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复制”时代文艺作品对大众文化

2016-05-14于勇

文艺争鸣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大众文化受众

于勇

一、艺术·复制

本雅明从艺术生产技术的角度将20世纪初定名为机械复制时代,在这个时代,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经受了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对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本雅明的理解为:在艺术感知方式变化的背后实际隐藏的是社会变迁的历史信息,机械复制使艺术转向了视觉化和商品化。运用现代科技传媒为辅助载体,以标准化、商业化、规范化的方式组织艺术生产和消费,并将休闲娱乐、艺术品拍卖和投资等内容纳入其生产体系,形成一种面向社会大众,以艺术审美性和产业性为主要特点的文化形态,并带有明显的商业性、消费性、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以及后现代主义非理性等特点。

机械复制给我们提供了更为简洁的文化载体,并由此带来艺术观念的变化和文化生产的变迁。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与传播改编了艺术的权威性,进而从量变到质变改变了艺术作品对于大众文化审美的作用。文学、艺术性质和存在状态及发展趋势都发生的新的变化,艺术的产业化生产逐步成为艺术生产、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化生产下的艺术产品,不仅是一种商品,同时也具备大众艺术审美构建的功能。

文艺作品是以生活为本源,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符号形式,经过符号化表现,与其所表征的事物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主观的意义联系。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或写实或写意地将社会生活表现出来。文艺作品成为其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文以载道,句无空意,他们以各种文化形式抒发其内心的诉求,或突显他们的不满情绪。

二、文艺·审美

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超越性,这一超越性源于受众对于文本的审美性的二次理解。作为文本语法的母体,不断创生出新的含义,其辐射性使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存续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读者中,同时也存留在不同的艺术家的互文性文本中。文化心理结构是人的生理、心理与文化构建起来的一种动态系统。社会现实通过文化意识性层面的构建表现出来。文艺作品对于大众文化心理的建构是一种隐形的自然存在。“作品中带有的人类共享的历史经验和记忆,体现的人类公认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显示的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和形象等等,就具有了超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的属性。”

施拉姆认为受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是为了获得传者提供的补偿。这种补偿分为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即时性补偿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理,而延时性补偿于受众心理的作用更为持久,体验更为深刻。创作者对对象世界的观照是一种审美的选择和审美的表现,而作品的生命则是存在于读者的观看和阅读之中。受众在对作品的理解中不断发现新的属于自我的某种对象化存在。这样文本与接收的主体之间形成了对话性的关系,即创作主体与接收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隐形的相互作用。“理解本身作为—个对话因素,进入到对话体系中,并且要给对话体系的总体含义带来某些变化。”而个体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与他者无关的个体,他在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中,一直以他者作为隐形的参照。个体的自我是相对群体的他者而言。媒体对于外界世界的塑造和传播是受众形成对于区别于自己所处熟悉的环境形象感知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文艺作品的内容会影响媒体消费者即受众对于外界世界的认识,是对观众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构建起到影响作用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在研究艺术作品对于大众个体心理建构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文艺作品对于信息的传递重要不在于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说,传播的介质是什么并不重要,而是在受众接收信息之后出现的“信息反应”。有学者云:“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这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明确指出:“艺术作品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作为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感性形式,文艺作品与大众审美生活现象在传播意义上拥有最广泛的社会成员的普遍接受与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为了尽可能地得到更多的认可,通常要涉及和动用他们认为最适合的艺术载体。以静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受众传递思想、观念。借助于文字的沟通技能,受众在见识作者所展示的过程中,受到相应的思想启迪,是作者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以动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如戏剧、电视电影、歌曲表演等,是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和道德情感的理解内容隐含与文艺活动之中,通过感官刺激,促使受众获得认知。

英国传播学著名学者约翰·费斯克提出,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商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价值。所以,在文化产品的流通过程中流通的并非仅仅是产品与货币,而且还有意义和快感。作为文化消费者的电影观众,即变成文化产品意义与快感的再度生产者。在这种文化产业结构中,原来的商品(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牛仔裤)都变成了一种具有潜在快感意义的话语文本,一种生成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三、矛盾·和谐

大众文化是“通俗的(为大众欣赏而设计的)、短命的(稍纵即逝)、消费的(易忘却)、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宏壮举”。用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市场的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在社会生活结构中得以确立,大众文化的商业因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迅速生长并疯狂膨胀,成为当今社会最强劲的文化形态。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使得市场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在社会生活结构中得以确立,而大众文化的商业因素在经济效益的催生下成为当今社会最强劲的文化形态。当下的文化场域,艺术的“批量化”生产方式拆解了文化内涵的沉淀,碎片化和无意义消解盛行。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在市场文化的冲击下,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走向了崩溃,由此产生的道德滑坡、人性扭曲、人情冷漠等骇人听闻的负面新闻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耳目。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文化传统的‘复兴成了—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同时也成为一种符合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文化心理。

