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小学欣赏·评述课堂有感

2016-05-14吴家仁

新课程·小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黄宾虹欣赏课故居

吴家仁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目标有以下阐述:“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而当今是个卡通、电玩、电视、网络等流行文化充斥的新时代,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动漫文化的泛滥带来“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文化土壤的变异和民族文化艺术在教育中的长期缺失,导致中国文化的生命内涵在少年儿童的认知中悄悄淡化,作为传承者的人在儿童时期对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感到的是严重的生疏和隔膜,取而代之的则是孩子审美趣味的西化。中国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粹,国人经过近千年的耳濡目染,就好像西方人对油画的特殊感觉一样,已经融入基因之中,它综合了山川和人文,凝聚了自然和精神,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髓和气息。但由于水墨画教学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孩子们对于中国水墨画知之甚少。在现行教材中,欣赏·评述教学领域有着大量中国传统美术的内容。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课课堂活动中?如何让欣赏课真正有效?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对《画家故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美术》第十册第1课)这一课的课堂实践与思考,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权当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

一、研读教材,精选内容

刚拿到课题时觉得无处入手,教材中介绍了四个画家的故居及作品,分别是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丰子恺。很多时候“故居”二字影响了我们,总觉得故居离我们这么远,又没什么材料,这课怎么上啊?但凡名人呆过的地方,哪怕只有个把月,当地的旅游也会给你弄个故居出来,比如黄宾虹故居上网一搜,便不在少数。来回研读教材,看教参,了解到本课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这几位画家和几位画家的作品,而“故居”,只是想将这些艺术家、艺术作品放入人文背景中去解读,让我们能通过“故居”,去了解一个画家,进而了解这个画家的艺术风格。四个画家,40分钟,要怎么讲呢?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教学生如何去了解一个画家,如何去欣赏他的作品。这样说来,我这40分钟的课堂,讲上一到两个画家也就足够了。而自己希望能把课挖得深点,估计也就只够欣赏一个了。可选哪个呢?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丰子恺一个个来头都不小。

“南黄北齐”“三百年来山水第一人”“我的画要50年后方有人能懂”,这几句话都是形容黄宾虹的,他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我便选了黄宾虹,可对于黄宾虹,我知之甚少。这里还得感谢下身边的老师们,给我提供了很多黄宾虹的资料。不充分了解认识一个人,怎么可能给学生上好课。把掌握的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后,我便进入了备课环节。

二、设置悬念,激情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以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在《画家故居》一课,笔者选择了几个关键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中国近代的画家?”

(出示“南黄北齐”)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样一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继而出示“中国山水三百年第一人”,看到这样的一个评价,你又想到了些什么?

最后出示句子“我的画50年后方有人看得懂”,一个与齐白石齐名天下,被誉为中国山水三百年来第一人的艺术家,为什么他的画又要50年后方有人看得懂?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通过“南黄北齐”“中国山水三百年来第一人”与“我的画50年后方有人看得懂”形成一种对比,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给学生创设的这些疑问、矛盾,引起学生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较快地活跃起来。

三、自主学习,简单提问

在欣赏·评述的课堂中,最难的莫过于让学生开口有话说。在很多时候,我们问题设置上定位不准确或难度过高,导致学生不敢说,也没内容可说。因而在课堂上,让学生“敢说”是最为重要的。在自主学习了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后,给孩子们提出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

自主学习,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已经解决的请举手)

1.黄宾虹是哪里人?

2.黄宾虹的作品风格是怎么样的?

3.黄宾虹的艺术主张是什么?

