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良琏教授《关于美声教学的思考》
2016-05-14张运超
张运超
【摘要】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罗良琏教授在全国多所音乐高校举办《关于美声教学的思考》的主题讲座,以她从教50周年举办的庆祝音乐会录像——“献给老师的歌”为线索探讨声乐教学理念。本文拟对罗教授讲座的精髓作以剖析。
【关键词】罗良琏;美声教学;剖析
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罗良琏教授,1938年生,重庆市人。1960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并留校任教。曾先后师从赵淯、杜枝、郎毓秀、周小燕、沈湘、韓德章等教授。1989年调入中国音乐学院,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美声教研室主任十年。2006年退休后仍返聘任教至今。在50多年的音乐生涯中曾成功举行过一系列独唱音乐会与歌剧演出。在教学方面,培养了大量的声乐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音乐演出团体或音乐院校的业务骨干,有的已在国内外歌剧与音乐会演出中崭露头角,如高蕾(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刘薇(旅美歌唱家)、崔峥嵘(广东省音协副主席,广东省爱乐乐团一级独唱演员)、赵静(本院歌剧系副教授)、樊卓昕(国安乐团一级演员)、龙涛(华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郭鹏(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副教授)等,有的在国内外专业声乐比赛中获奖,如崔峥嵘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声乐比赛(1998)中获美声第一名,颜含彦在意大利米兰特巴尔迪国际声乐大赛(2001)中获第三名,2004年获意大利帕雷莫国际声乐比赛特等奖等奖项,以及,樊卓昕,傅蓉,王威,娄娟娟,赵静,王佳妮等都曾在全国各种比赛中获得奖项,2014年在校本科生牛雪瑩以中国赛区第一名的佳绩赴新加坡参加中新国际声乐大赛获第三名。2010年中国音乐学院为她举办《献给老师的歌——罗良琏教授从教50周年庆祝音乐会》获得很大成功,受到广泛赞誉。
她曾发表论文及文章20多篇,其中所作论文《歌唱的极境——论“声中无字,字中有声”》1994年选入《民族音乐文论选萃》一书,受到很高评价。中国音乐研究所出版的《音乐年鉴》曾载文评论该文是“一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深刻地強调了音乐在歌曲中的主宰地位,扭转、纠正了以往大多倾向词的比重过大的论点。”在《爱乐》等刊物上发表的《为安娜喝彩——评国际歌剧新秀安娜 涅特布科的演唱》、《怀念卡拉斯——为纪念伟大女高音卡拉斯80诞辰而作》、《费舍尔-迪斯考演唱的马勒艺术歌曲——为费舍尔-迪斯考80华诞而作》等声乐评论,也受到读者好评。在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暨周小燕歌剧中心主办的声乐艺术与声乐教学研讨会上发表《关于中国美声与国际接轨的思考》的专题发言。还曾以《中国人学习美声唱法的四个关键问题》、《关于美声教学》为题,在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琼州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作的学术讲座也受到广泛好评和关注。她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新西兰及墨西哥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讲学。
罗良琏受四川音乐学院歌剧合唱系之邀在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厅举行了以《关于美声教学的思考》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主要围绕着2010年中国音乐学院为她举办《献给老师的歌――罗良琏教授从教50周年庆祝音乐会》录像为例为大家传授了罗良琏教授从教55年以来对美声教育的思考。讲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为大家剖析了美声教学:
一、歌唱发声技巧
发声技巧对于所有学习声乐同学和老师都尤为重要,因为不管歌唱者有再好的乐感或者有再好的音乐修养,脱离了声乐的发声技巧是不可能把一首曲子的意境传授给听众的。然而我们人体的发声器官是一个看不着也摸不着的精密结构,因此发声技巧的训练这也一直是美声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罗教授在讲座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最重要的三点:呼吸集聚能量、稳定基音、打开共鸣腔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歌唱的呼吸,因为它是我们歌唱集聚能量和自然打开腔体的唯一途径。在这次讲座中罗教授让所有在场师生体会了怎样拥有美声歌唱必备的腹式呼吸(在讲座上罗教授让同学平躺在音乐厅舞台上,用最自然的吸气来帮助我们找到歌唱需要的呼吸位置)。罗教授通过发声示范给我们强调了用自然的深呼吸积聚能量,告诉了在场所有观众每一句发声都要从我们的腰腹开始,同时利用呼吸自然的打开腔体(上下咽部以及鼻咽腔)建立一个松弛且积极的发声“管道”。此外罗教授还要求歌唱时一定要有自然且稳定的喉头,让呼吸与声带自然工作。气息抚摸“嗓子眼”用呼吸把基音送到我们的共鸣腔体中,这样才能拥有通畅且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最后在歌唱中一定要保持所有的音都在同一个呼吸、基音和共鸣位置上,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发声技巧。