由于文化产品进入到了—个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生产方式越来越趋于标准化、类型化。所以,一些个性化的艺术作为与公众时尚相抵触的文化产品,很难进^文化市场的流通渠道,进而也无法实现它的文化传播功能。美国当代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所说:“在这个资本泛滥的社会里,艺术品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商品……我们不要再兜圈子了,还是一上来就当艺术品是商品一样生产吧。”在这样的“艺术商品+产业化+市场=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艺术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欲望和感官刺激,艺术家们往往放弃对于艺术水平的基本把握,在大众文化繁荣发展的表象下,出现了市场决定审美品质的怪现象,从而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审美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对于大众文化和精神需求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趋势,科技和市场在文化领域不断渗透的当今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审美泛化的趋势。艺术产业的制造者或者经营者如果不懂得艺术产品的特殊性和规律,缺乏对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了解,就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还可能造成产业链条上的恶性循环。一些文化产品的制作者过多侧重对经济实效的追求,忽视了对受众深层次、文化价值的构建。通过对文艺作品的讨论可以深刻地折射出当今不同价值观激烈交锋的社会现实,也充分暴露出当前文艺作品评价标准自身的混乱和缺位。

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始终是评价文艺作品的基本标准。目前对于一些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和评级标准,如果仅按照商业标准默许其中的问题或者只是站在道德立场或理论正确的制高点来指责,都是不负责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变革深刻地体现出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变革与进步。但是,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使文艺创作者变得困惑、迷惘,出现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倾向,从而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传播,社会审美行为和文艺创作过程的盲目追随倾向和短期行为。由于创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这一群体所特有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投合大众化的世俗倾向,满足感官愉悦;内容上描写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的创作趣味时隐时现地出现在文艺作品当中,消解着文艺的思想内涵,对于大众文化审美的构建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电影《小时代》向人们呈现的是一种浓郁的拜金主义气息,是—个“声音中充满了金钱”的中国故事。电影文本中展现的惊叹、迷茫、无力甚至是伤感和矫情的批判都摆脱不了一股根深蒂固的“土豪”气,几乎所有的戏剧性冲突都是由“炫富”的行为所产生的。友情的叙事尤其呈现出这样—种谄媚的趋势。作为朋友,林萧、唐宛如在顾里与南湘决裂后毅然选择了继续与“土豪”顾里做朋友,而不是南湘。虽然在这一时刻安排了顾里的父亲遭遇车祸从而为林萧和唐宛如陪伴在顾里身边提供了充分的道德合理性,但是不难看出其中的人物对于顾里和宫洺这种所谓的“白富美”和“高富帅”的顺服和膜拜与自我降格、矮化,却乐在其中并发出由衷的赞美。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处于金钱社会的人物,与顾里不同,盖茨比通过对于颓废感和绝望感的文本描述,展现了一种对于金钱社会的内在的质疑和诘难,电影设计了叙事人,与被描述对象始终保持一种距离感,从而产生一种批判审视的间离感。这些经过宣传的文艺作品对于构建大众的文化审美心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艺作品的在人文层面的缺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群人文教育的缺失。

文艺作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语码。铁凝从一个作家的角度这样评价:“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从本质上说,艺术产业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新的经济形态,并不是简单的将艺术与经济相加,或者简单地使用传统的经济领域的运动方式就能获得收益。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个因素是艺术生产者、消费者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这种审美心理的建构有着不同于传统经济更为复杂而独特的结构和运行规律。这种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的构建是文化产业化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文艺作品能够进行人文教化,改善社会文化心理。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做理性解读,将大众舆论提升至理性的高度。对于泛滥之物欲,可起到平衡、制约、批判、警醒之作用,从而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

文艺作品可以引发观众的文化心理共鸣。所谓文化心理共鸣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就艺术欣赏来说,共鸣就是指艺术作品深深地感动了观众或读者,使观众或读者感受到了灵魂的共鸣。恩格斯在评论《德国民间故事》时指出,这样的好作品其价值就在于它能给读者以“明确的道德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文艺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对于社会认识的文化厚度,这无疑会通过大众传播影响到观众。作为大众传媒,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作品有着深刻的内涵,优秀的文艺作品的道德意义就在于它是人性的敞亮与主体性的高扬。它不同于道德教科书,而是通过创作者的审美创造的生活。创作者的感性认知、文艺作品的客观存在以及受众的解读与再创造,三者的结合本身就具有一定价值的自觉选择。

文艺作品的创造区别于其他的人类生产活动。文艺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被创造出来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四、观察·思考

文化产业的兴盛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虚拟性,改变一代人的审美情绪,从而进一步造就一代人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的物质生产,它是一种指向人心的产业,不仅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甚至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即人们观察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式。因此,艺术作品的发展以及其衍生的文化问题必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正在被日益深刻揭示出来,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文艺作品的社会本质,已经成为当下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促使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行为的内在转化,对受众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从而促使整个社会格局发生变化,使文艺创作在当代文化和大众审美生活的建构中发挥应有的启蒙作用和鼓舞作用。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大众文化受众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