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表情符号中的亚文化研究

2016-05-14张晓琴

青年时代 2016年6期
关键词:亚文化

张晓琴

摘要:网络以及它所衍生出来的表情符号在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文字符号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和象征。而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和发展又有是在表征着什么呢?有什么样的深层意味呢?

本文从亚文化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当今网络表情所展现的一些亚文化特质。首先是对微信表情进行亚文化的界定,接着对微信表情所表现出来的四方面的亚文化状态进行文化深度分析。以此来解读微信表情中亚文化的体现,解读微信表情亚文化中当代民众尤其是以青年为主的群体的情感诉求、社会状态等。

关键词:网络表情:微信表情:亚文化

一、微信表情的亚文化界定

作为亚文化研究的杰出代表迪克-赫伯迪格这样理解亚文化:亚文化主要是青年人创造出来的,主要与正统文化相对抗,反抗是亚文化的主要表现。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隐秘的”意义,这些意义从代码的形式表达了一种抵抗形式,抵抗着它们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秩序。亚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定区域产生的具有创造性、被一部分群体所普遍认同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一定的隐喻性、反抗性,是对一种特殊情形的具体回应,用来表达这些创造者在这个特定时期的一种共同的情感诉求。

微信表情符号是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传达的工具,具有超语言文字的功能。随着网络的发展,微信表情符不断地创新,更新,产生着与各个时代相适应的表情符号,正所滑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微信表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承载物和象征体。在微信表情中,尤其是新兴的那些富有调侃、自嘲、幽默意味的表情中,其除了技术进步的体现外,实际上传递着的正是以青年为主的这部分人群的一些极为深刻的情感诉求。我们称之为青年亚文化。因此可以说,微信表情的演变正是极具代表性的网络亚文化的展现,它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反叛性,它的变化和发展体现着当今这些群体的一些情感诉求。

二、亚文化视角下的微信表情符号

(1)内心表达的渴望

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不能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因此必然需要有一种更能够表达自己情绪的东西,而文字相较于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来说,就显得较为逊色了。微信的表情由于注重一些面部表情的表现,能够较为生动迅捷的进行表达,因而必然成为广大网民的青睐之物。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而那种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人们的内心渴望去表达和宣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进行的情感宣泄转移到了在线的交流。为了能够更加生动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些人就不断的创造更加生动的表情符号,将自己的情感诉求放置在这些符号上,以此来表达自己,这也就形成了微信表情的亚文化。比如“汪蛋”它是以鸡蛋为主要模型,用简笔勾画成长相可爱、动作生动的动画形象,迎合了如今人们内心渴望的“呆萌”特性。因此这样大批量个性鲜明的自创表情符号,从最大程度满足了这些网络亚文化群体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在场交流的需要。

(2)追求身份认同的显现

一切亚文化产生的深层原因一定是“自我”的作用,其内在都是在表现自我、寻求认同。在心理层面,受着父权文化的管制和庇护.在现实层面,沉重的社会压力,导致青少年渴望被主流文化所认同、器重,但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因受到轻视而采取反常行为表达诉求。就像如今出现的这些自嘲型、卖萌型、吐槽型的微信表情所构成的亚文化。也体现着伯明翰学派把亚文化的“抵抗”视为一种寻求“认同”(Identity)。

就微信表情的亚文化来说,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言行举止受到各种各样外在因素的限制,不能任意表达,并且即使表达了也不一定能够被现世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这对于青年群体来说,就像是一种“牢笼”,抑制着他们的自由,使他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当这种自我表达、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适合,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就成了他们可以依靠的力量,于是,他们用一种在现实中不能够表现的方式也是他们渴望达到的样子——“萌”来宣泄,或者是用一种相反的即邪恶的、吐槽的方式来确立自我,用一种非同于主流的形象来找寻自我的独特形象。这也是一种在承受社会压力和被忽视后的一种逆反的寻求认同的方式.

(3)民主参与的向往

民主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环境中得以最大化的实现,网络民主为广大的网民尤其是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抒发内心、自由交流的平台。就像是按照希奈的说法: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种潜能,把分散于世界各地和不同文化场所的各个个体虚拟的聚拢到一起,互联网自身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文化语境”。在这个空间中,年轻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跨地域的可交流的青年文化话语为基础,自由自在的结成新的联盟。

在这个平台上,青年人创造性的把互联网作为自己文化参与的一种手段,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这些网络符号都是他们对于生存的理解和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并且通过自己独特的符号来展现自己的风格或特质。通过这样的参与来实现向社会证明自我的价值,实现一种在现实社会中可能达不到的平等。就像是微信表情符号,首先它的创造者已经不再是这个软件的创造者或者控制者,而是广大的青年网民。微信上不断的会有各种微信表情大赛,鼓励各个喜欢创作的“艺术家”一起为这个交流平台创造新奇的表情动画。当你点开某个表情详情之后,会看到它的创作者的主页链接。成百上千个微信表情,其背后就是成百上千的艺术家。这位广大的渴望参与文化创作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舞台,在这里,他们把人们的需求与自己对于生命体验的创新思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与这个时代相呼应的微信表情。体现着文化民主参与的渴望与满足。

(4)狂欢语境下的必然产物

狂欢理论的提出者巴赫金在20世纪提出了民间诙谐文化的概念,他指出:狂欢的民间文化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人民活动,与严肃的官方文化相区别,代表了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亚文化。在巴赫金看来,通过摆脱一切常规的束缚,人们尽情狂欢,以达到消除日常规范压迫和重建生存希望的目的,从中可获得一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审美体验。他特意强调狂欢的全民性,它没有界限,所有人都生活在狂欢的世界里,无处躲避。而在文化意义上,它更多的具有象征意义,是无所顾忌随意亲呢的状态,在这样的时空中人们情感产生共鸣。

网络就提供了巴赫金所说的这种无拘无束的表达与宣泄的狂欢场所,在这里语言获得了根本的解放,展现为众声喧哗的狂欢景观。而微信表情符号就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如今的微信聊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狂欢化的景观,大家甚至可以不用文字,仅凭这些微信表情就能够进行一场有血有肉的交流沟通,在这样的交流之中,人们的目的仿佛已经不再是仅仅为了传达某一个信息,也可能是为了群体娱乐或宣泄,抑或表达共同的情感,在微信的交流群中,所有人都这种形式进行参与,既可以使自己不被这个群体所落下,又获得表达的快感。正如巴赫金所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异化暂时消失,人回到了自身,人们不但取笑别人,同时也嘲笑自己,“大家都笑、普天同庆”“它是狂欢的、狂喜的,同时也是冷嘲热讽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这就是狂欢节的诙谐”。

三、结语

纵观历史发展的河流,亚文化就像是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波波浪潮,它出现着,一波接着一波,并且又在浪潮过后一次次融入文化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这个时代相对应的亚文化,它因为时代的环境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形式。在今天,网络空间成为了青年人展示个体自身价值、无拘无束表达的舞台,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亚文化产生的温巢。正如霍尔所说:年轻人创造性地把互联网当作文化参与的一种手段,可以产生各种带有自我建构和自反性色彩的“亚文化”身份认同形式.微信表情就是这种形式。对于这种具有隐喻性、象征性的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深入的了解,或许对于我们更加清楚的把握当今我国青年群体的情感诉求和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2][英]安迪班特尼基斯哈恩·哈里斯编<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3月版.

[3]巴赫金<巴赫金文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亚文化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基于青少年亚文化理论探究《我的滑板鞋》在青少年间的走红现象
网络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探究
高职校园不良亚文化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