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当今,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新技术,技术也刺激舞蹈艺术新的探索。只有认清技术是基础,艺术高于技术,舞蹈才能上升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1
[4]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8-1
[5]宗白华著.《艺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6
[6]王慧丽.《论舞蹈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07
[7]金秋.《舞蹈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