以上几个问题,在学习内容中已列出,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回答,简单的问题设置并非全无作用。一方面,以上内容是学生必须知道的;另一方面,通过本轮问题的回答,为一些不太敢开口的学生创设机会,增强他们课堂上的自信,为之后的答疑与评述打好基础。

对比教学,加深印象

学生可以从学习材料中获取关于画家及作品的相关知识,但这些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与感悟,如黄宾虹作品的艺术风格是黑密厚重,浑厚华滋,黄宾虹各个时期作品风格的差异等知识,如何能让学生内化到心里,成为学生自己的感悟。笔者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鉴别国画:教师出示四幅山水画作品,分别是黄宾虹、关山月、潘天寿、马远的山水画作品,要求学生在以下几幅作品中,根据之前所学内容,找出黄宾虹的作品。(教师可追问为什么。)

再次出示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鉴别此作是否为黄宾虹国画作品。

出示黄宾虹早期作品,再次让学生鉴别此作是否为黄宾虹山水作品。

同样的画家作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引入画家的三个阶段)

60岁之前 师古人 白

60~70岁 师造化(外师造化) ↓

70岁以后 自成风格(中得心源) 黑

第一次的对比,旨在让学生能从众多风格差异较大的国画山水作品中,找到黄宾虹的山水作品,从而体悟“黑、密、厚、重”的作品风格。第二次将黄宾虹作品与李可染的作品对比,众所周知,李可染作品有着大面积的墨色,也很“黑”,让学生从这样的对比中,体会到黄宾虹作品中的黑与李可染的黑的区别,从而进一步认识与体悟到黄宾虹的作品风格。

四、动手体验,感受水墨

动手体验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欣赏课动手参与,尝试体验,用直接体验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视学、触觉、听觉、味觉等感观以获得对作品真切的、全方位的感知。在《画家故居》这一课中,我们欣赏黄宾虹的水墨画,为了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那种“水墨相融、酣畅淋漓”的特质,光是听与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因此笔者在本课设计了体验环节,用30 cm×15 cm大小的宣纸,让孩子们体验到黄宾虹的山水注重写意,而不在写形。

给学生提供黄宾虹作品小稿,感受宾虹的水墨世界:

1.落笔大胆,线条潇洒有力,写意不写形。

2.近处浓墨,远处淡墨。

3.胆大心细,用线、墨点来体现出山水的浑厚华滋。

4.“黑、密、厚、重”的特点。

学生完成后,以长卷的形式展示,以大数量的作业展示,呈现出的是一种气势,也让学生被水墨的魅力深深感染着,进一步感受到黄宾虹水墨山水的魅力所在。

五、画龙点睛,现场解疑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抛出的问题与质疑应在课堂中得到解答,并在课堂最后做出总结,使整堂课的内容得到升华。在《画家故居》一课中,笔者在最后环节组织学生再次对“为什么这么黑?”“为什么黄宾虹的画要50年后才有人看得懂?”展开讨论与解疑。

师:为什么一个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当时没人能懂,没人喜欢?是黄宾虹的水平与同时期的画家有差距,还是黄宾虹作品的审美趣味与当时主流美术格格不入?(展开讨论)

师:为什么黄宾虹晚年几近失明作创作的作品,把黄宾虹的山水艺术推向了另一个高峰?(黄宾虹病目后之信手而下,恰是艺术修为的自然流露。)

师:最后,让我们向这个伟大的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深深地记住这个用心在作画的老人家。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辩证地去欣赏画家及其作品。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将艺术家放在文化背景、文化氛围中进行分析与解释,更能充分感受到画家及作品的内涵。

回顾整堂课,笔者从最初的导入到后来一系列的展示,都本着一个原则:让学生敢说,让学生有内容说。这要求教师在课堂各环节设计上多花心思,从简单的提问开始,用对比的方法突显作品特点,并层层深入。问题设置由易到难,让学生以一种探索的心态了解黄宾虹。最后的环节,通过课堂导入时设置的问题,将本课教学难点加以突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都说小学美术欣赏课难上,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敢于“评述”,而如何让学生敢说和有内容说应当成为老师们最先考虑的问题。教学环节的设置,问题的设置,课堂教具的使用都值得教师去研究与思考。我们只要用心去研读教材,精心准备,一定能上出精彩纷呈的小学美术欣赏课。

参考文献:

卢伟珍.新教材美术作业在具体课例中的操作方法[J].新课程:下旬刊,2011(5).

猜你喜欢

黄宾虹欣赏课故居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卫立煌故居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魂兮归来返故居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