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筑巢奖,倾听关于中国设计的梦想

2016-05-14

世纪人物 2016年6期
关键词:筑巢室内设计变革

创立于2009年的中国室内设计行业顶级赛事——筑巢奖,在2016年迎来了全面变革,第七届筑巢奖旨在以青年设计师为主体,建立并传播正确的设计价值观,专注于培养和提升青年设计师的设计才华与实力,解决人居环境功能问题并创造人居幸福感。变革后的筑巢奖,致力于打造中国版的“普利兹克”奖,改变中国室内设计奖项缺席国际舞台的现状。

0-7,对一个人来说,是一段不算长但却非常重要的成长期,刚刚开始接受义务教育。对一个奖项来说,意味着度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即将在变革中突破自我。从2009年到2016年,时间轴上的数字变化,记录着筑巢奖的成长,凝结着组委会的心血。

2016年,历经七年之痒,筑巢奖进中求变,从改变“自身体制”出发,到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凤凰涅槃,完成华丽转身。这一变革不仅引起了设计界人士、行业媒体和大众媒体的广泛讨论,更引发了人民网、央视等官方媒体的高度关注。今天,就由第七届筑巢奖组委会常务委员,这些变革推动者来带领大家去了解那些你所不知道的筑巢奖故事,去倾听他们的中国设计梦。

变革之因

自筑巢奖创立以来,郑曙旸老师一直以评审专家和顾问的身份参与到筑巢奖的工作中,既是亲身参与者,也是资深见证者,更是变革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副院长,郑曙旸老师对中国室内设计教育的现状和筑巢奖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中国室内设计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从国内现状来看,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大多是对艺术层面的展开,在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上做得非常欠缺,造成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实际生产或者说人们真正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够,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种艺术绘画的理想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该从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其次应该从社会层面入手,让社会上的设计师能真正懂得设计的本质,因为设计师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群体,设计作品的最终判定者是业主,业主的整体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两者的素养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共同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保持纯粹性是走向国际的重要前提

从奖项长远发展来看,过往六届筑巢奖都是由官方主办,不可避免会由于一方主导而带来发展主观和片面问题,或许会受到企业的商业诉求影响,而国际上的权威奖项多是非官方化的,来自于独立机构,像有着“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玆克奖甚至是来自于个人的发起。筑巢奖想要蜕变,在国际上更上一层楼,就必须改变。筑巢奖改为“组委会制”,由国内外顶级设计院校、行业组织、设计单位联合支持,这也是国际赛事中的惯用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赛事的公平和公正,使其更加纯粹和权威。

要为青年设计师的职业发展干实事

从青年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来看,困惑和阻力多多,前景也不甚明朗。青年代表着未来,是祖国发展的期望和中流砥柱,所以应该对这个群体的发展投去更多关爱的目光。前不久,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体现出国家对青年的殷切之情。青年的就业、工作、人生规划中,都会碰到什么问题,全社会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给予帮助,这是我们当下要思考,并且要付诸行动的。为此,郑曙旸老师强调,筑巢奖一定要为青年设计师的职业发展干实事。

变革之举

既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和院长助理、《装饰》杂志主编,又身兼筑巢奖组委会主席,方晓风老师对筑巢奖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长远的思考和规划,并在这场变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方晓风老师认为,筑巢奖应该更朴实,更专注于青年设计师,做真正“雪中送炭”的奖项。

第七届筑巢奖变革主要亮点

采用“组委会制”,保障筑巢奖纯粹性;携手IFI,实现筑巢奖国际化发展;筑巢奖金奖作品展将于每年米兰国际设计周和家具展期间,在米兰三年展主场馆展出,让世界见证中国设计实力,都是为青年设计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增强中国青年设计师的竞争力,专注于培养和提升青年设计师的设计才华与实力;更加关注青年设计师发展,参赛对象为45岁以下青年室内设计师;类别设置更贴近民生、更具实用性;拒绝方案类,只征收在建和已建项目,都是在促进青年设计师关注自己的设计技法与设计实施的能力;此外,初评、复评将改为线上进行,使评审模式更为系统、科学、公正。这一系列变革都大大提高了筑巢奖的含金量。

专注青年设计师,做“雪中送炭”的奖

在方晓风老师看来,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并不缺少奖项,但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需要的是“真正能够认可、帮助参赛者,同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奖项”。而从国际知名奖项的统计数据来看,诺贝尔奖平均获奖年龄59岁,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平均获奖年龄是70岁左右。所以,方晓风老师认为,筑巢奖应该更朴实一点,回归设奖初衷,更专注于青年设计师,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创造更大的机会和平台,做真正“雪中送炭”的奖项。与此同时,聚集更多的青年原创力量,为筑巢奖乃至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吴晞是一位不刻意逐利的企业家,而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和筑巢奖常务委员兼评委的身份,又让他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对每次参与和组织的作品评审工作有着严格的标准。

