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教学例谈
2016-05-14沈翠群
沈翠群
摘 要: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要绵延中华诗词的精神命脉,继承中华诗词的优良传统,使诗词这颗文化明珠在时代光芒的照耀下,发光发热,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诗词诵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诗词、热爱诗词,把中华诗词的精神命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诵读氛围;诵读形式;吟诵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绵延数千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形式多变的现代诗,都映衬着中国的璀璨文化。“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诗词在其最早的时候就注定了吟唱这一特质。我们要绵延中华诗词的精神命脉,继承中华诗词的优良传统,使诗词这颗文化明珠在时代光芒的照耀下,发光发热,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诗词诵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但事实是,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诗词的识记和意境的品味,而诗词的诵读则无足轻重。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诗词诵读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诗词要诵读得声情并茂,充分融入学生的情感和想象,绝非易事。在节奏、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其中,节奏的划分就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也能一下看出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何为节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古典诗文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一句诗文里适当的地方所作的短暂的停顿。语文教学中给诗词划分节奏,大部分是依据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来划分的。我认为,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意义和诵读的情感需要给诗词划分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朗诵。因为诵读的节奏应当与诗词的感情保持一致。一般来说,抒发细腻的感情时,应用缓慢的节奏,停顿较多。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而表现激昂、奔放的感情时,则用较为急速的节奏。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划分完节奏后,我会建议学生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你划的节奏读下来,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索性给同学读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相反就有误了。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环境和氛围也很重要。当学生在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背景中,抒发情感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感情就会更为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诗词的情感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我在引导学生朗诵《水调歌头》时,曾创设过这样的一个情景:在古筝音乐《春江花月夜》的烘托下,大屏幕配有情意绵绵的“月下思亲”图、“孤身起舞”图,这些“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中有乐,乐中有情”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热情,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感受朗读的美感熏陶。记得那节朗诵课,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一首诗歌竟然出现了多种朗读风格。有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听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有的学生诵读时做出相应匹配的动作:时而抬头,时而低头,时而左右手交替挥动,激动时甚至高举双手;更有甚者在讲台上边读边轻轻地跳起舞来……最后全班学生竟然不约而同地跟着《春江花月夜》高歌起来。学生的表现让我意外,使我不禁从心底发出感叹:一个好的氛围真的可以事半功倍!之后引导学生朗诵诗词,我都尽可能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都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还应该在形式上给学生留出空间。现在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普遍采用独诵、对诵、小组诵等基本诵读方法。如果一首诗词只有一个诵读形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朗诵诗歌产生厌倦。其实,每一首诗歌都有多种诵读形式,只要老师肯研究和尝试,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想推荐一种少用的诵读形式——吟诵中的吟诵调。
吟诵调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则,是一种独特的唱歌式的吟诵方式。其实最初的诗词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毛诗序》这样论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代诗词吟诵调是由浅吟低叹或长歌啸咏的诗歌语言形成的,因而吟诵调的旋律自然是建立在诗歌语言吟唱的基础上。它在历史上延续了两三千年之久。然而百年来的社会剧变,极大地侵蚀了吟诵生存的文化土壤。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吟诵调,在我们还没有充分地重视、调查和保护它时,正在一步步地滑向历史边缘。因此,现在知道和使用吟诵调朗诵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保留吟诵调,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又重新对它作出了研究,2003年10月19日,北京第六届国际音乐节首演了作曲家郭文景的两部歌剧:《夜宴》和《狂人日记》,这两部作品都以吟诵调为其音乐唱段、人物对白、情景叙事的主要风格样式,得到了许多文化人士的赞叹和热爱。我也是在一次培训学习中,领略了一位名师用吟诵调指引学生诵读诗歌的风采后也在尝试使用。记得第一次用时,是在教学生朗读《春夜喜雨》。我先按照常用的朗诵方法,在古筝音乐的伴奏下,给学生独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反应很平淡,觉得没有新鲜感。接着我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了用吟诵调吟诵的《春夜喜雨》,这时学生的反应激烈,他们的表情惊讶、好奇、兴奋、迷惑、恍然大悟……看到他们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被这种新奇的诵读方式所吸引。然后我根据这首诗的平仄关系,(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给他们讲了吟诵调的吟诵方法,指导他们如何做到字正腔圆、因声入境、显示个性,如何注意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如何做到脸色与眼神、体态律动。我边讲边唱边示范动作。学生个个目瞪口呆。最后,我把整首诗歌用吟诵调进行演绎。这次,学生都跟着低声吟诵起来……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走廊里、校道上,我还会不时听到一些学生用吟诵调诵读《春夜喜雨》。那时,我知道我的方法见效了。此后,诗词诵读教学又多了一种独特的形式。
让我们携手共进,弘扬诗词文化。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诗词、热爱诗词,把我们中华诗词的精神命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何昱.小学古诗诵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