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游戏的群体性及其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2016-05-14龙蓁蓁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群体性社会性同伴

龙蓁蓁

本研究以解读民间游戏的群体性,展示群体性的多种表现方式,并运用民间游戏群体性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目的,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幼儿园六个班级12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验观察法等方式对民间游戏群体性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差异性,对民间游戏群体性在幼儿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的体现及幼儿自我系统、幼儿社会系统方、幼儿社会规则系统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幼儿园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民间游戏的群体性是可行的,能更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民间游戏群体性社会性社会教育一、问题的提出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

民间游戏在凸显幼儿园特色、发挥幼儿游戏本体价值上具有突出优势。针对许多民间游戏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对民间游戏的研究存在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有的民间游戏研究只是把它当作民俗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并非同幼儿园课程相结合。

1.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完善

幼儿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这三个方面中,通常是优先考虑社会认知,轻社会情感,忽略了社会行为,因此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不完善的,但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正是幼儿所不可缺少的,应得到重视与改善。

社会教育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将来能否积极的适应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的承担社会责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阶段的经验积累和受教育状况。

2.民间游戏群体性在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社会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民间游戏的群体性为幼儿提供了规则意识培养的空间,对于发展幼儿自我系统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游戏群体性对幼儿社会性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有极大促进作用。通过幼儿园相关活动的开展在民间游戏群体性中发展、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团队意识和幼儿的合作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提高竞技能力,同时在群体中认识自我差异;培养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和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湖南省宁乡县幼儿园一园、二园,小班、中班、大班共六个班级,每班20名幼儿,共12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小班进行两个活动,中班、大班各进行四个活动,共十个活动进行观察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通过著作研读、期刊查阅及网络搜索来收集国内外游戏、民间游戏及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资料,对民间游戏群体性及其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做综述和分析。

(2)实验观察法

本次研究通过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中观察老师对民间游戏群体性的研究、做法,改编设计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表现和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民间游戏群体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3.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收集、整理、筛选民间游戏,解读民间游戏的群体性

第二阶段:设计改编民间游戏,使其群体性的各个特性涉及幼儿社会性不同方面的发展

第三阶段:组织民间游戏群体性活动,观察其群体性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在民间游戏群体性中的表现

1.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

(1)愿意与人交往

①3~4岁幼儿: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②4~5岁幼儿: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

③5~6岁幼儿: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①3~4岁幼儿:能友好的提出请求,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②4~5岁幼儿:能轮流、分享,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③5~6岁幼儿:能想办法吸引同伴,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①3~4岁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

②4-5岁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不愿意依赖别人。

③5~6岁幼儿:能主动发起活动、承担任务。

(4)关心尊重他人

①3~4岁幼儿:能听从长辈的要求,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②4-5岁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

③5~6岁幼儿: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能给予力所能及帮助。

2.幼儿在社会适应方面的表现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①3~4岁幼儿: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

②4~5岁幼儿: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群体活动。

③5~6岁幼儿: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对小学生活好奇向往。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①3~4岁幼儿: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②4~5岁幼儿: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

③5~6岁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并与同伴协商制定活动规则。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①3~4岁幼儿: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

②4~5岁幼儿:喜欢自己所在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③5~6岁幼儿: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

(二)民间游戏群体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民间游戏群体性对幼儿自我系统方面的作用

(1)群体性民间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幼儿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在群体性民间游戏中幼儿对自我认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会如何表现让自己变得更好,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教师在活动中给幼儿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的权力,使幼儿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感受到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实现成功体验后,同时在群体中幼儿感受到自己对同伴的影响,对自我的评价更加肯定。

(2)群体性民间游戏的开展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群体性民间游戏使幼儿能遵循自己的意愿,遇到问题是学会自我思考,在不同的尝试中学会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自主发表意见,创造不同的玩法,在摸索中得到发展。

(3)群体性民间游戏帮助幼儿学会自我调节。幼儿在游戏中变换角色积极配合,同伴合作时能积极配合,主动沟通;团队竞争时有团队意识充满好奇心与好胜心,为团队努力;获得成功时能共同分享喜悦,没能完成任务时能自我反省,调整心态积极进取;对团队充满自豪感,对自己充满自信。

2.民间游戏群体性对幼儿社会系统方面的作用

(1)群体性民间游戏给幼儿创造了流沟通的空间和机会。幼儿生来就有渴望与外界互相沟通的意愿,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幼儿开始逐渐认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早期社会交往的经验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决定和影响幼儿的未来生活。群体性民间游戏的开展给了幼儿与外界环境以及周边同伴充分交流沟通的空间和机会,促使幼儿与人交往,使之自然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和技巧。