严格标准+精心比选+多轮评审确保评选公平、公正、权威

作为多次参加筑巢奖评审工作的“元老级”评委,吴晞老师对参赛作品的评审持有的基本观点是:豪华不一定是最好的,刻意追求所谓的风格不一定正好符合客户的需求,脱离于功能的美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评审而言,作品要好、评委要说它好、评委的作品也要好,三者缺一不可。

作品不好,不行;

作品好,没人点评和认可,不行;

点评的人不专业,也不行。

作为中国室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筑巢奖从初创到蜕变,已经走过了六届的历程,发现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设计师,其历年参赛作品和获奖作品的水准、评审的能力和资历皆是有目共睹的。筑巢奖也成为注重环保、彰显中国本土文化和推崇时尚现代的风向标。2016年第七届筑巢奖组委会与国际建筑及室内设计师联盟(IFI)展开深度合作,并整合国内外顶级学术资源和媒体资源,特别邀请Sebastiano Raneri (IFI主席)、Arturo Dell Acqua Bellavitis(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郑曙旸、方晓风、吴晞、徐全胜、梁志天、孟建国、梁建国、林学明、林振中、琚宾、崔东辉、韩文强、李存东、黄信景等专家评委参与制定作品征集标准和规范,在评价体系上保证对参赛作品的择优推荐,同时也让获奖作品有机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与此同时,第七届筑巢奖在评审环节的最大亮点是加入“实地考察”环节,避免把评审变为效果图大赛的 “纸上谈兵”。对于拟获金奖的作品,评审委员会将亲自到现场考察,包括与客户交流,以此验证设计师服务于客户的实践能力。评审环节则包括初评、复评、终评与终审,多轮评审均采用全程“盲评”,确保评选更加公正,让好的作品脱颖而出,通过分析作品背后的设计思想,展现设计提升生活品质的价值。

懂生活、多体验,才能做出有价值的设计

在吴晞老师看来,室内设计的含义绝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而是对生活方式的解读和引领。好看和好用不是一回事,好用在先,好看在后。尤其是在中国,室内设计师只会做“美化”是不够的,我们要把建筑师没干完的工作接着干完。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好的设计师必须能够理解建筑、读懂生活、读懂客户,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室内设计。本届筑巢奖的评审中也要对室内设计与建筑的关系加以评判和分析。

设计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设计师不注意观察生活,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以及如何帮助客户选择“对的”,就无法做出好设计。所以,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设计中不仅有审美和观念,同时也有伦理和道德,比如节约资源就是道德。青年设计师要更多地去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盯着塔尖上的那一批人。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能够并善于解决各种人群的不同需求,才是本事。不要小看住宅项目,把一个两居室设计好,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设计工作是由浅入深的,从物质层面逐渐上升至精神层面,因为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比较复杂的,设计师们要不断学习,提高修养,才能做出有价值和生命力的设计。

变革之果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上下游的关系,作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徐全胜老师在工作过程中与室内设计方面的合作也很多,在他看来,筑巢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高端的行业生态圈。

以筑巢奖为平台,建立行业高端生态圈

徐全胜老师认为,作为一个奖项,筑巢奖以评选优秀设计作品为主,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知识、智慧和资讯的综合平台,也是大家了解室内设计界、建筑界的窗口。通过筑巢奖这一平台,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高端的行业生态圈,专家评委、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室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以及包括房地产商、建材供货商在内的行业公司,甚至业主都在其中,彼此可以交流、互动、学习。而其全媒体的宣传推广在专业圈内和大众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圈内各方都可以因此获益。

变革引发业内和媒体高度关注

这场变革在设计界和媒体界掀起了一股风暴,引起广泛关注和报道。4月15日,人民网发表文章《筑巢奖意欲打造中国版的“普利兹克”》;4月25日,CCTV-1综合频道在新闻时段进行题为《筑巢奖的变革之年》的报道。其实,这并不是央视第一次关注和报道筑巢奖。2015年筑巢奖颁奖盛典作为当年国内设计界的重要事件,也得到CCTV-13新闻频道的全面关注,同一年的筑巢奖外延项目“千名设计师米兰世博之行”更是引发了包括CCTV、北京青年报、新浪、网易等多家媒体的全程报道。

