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14赵彦虎
赵彦虎
【摘 要】物理课堂是指探究事物内在规律、事物道理的自然科学教育工作,研究内容有:物质的质量、结构、相互作用力、运动规律等等,其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是要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性
如何使物理教学更有效呢?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内容中最本质和最重要的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一个很关键的课题,值得教师反复探讨。而开课时的导入无疑是一个最佳契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保障。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化的导入方法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方向。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笔者以熟悉的生活为背景材料,加工成问题情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这是怎么发声的吗?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教师继续引导: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发出声音?活跃的学生一下子敲起了桌子,并说“敲桌子能够发声”,有学生“跺跺脚,发出声音”,有学生“鼓掌”……物理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你们知道声是怎么产生的吗?想不想一起一探究竟?”学生纷纷点头,显露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动的物理教学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按表象的定势思维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这样通过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
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因此,在实施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物理教材内容,设计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去思考。有“疑”有“趣”,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注意情境与物理内容的衔接,并具有一定的难度,促进学生思维转动与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搜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教师还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我们经常所说的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一个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总是把教与学割裂开,多数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是由教师的自身素质所决定的,因此,他们往往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随着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教育活动的科学发展,这种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遭到人们的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与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以便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取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且无数的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五、把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作有效整合
一般学生从初中开始便要接受物理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家长为了打开学生的眼界,会在网络中搜集有关物理课程的资源,帮助学生提早、独立认知、感悟物理科学的奥妙。因为物理课程涵盖的规律知识与内涵都是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的“信息”,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通常喜欢利用信息技术,乐于通过控制、编辑信息,找到有趣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据统计,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学校占58。34%,其中信息技术出现在物理课程的几率为97.34%,可见,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是存在契合度的,是其他学科比拟不了的。学生对信息的认识与理解除了要靠自身素质之外,还要方法得当,这需要教师在传播知识之前,通过一系列教育模式、手段包装物理知识,使其能够吸引学生目光的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立体化、具象化。要想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必须先弄清楚信息技术对物理课程教学的影响,为此,笔者通过阅读多部文献资料的观点和看法,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信息技术有很强的“解释”功能,在包装、修饰物理知识上有很独特的作用,如:在研究运动加速度定律时,用理论解释加速度概念学生很难理解,用2D动画形式,把小球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用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观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此外,为求实践依据的真实性,还可以把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缓慢播放,通过一个个慢镜头,探寻加速度的痕迹。信息技术编辑信息的能力不可估量,它给予了物理课堂知识多种、多渠道的呈现可能。其次,丰富教育模式与手段,多媒体课件是现阶段广大教师极为推崇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扩充教学知识资源,还能让教育教学的兴趣点变得突出。例如:教师可以围绕物理课题,制作幻灯片,幻灯片中夹杂着图像、音频、视频,甚至于动画,跟随教学进程,依次演示,有助于控制学生的学习目光,让物理课程的教学行为更加简洁、方便。最后,实验效果更强,以往,物理实验经常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自然规律在不确定、有诸多干扰因素的环境下展开实验,失败是难免的。如:探究有关波的概念时,教师用木棍敲击盛满水的杯子,水上的波纹学生用肉眼很难看到,将它放在电脑上做放大处理后,实验结果要明显的多。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国内外、不同学生参与该实验的视频,或是通过互发E-mail、参与BBS交流等形式进行多平台共同实验,可大大增加实验活动的教学作用与意义。
六、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包括:说明物理概念,探索、验证物理规律,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物理实验能力即是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是动脑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教学,不应只是会做几个实验,掌握一些实验技术,而应是为了物理的思维方式受到实验方法与设计训练的素质教育,即掌握方法比学会做实验更为重要。将物理实验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物理教學生活化就要将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在教“摩擦生电”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梳子,学生会发现,用梳子梳头会产生静电。这样一来,老师有效地将物理实验与生活联系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