(2)群体性民间游戏让幼儿认识个性差异。良好的个性是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因素之一。群体性民间游戏的开展体现不同幼儿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幼儿能逐渐认识到个性的差异,同时这种差异帮助幼儿之间通过磨合学会更好相处。这个时期的幼儿最喜欢与同龄的伙伴交往,在游戏中他们能迅速找到共同语言,在合作类游戏中的相互配合,在团队中的共同合作过程中形成一致性,体会到交往的真正乐趣。

(3)群体性民间游戏帮助幼儿情感培养。群体性民间游戏的开展,为幼儿与同伴、家人、教师创造了丰富的相处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交往中充分互动。在活动中能感受到周围人的情感变化,学会关心他人,在不同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能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行为。

(4)群体性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个性交往发展。不同类型的游戏锻炼幼儿不同的能力。两人之间的合作游戏使幼儿学会互相交流沟通;多人合作游戏使幼儿学会轮流、分享,遇到分歧时能自主解决冲突;团队竞赛时都能自主商定并遵守游戏规则,创造不同的玩法,大家能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大胆主动发表意见。

3.民间游戏群体性对幼儿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作用

(1)群体性民间游戏让幼儿初步认识个性社会角色。群体性民间游戏的开展拓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幼儿参与群体游戏并逐渐适应喜欢群体生活,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在于不同人的交往中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

(2)群体性民间游戏让幼儿初步认识社会规则。群体性民间游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知道遵守各种行为规则是进行各种活动的前提,知道每种活动都有自身的活动规则,在游戏中培养幼儿遵守各类规则的习惯。

(3)群体性民间游戏让幼儿初步认识个性社会属性。群体性民间游戏帮助幼儿获得初步的归属感,不仅是来自幼儿园,还有家庭和社会,是他们在不同的群体中去感受,学会适应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从而主动大胆往外界迈出探索的步伐,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

(4)群体性民间游戏让幼儿初步认识个体社会责任。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群体性民间游戏在开展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使幼儿学会谦让、助人、合作、分享、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避免自私、独占、打斗、攻击等反社会行为。

四、结论与建议

1.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差异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性发展主要由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和社会行为发展三部分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性不断发生变化与发展,小中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差异,而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社会性发展速度快,有的发展速度慢,并且发展侧重点具有可变性,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存在的差异越来越大。

2.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完善

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社会认知发展相对较快,社会性情感发展较慢,社会行为极不成熟与稳定。而在这三个方面中,我们通常是优先考虑社会认知,轻社会情感,忽略了社会行为,因此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不完善的,非常不平衡的,但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正是幼儿所不可缺少的,应得到重视与改善。

3.民间游戏的群体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民间游戏群体性在这两个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来,对幼儿自我系统、幼儿社会系统方、幼儿社会规则系统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帮助幼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能够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等。

五、建议与对策

1.引导幼儿认识自我,激发兴趣、爱好和能力

无论是活动还是生活中教师应注意合理引导幼儿慢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区别,通过不同活动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主动表达。

2.鼓励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幼儿独立性发展

幼儿勇敢表达或主动参与活动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肯定收获自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坚持。当幼儿犯错时教师要适时指出,耐心帮助幼儿改正,鼓励引导幼儿重拾自信。

3.为幼儿创造交往机会,结合日常生活实时教育

幼儿的一天基本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园所以及同伴是幼儿接触最多的,教师在活动中应最大限度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交流,共同游戏,合作完成任务。家庭是幼儿最初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幼儿直接亲近社会的途径,家长要引导幼儿首先学会跟身边的长辈、兄弟姐妹交流产生交往的兴趣,然后带领幼儿出去接触陌生的环境和小伙伴,鼓励他们一起玩耍、游戏,在交往中找到快乐。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引导幼儿礼貌交往,学会共同分享。

4.家园配合,共同锻炼幼儿的适应能力

幼儿园中多开展群体性的民间游戏,可以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更好的培养人际关系。但幼儿的适应能力培养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在家庭中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时常与外界环境接触,与不同的幼儿交往,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幼儿的适应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5.重视成人的榜样作用以及有效的教育作用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平时的接触中幼儿关注到成人的言行,耳濡目染,模仿中形成自己的言行。因此成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因此都要注意平时中任何小事的公正性。

教师在活动中还应鼓励幼儿学会遵守规则,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强化规则意识,通过身边接触的事物、图书使幼儿学会分辨善恶,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形成诚实公正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美芳.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04).

[4]虞永平.游戏、儿童与学前课程[J].山东教育,2001,(03):8.

[5]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2-10-16.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王桂华.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学前教育,2002.

[9]沈筱梅.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07).

猜你喜欢

群体性社会性同伴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