以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培养设计师责任意识

从生活的多面性来说,设计包含两重意义,一重是解决生活功能问题;一重就是呈现或引导生活方式。因此设计一方面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在形式的层面上去体现艺术性与文化性,所以设计对生活而言既具备改变生活品质的功能作用,又具备提高生活享受的文化价值。

第七届筑巢奖明确提出以“筑巢设计·人居之美”为主题,其宗旨是以居住空间设计为核心,发掘优秀的青年设计师,鼓励设计师以生活方式为切入点,面向现实问题,根植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挥设计智慧,不断探索居住空间的可能性,服务大众,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

上述要求其实是强调了设计的特有属性,体现了组委会推动“回归设计本源”的用心,旨在让设计师更加尊重设计本质,同时又有创造的空间。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设计和艺术相同,实则二者有着本质区别。设计一定是有要求和需求的,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要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相关要求和需求,甚至产品设计、功能设计等也是如此,对设计的要求、约束更清晰、具体,艺术则更多是表现创作者个人的观念、想法和需求。

全面变革影响深远,大力推动行业发展

第七届筑巢奖在导向、高度、实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更关键的是其自身发展定位的变化——打造中国版“普利兹克”,这意味着筑巢奖在自身高度和国际化发展两个方面将展开更多的探索,其知名度、影响力、行业话语权将有显著提高,这势必对国内外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行业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同时能够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变革之魂

应用心理学博士、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行业价值研究学者黄信景,多次参加筑巢奖的策划与落实,他从设计师的心理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出发,分析了此次变革的灵魂——变革对设计师个人职业发展的真正价值所在。

筑巢奖:为设计师而设,为设计师而变

筑巢奖变革,最大的受益者是设计师,特别是青年室内设计师。其实,设计师对于行业奖项的诉求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锦上添花,一方面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意味着,设计师需要通过奖项对自己的设计实力与才华进行认可与鼓励;雪中送炭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通过奖项与同行进行经验交流,参与学术论坛,得到导师指导。这一系列的内容将帮助设计师印证自己的设计主张,拓展自己的设计经验,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公益、公开、公平、公正、权威奖项价值与设计师价值体现关键

奖项的价值应该体现在是否能够满足参与者的诉求,学术论坛、经验分享沙龙、作品讲评等等能否帮助设计师收获设计灵感开阔设计思维。奖项的公益性与公平公开的原则是对设计师的尊重,评审委员会的权威性与评审过程的严谨、公正性是保证奖项含金量的关键,更是对获奖设计师个人价值体现的保障。公益、公开、公平、公正、权威是奖项价值与参与者价值体现的关键。

收获认可与鼓励,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组委会制与国际设计奖项的惯例相一致,保证了奖项的纯粹与非商业性,这对参赛者来说意味着确保了奖项的含金量;IFI的加盟让筑巢奖真正成为国际交流的平台;针对青年设计师以及专注住宅项目的奖项定位,让筑巢奖拥有鲜明的独立性与区别性;只接受实景作品,拒绝方案参赛,让设计师执行设计的务实能力得到了认可与鼓励;金奖作品在世界公认的舞台“米兰国际设计周、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展出,让设计师的实力呈现在国际平台上。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设计师通过筑巢奖收获认可与鼓励,并拓展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职业发展空间。

结语

筑巢奖的变革推动者们为我们介绍了这场变革的原因、举措、影响和价值,看似是幕后故事,其实是一群求真务实的人为提高中国设计的整体实力而做的一次突破,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时间会证明他们的思考和坚持是有意义的,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奖项的可持续发展,与其能否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目标对象需求、主动创新勇于突破等因素密不可分。而筑巢奖之所以能够得到专家学者和业内大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除了它的权威、公正、影响力外,还有它勇于自我变革的勇气、关注青年职业发展和行业长远发展的担当。第七届筑巢奖,为青年而变,为回归设计本质而变,为引导、实现更好的生活而变,为早日实现中国设计梦、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展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新生代设计师的原创力量而变。

筑巢奖介绍:

中国室内设计领域顶级赛事——筑巢奖创办于2009年,自诞生以来,共得到约三万人次、近四万件作品申报,表彰设计师千余人,为中国空间环境设计师创建了深化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修养、发展职业生涯、与国际设计大师对话的高品质平台。经过7年的发展,筑巢奖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最高荣誉的权威奖项。

猜你喜欢

筑巢室内设计变革
陈奕含室内设计作品
蜜蜂筑巢
室内设计作品
鸟儿筑巢
鸟儿筑巢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白鹭筑巢
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变革开始了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