二、歌唱语言
美声唱法不仅仅是掌握发声技巧就可以了,对于母语是中文的同学们来说歌唱语言也是美声唱法的一个难点。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Bel canto”,因此对于我们中国的美声教学来说不仅要唱好中文歌曲,同时还涉及到很多外国的歌曲,例如意大利歌剧、德奥艺术歌曲、法国香颂等,因此语言对于歌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要解决好语言首先要唱好我们最常用的五个元音:“a、e、i、o、u”,因为几乎所有的歌唱语言都基于这五个元音。罗教授要求我们的咬字器官要在不影响正确发声技巧的情况下唱好这五个元音,每个元音一定要唱在我们的呼吸上面,同时在变换演唱五个元音时一定要保持整个发声通道的统一,不能由于咬字而影响整个发声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声音和咬字的统一。同时还必须熟悉这几门主要语言的语音发声规律,要做到对歌词的发音准确无误。例如:在遇到意大利语中的双辅音词时通常要将双辅音前的元音唱成开口。同时讲座上还讲解了意大利语单词音节的划分和重读,这也是唱好意大利风格作品的要点之一,通常意大利语重读划分分为三种情况:1、双元音词,例如:io 我们的重读就应当放在第一个元音“i”上面;2、双音节词,例如:be-ne重读应放在第一个音节“be”上面;3、多音节词,例如:ce-ne-re、par-la-no等,通常应把重读音节放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面。这样才会在演唱时不会给观众带来“不正宗”的感觉。讲座上罗教授还要求我们在学习一首新的外国作品时一定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拿到新曲子时不能急于跟着范唱模仿,而是应该首先翻查字典对歌词做好字对字翻译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同时根据歌词的发声规则以及借助国际音标确定每个词的发音,然后流畅的朗读歌词,接着再打着节拍把歌词放入乐谱中朗读歌词,最后再加入旋律练习。这样才能在演唱时准确的表现出歌曲的意思,让我们在演唱外国歌曲时语言更加地道。
三、音乐风格的表现
罗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很多同学在学习曲目时过多的去模仿大师的演唱是非常不好的习惯。由于每个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世界观、文化素养和所在时代的不同,所以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一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习新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期,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较为宏观的把握歌曲演唱的大致风格。例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这个时期特有的戏剧结构“主题再现”,在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歌剧独唱选段都要求在发展的展开部分之后有一个再现的肯定,这就是巴洛克特有的的再现三部曲的曲式。这种曲式“da capo aria”也非常肯定的在巴洛克晚期的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中揭示出来。因此我们在演唱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一定要在再现部分加入更多的装饰音,这样才能更准确的表现出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同时还要了解作品创作时作曲家背景和艺术流派,这样才能表现出作品的个性和风格,才能有助于我们分析每一首作品的独特之处。罗教授要求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谱,要严格按照作曲家的意思来诠释作品。(包括部分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一定要严格按照谱子的音高、节奏、力度和表情记号来学习。这样才能较为准确的诠释出作曲家的意思。
罗良琏教授这次《关于美声教学的思考》的讲座深入浅出,把抽象的声乐教学非常清楚直接的分为三大块清楚直接的传授给了大家,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征服了在场所有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