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袁庚,不做苏威
2016-05-14刘吉同
刘吉同
袁庚走了,他走的时候几乎全国都在悼念他。袁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驱,当年广东“杀出一条血路”中的“急先锋”,在一路的非议中,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蛇口这个十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内,写下了彪炳史册的“春天的故事”,故人们铭记他怀念他。
俗话说,官场如舞台,官高权重是大舞台,官小权轻是小舞台;舞台如铁打,官员如流水。因此,有的人就非常珍惜这个舞台,登台后使出浑身解数,尽力演得精彩些、再精彩些,乃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有的人却在台上为所欲为,信口雌黄,把无数“观众”都变成了“常倒霉”。有的人在台上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导致经常“冷场”,惹得“观众”直跺脚。有的人也非常“珍惜”,在台上捞得盆满钵溢,财色双全。袁庚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舞台并不大,或者说就是个小舞台,手中的权力也不大,但他却把“为人民服务”的那点权力,用足用够乃至“扩大化”,使之效益最大化。在台上励精图治,不计小我,身许改革,敢闯敢干,演绎了一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小官”干大事,小权创大业,可以说,袁庚是当代中国官员的标杆和典范。
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历史人物,即隋朝宰相苏威。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了割据洛阳的王世充,这天他在东都阊阖门办公,苏威请见,并捎话说因年老有病不能下拜。秦王派人斥责他,“公隋窒宰相,危不能扶,使君弑国亡”,见了李密、王世充“皆拜伏”,今天你既然自称年老又病,那就不必麻烦相见了。后来到了长安,苏威又请求参见,再被拒绝。李世民为什么不见苏威?道理很简单,他不值得见。在隋朝危急存亡之秋,苏威身为宰相,“疾风劲草,未见其人”,有责不尽,见危不救。隋炀帝被杀后,他接连投靠了四茬主子,去享受什么“光禄大夫”、“上柱国”等高官厚禄,就连宇文化及、王世充这样的“天下之贼”,他也三叩九拜。只想做官,不想做事;既失职,又失节。
袁庚“小官”做大事,苏威大官不做事,一正一邪,一美一丑,两种“官型”清晰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文联)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