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6-05-14苏志贵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一题创造性探究

苏志贵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根据地。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课,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数学教师应该抓住课堂主阵地,积极利用一切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导向作用,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和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在数学课堂中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的目的,从而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解。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做法如下: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道典型的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决,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分析,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三、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针对不同的班级和教学内容,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和积极探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四、鼓励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假设都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要利用有关内容和时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猜想和假设,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探究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与真理的迫切而强烈的欲望。

五、倡导赏识教育,增强创新意识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要扭转“严师出高徒”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地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引导,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和寻求学生身上“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种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敢于暴露错误。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充分地暴露问题。反之,如果提问时,注意问题的设置与提高对象选择的关系,改变提问的方式为“谁不会回答这个问题”或“谁做错了?”或“谁有不同的思考,请你举手回答”等否定方式,那么会给更多同学回答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其效果是不可小视的。这种提问方式新鲜而不俗,刺激强烈,印象深刻,感觉性强,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唤起他们正视自己错误的勇气和信心,犯了错的学生也会感到“犯错误不会被指责,而是老师给予的尊重和重视”,从而激发了学生勇于知错、改错的自觉性。

六、激励评价,诱发思维欲望

评价是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激励评价,诱发思维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

(1)激励评价。激励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及时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以及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倾入真诚的微笑,发自内心地赏识与及时地评价讲解,能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

(2)延缓评价。一堂课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并非一律都要及时评定,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延缓评价”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的见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重复评价。因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和所处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可选择“重复评价”的形式学习。这样经过第二次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发展创造思维。

猜你喜欢

一题创造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