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动态顺应论看西方人名翻译

2016-05-14曾湘云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翻译

【摘 要】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语用综论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顺应论的核心,主要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西方人名翻译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语言顺应论中的动态顺应的视角加以解释。本文结合诸多例证,从语境关系、语言结构、时间的视角研究中英人名翻译中意义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动态顺应论;西方人名;翻译

【Abstract】Dynamic Adaptation is Verschueren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s to comply with the core theory, mainly refers to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sense of dynamically generated.” Westerners translators Many phenomena can Adaptation Theory of Adaptation to b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In this paper, a lot of examples,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structure, Time of dynamically generated nam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meaning.

【Keywords】Dynamic Adaptation Theory;Westerners name;translation

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中国人接触到的外国人也日益增多。姓名翻译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著名翻译家思果就曾说过:“翻译有多难,由译人名地名等固有名词可以看出。没有一处可以掉以轻心,没有一处不需要学问……译人名谈何容易!”(思果,2001:54)

一、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语言顺应论是Jef Verschueren(耶夫·维索尔伦)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语言理论。语言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化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极为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还指出语言顺应的四个重要维度,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其中动态顺应是顺应论的核心,语言使用或选择过程中的动态性与语境、语言结构以及时间密切相关,促成了意义的动态生成。(Verschueren, 2000: 147- 151)

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标的一致性。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过程也同样要遵守上述原则。(袁斌业,2002)这么说来,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和灵活变通的过程,翻译西方人名概莫能外。译者在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自然要考虑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等诸多因素,采用翻译策略顺应翻译目的,从而实现意义生成,完成交际任务,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本文拟从动态顺应的视角来研究西方人名的翻译。

二、西方人名翻译中的动态顺应

1.语境关系的动态顺应

语境关系的动态顺应指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Verschueren(2000: 75)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涉及语言使用者(包括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和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等因素;语言语境涉及主客观环境、时代文化背景、交际动机及方式、双方不同的知识、经验、经历、身势语等因素。

在翻译NBA的球星名称时,就有认知和情感方面因素的制约,体现出译者在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我国电视篮球节目、杂志、专栏中常把美国著名篮球明星Michael Jordan译成“飞人乔丹”、Lebron James译为“小皇帝詹姆斯”。我国体育界在翻譯其他NBA球星的名字时,也经常加入其绰号,例如:大鲨鱼奥尼尔(全名Shaquille O'Neal,Shaquille发音类似shark,鲨鱼凶猛有力的形象很符合奥尼尔)、石佛邓肯(他比赛时总是一副石佛一样的镇定)、德国战车诺维斯基(基于德国人诺维斯基那扎实、稳定的球风而来)、闪电侠韦德(速度是他冲锋陷阵的最好利器)等等。这样的译名顺应了篮球语境,激活了各语境构成成分,使译名栩栩如生、形象具体,加强了交际效果,深受球迷欢迎。

美国总统Barack Hussein Obama首次访华前的更名风波曾一度掀起关于人名翻译规范的讨论热潮。到底是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将其译为“奥巴马”还是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音译为“欧巴马”?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针对西方人名汉译过程中对汉字的选用,译者往往会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尽量避免意义不好的汉字或多音汉字。最终新华译名社将美国总统名定为“奥巴马”也是出于此考虑。中国一名官方译员承认,“欧巴马”的译法可能事实上更接近于美国的发音,但听起来让他想起日语词汇“欧巴桑”这个对老年妇女不友善的称谓,而“奥”有“深邃”的意思。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西方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传播阻力,增加了中国读者的文化认同感,为后来中西进一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2.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和结构构成原则的选择,它包括语言、语码、语体、话语构建成分和原则的选择。西方人名翻译在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方面独具特性。

各民族人名的结构形式很不相同,就世界主要语言而论,可分姓加名,名加姓以及有名无姓三种结构。(郑宝倩,1992)西方人的姓名结构一般为:教名+自取名+姓,名在前而姓在后,如George Walker Bush。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 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Bill Clinton取代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另外,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 Ronald W.Reagan。西方人强调个性、个体,尊重的是个人独立的人格与主体意识。因此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应当顺应西方这种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纽马克曾指出翻译专有名词时常采用誊写翻译法,与其他一般的文化概念相比,专有名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唯一的指涉物,并且通常只具有指示意义,而不具备内涵意义。(Newmark,1981:70) 所以从认知角度来看,在采用誊写翻译法时,这种所指的唯一性使所指变得容易辨认。(王瑾、黄国文,2006) 于是,人名翻译时就有了译与不译的取舍,出现了语码混用和不同语体表达的情况。语码混用源于译者的态度:中国读者接触多的外国人名有固有的中译名,而接触少的未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固定的中译名,仍以英文名出现。可见在实际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有时取决于认知度。

在含有西方普通人名的习语中,翻译时其语言结构构成原则就大不一样了。音译原则几乎没有效应,文化的顺应摆到了首要位置,如“Tom,Dick and Harry”译为“张三李四王五”。这里采用语用等效的翻译策略,直接借用已有汉语习语的对等表达方式,在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上都顺应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在日常翻译实践中,当我们涉及到诸如“I am not Hamlet.”的表达时,有时也要在语言结构上作出顺应处理。这样简单的句子,如果仅译为“我不是哈姆雷特”,就很有可能在交际过程中损失了Hamlet的语用意义。所以往往要补充原句的语用意义,译成“我不是哈姆雷特——决不犹豫”,这样就把人物的文化内涵完美地表达出来了。当然,随着时间的久远以及人们认知度的加深,只要能满足交际需要,有些语用意义也可以逐渐省略不译。

三、结语

严复先生有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蠋。”(陈福康,2009:100)人名翻译绝非查查字典这么简单,它所承载的东西远非语码间的机械转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人名翻译工作也越来越多。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译名的混乱与滥用现象已经比较突出,应引起广大语言使用者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使用与翻译的管理部门的注意。中西人名翻译中意义的动态生成既要考慮语境因素,也要考虑语言结构因素和时间因素,还要借助语用策略,作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切语言选择,完成交际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刘祥清.音译的历史、现状及其评价[J].中国科技翻译,2008.

[6]思果.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王瑾,黄国文.接触语言学视角中的翻译——广州报刊翻译现象分析[J].中国翻译,2006.

[8]郑宝倩.人名结构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J].语文研究,1992.

[9]袁斌业.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10]张岂之,周祖达.译名论集[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11]朱世龙.新华社译名室 他们管理着全世界的人[J].中国记者,1991.

作者简介:

曾湘云(1988.12~),女,汉族,广西平南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翻译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从句子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