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05-14朱宗定
朱宗定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过去“封闭性”教学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师“善意”的暗示是否多多益善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去说,不断进行提醒、暗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教师抱怨自己倒霉,学生也感到自卑。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厌烦。事实上,结果的获取并非重要,关键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悟出道理,提高能力。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个别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少些“善意”提示,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从而让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怎样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先测量一分钟走多远,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走15分钟,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有的说:“如果他在路上玩的话,15分钟就不准确了。”有的说:“我走两步是一米,数一数从家里到学校走多少步,就可以算出结果”……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非常活跃,既提出了有关的数学问题又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安全问题。创造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然放松,任何压抑、干扰、胆怯和拘谨都会冷却创造的温床、窒息创造之芽。试想,如果教师事先进行暗示,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吗?敢大胆地评价别人的想法吗?
二、“开放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商吗
开放的课堂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启学生的智力,使智商和情商产生和谐共振。积极的情感体验,既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的实现,又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习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要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的“自由”就是课堂的“开放”吗
有的教师认为,“开放式学习”就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坐姿、采用自己喜欢的做法,教师或同伴不能否定学生的想法,否则就是伤害学生自尊心,《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多样化”,既然允许多样化,学生就可以选择他喜欢的做法,这既是学生的自由,又体现了课堂的开放。那么教师就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多样化,不论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还是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都应该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条件下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否则就违背了“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变成“放任自流”。
四、“学会了”是“开放学习”中评价的全部吗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只限于单一的“你真聪明”“你真棒”,课堂结束时教师也会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这种自我评价,只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这样问:“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一刻是什么时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什么?想对同学说什么?想给谁提出建议?”并将这种评价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自我观察与评价,便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蕴含着无穷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开放式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全面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已有经验,并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实践、体验、创造,主动获取知识,并学会学习。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