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生活自由表达

2016-05-14徐旭

新课程·小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习作校园微信

徐旭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各种信息终端给我们带来海量的信息、带来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我们不经意间已经进入微时代。于是,关于作文,在这样一个“微时代”,我做了一点尝试。

当初,为了便于沟通,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一个家长提出,由老师牵头建一个家长的微信群。于是以班级家长为成员的微信群便自然建立起来了。起初只是互相寒暄、考试后谈点成绩等,可是有一次读书征文比赛,于×的家长以微信方式给我传来了于×的文章《观“最强大脑”有感》,请我指点,我随即在微信上作了一些简短的点评。其他家长一致认为说点评得好,让他们的孩子也受益匪浅。于是,我觉得,借助微信这个平台,关于作文,我可以多做一些事。

一、规范引领——从微话题到微阅读

起先,偶尔会有几个家长主动和我聊孩子的写作问题,如“老师,我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怎么办?”“老师,怎样做读书笔记呢?”……我会尽可能满足家长的要求,逐一回答他们的问题。

后来,我发现,家长们问的问题有重复,有共性的地方。于是,我有意无意地开始整理话题,如关于习作,大概可以列出一些小话题,如“如何审题”“小标点大作用”“作文修改常识”“怎样给文章拟题”等。围绕每个小主题,我尽可能以浅显、短促的文字展现给学生和家长。以标点符号的使用为例,我结合网络上的有关资料,整理编了一个标点符号歌: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中间要停顿,点下尾巴转。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并列句子间,圆点加逗点。

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引文特殊词,前点后也点。

补充或解释,前后加弯月;话没说完的,一共点六点。

两大和两小,书名刚刚好;解释或延长,两格画直线。”

上传微信没半天,就有二十几个家长或学生点赞,都说编得好。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背上了。这比平时我苦口婆心地教他们怎样使用标点效果好多了。

就这样,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有关“阅读”“习作”等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文章,就转发至班级的群内。有些有见地的家长也会转发一些此类的文章。渐渐地,我们班的学生养成了每天拿起手机看看班级的微信圈、读一读文章的习惯。只要他们有愿意读的热情,提供内容对于我与家长来说,那不是难事。遇到要教学新的习作时,我先发几篇不同写法的例文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学生先有直观感受,为课堂上的指导埋下伏笔,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源头活水——从微视频至微笔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不错,习作就是生活,怎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是关键。

往常,写景类的习作指导,一直是我们头痛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我以前在教学《我们的校园》这篇习作时,会带上学生排好队,由校园门口入,再由长廊经过操场,再由综合楼返回教学楼。参观一遍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去了哪些地方,看过哪些东西。这样做虽然都让学生经历了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人多,走得匆忙,即使我在参观时尽可能扯开嗓门多讲一些观察的点等,可是仍有学生不能听清。加上游览的路线单一,欣赏到的也只能是实时的景物,所以写的时候,很难写得细致。于是,我想到了微视频。用手机把学校每一处景物都精心拍成一个30~60秒的视频。这样整个学校就变成了一个个微视频:“静谧的书香亭”“藤萝摇曳的长廊”“焕然一新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中心路”等。课前把相关微视频发在群中,学生欣赏后都惊叹,他们所熟知的校园,在镜头里原来如此美丽。于是我提出倡议:课间的时候,去找找校园里你不曾发现的美丽,可以直接找我,或回家后用微信提供线索。我再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用手机再去记录一些意料之外的美景——“有趣的数学乐园”“权威的七彩少年公布栏”“其乐融融的办公室”等。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通过微视频,多次在学生的眼前再现,悄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我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参观校园的路径,把看到的景物串起来,这样就容易多了。其间,我还适时地插入一些学校平时“太极文化节”“数学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时的画面,供学生在写某个景点时选用。这样,表达时,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言之有物,情景交融。

在一次“最美小书房”评比活动中,有很多学生把自己家的小书房以图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在班级群内。我发现学生很有拍摄的天赋。我建议他们给自己拍的图片或视频取一个确切的名字或加一段描述性的语句。王××同学在介绍自己的书房时,写了一段话:“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有一个地方,就是我的书房,面积不大,却欢乐温馨……”明显是改编了歌曲《快乐老家》的歌词,很有趣味。这不就是用生活的方式写生活吗?这样的表达才是由内到外、灵动的东西。我期待学生主动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记下心灵的某一次悸动,我期待微笔记成为时尚。

三、自由表达——从微评价到微课

讲评习作,必须构建写作的安全环境,让学生自然地写作、随性地表达。只有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心灵的诚挚呼唤,才会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

我发现,学生在微信上点赞,比在课堂上发言要勤快得多。于是,当我上传学生优秀习作时,我要求,看了群内同学的文章,不准只点赞,要作出三两句简短的评价。每周,我选择出评价中肯、精彩的,颁发“最佳评论奖”。这样,学生为了点评得有质量,读作文也显得更认真了。平时,我们绞尽脑汁地眉批、总评一大堆,学生也是匆匆浏览,没有太大的兴致。可是,同伴的批语,他一定会在微信中关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评价是最及时的,它顺应了儿童习作的“游戏心理”。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偷偷地借用”优秀同学的好词好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微信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是很好的课堂教学媒介。一次,在《猜猜我是谁》的作文片断训练中,我把学生自我介绍的文字稍作整理,编上序号,发在群里,让大家在手机上读一读、猜一猜,每人按序号写下根据内容猜作者的姓名。第二天上课时,我在课堂上公布答案,统计一下每个人猜中的结果,看一看谁的自我介绍被猜中得最多,就评选他为“班级小作家”,说明他真正地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同时,也看看谁猜对的次数最多,给他颁发“火眼金睛奖”,对他的分析判断力给予奖励。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多彩的微时代,在生活中学会表达,让表达丰富生活。让孩子们以自己的节奏,在生活中学写作,这不正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皈依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合理引导、科学训练,孩子们就会像小草一样依着风的方向起伏,像舞者一样顺从乐的节奏婆娑。

参考文献:

张启超.生活作文之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4(13).

猜你喜欢

习作校园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