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域下的国家起源问题研究
2016-05-14孙海蕾
孙海蕾
摘 要: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家起源理论是国家学说最基础的部分。关于国家起源的问题,中外学者都从自身的研究视角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论为基础来阐释国家起源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利益论相对于阶级论更能深入解释国家起源的成因,揭示国家就是统治阶级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的实质。
关键词:国家起源;阶级论;利益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论
关于国家起源的问题,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神权论,契约论,家庭论,暴力论等。其中,最具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从阶级论出发,对国家的起源问题作出了清晰明确的阐述。早在1847年,马克思就对国家的性质以及它的历史性作过如下的概括:“国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裂为阶级时产生的。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又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国家的性质和起源问题作出了说明:“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象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①这就是说,“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②。对立阶级之间陷入了不可调和的自我矛盾和斗争,而在这一阶级斗争的过程中,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有“第三种力量”来缓解社会的不平衡状态,压制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公开冲突,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把新的社会冲突控制在新的政治社会秩序之内,这个“第三种力量”就是国家。
列宁基本秉承了恩格斯的国家起源思想,他进一步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③“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使这种压迫合作化、固定化,使阶级冲突得到缓和。”④列宁在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扩大化和不可调和性,为了不致于使对立阶级双方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双双覆灭,统治阶级就需要建立一种机构,用以缓和阶级冲突,使阶级压迫得以合法化、固定化。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域下的国家起源理论
马克思主义阶级论虽然阐释了国家的起源是阶级的形成,但是没有深入地解释阶级产生,也就是国家形成的深层原因。毋庸置疑,国家的起源是由于阶级的产生,但是阶级的产生是由于利益的需要,没有利益的不平等,就不会有阶级的产生。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与人之间贫富不均的现象逐渐开始普遍化,原始的民主制内部也出现相应变化。最初的氏族首领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利益,这样氏族的内部就逐渐产生了因血缘关系而出现的贵族阶级。在战争中,军事领导层分得了更多的战利品的同时,更多的战俘奴隶阶级产生。族长逐渐掌握了裁判权等更多的特殊权力,与之相适应的在生活方式上也与普通民众产生差异,因此导致了特权阶级的产生。原始氏族制度转变为阶级剥削的工具,原始的民主制开始崩溃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阶级国家。
可以说,在对古代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经济生活的变化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在原始民主制向国家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私有制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统治者维护自己利益、巩固自身特权地位的需要。私有制的存在推动了两大对立阶级的社会矛盾逐渐激化。阶级斗争主要是由于不同阶级所占有的政治、经济等利益的不同和社会分配规则的不平等引起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和不平等愈来愈大,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愈来愈尖锐和激化,尤其是对立阶级之间。在这种尖锐和激化达到至高点,也就是阶级矛盾达到无法调和的程度,占有较多生产资料的阶级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打败对立阶级。在此基础上,成功取得统治权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既得利益,同时协调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以使自己的统治继续存在下去,统治阶级就会顺应社会前进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机构,把阶级矛盾和冲突控制在新的政治社会秩序之内,这个机构就是国家。
另一方面,国家的产生不仅源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更与人民大众需要社会管理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⑤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有了极大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权威组织来保证生产以及交换的顺利进行,保障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使得这种权威组织不仅十分需要而且成为可能,这也促进了国家这种机构的产生。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域下的国家本质理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统治阶级追求自身利益的产物。国家是依照统治阶级自身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和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国家的本质就是政权的阶级性质,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
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虽然表面看来,国家似乎是整个社会的代表,但实际上它决不是也不可能是超乎各阶级之上调和各阶级利益的力量,而是统治阶级对其他阶级施行压迫的工具。国家不是对社会各阶级一视同仁的机关,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保证他们对社会进行统治的机器。从本质上说,国家总是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当然,统治阶级不会赤裸裸地说国家权力是为本阶级服务的,他们会把自身的利益掩盖在公共利益的名目之下,使其具有合法性。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压迫剥削阶级的新手段,这就是国家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956年版,第82页.
[7]王伟光.利益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刘军.国家起源问题研究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