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情以学定教

2016-05-14何燕霞

新课程·小学 2016年6期

何燕霞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教得有效,并让学生学得高效,就要努力做到:关注学情,以学定教。教学预设,教师要找准“学习的起点”,由学情开始,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教师要捕捉课堂上“有效生成点”,依学情展开,以学定教;教学反思,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情切入,以学定教。

关键词:学习的起点;学习生成点;学习状态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为主线。著名的特级教师勒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在新理念下,教师要想教得有效,并让学生学得高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上的生成,甚至是课后的反思,都要考虑到学情,并以学定教,才能真正适合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教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构建生本高效课堂。

一、教学预设: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说过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有的课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向高年段靠,中高年级的教学与低年段的区别不大。有的老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知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的教学时间,我们深为上课的学生感到痛心。”的确,像这样“找不准教学的起点”,随意拔高要求或者低估学生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随处可见。如一次校内教研课,我校一位老师执教四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教师让学生找到反映作者感情的变化句子(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之后,让学生制作作者心情变化曲线图。应该说这样设计很好,因为其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但遗憾的是,学生还没有对这些语句进行内涵品味,教师就直接让他们将这些词放在“情感坐标系”的相应位置,造成学生只是盲目地乱摆,而讲不出这样放的理由。这是因为中间缺少了一个“分析、品读”的环节。没有“分析理解”为基础,四年级的学生是爬不上“综合”这个高级台阶的。

由此可见,了解学生学情,并将教学放在最近发展区,是以学定教、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呢?在把握课标、熟悉教材、了解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一定要分析学生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哪些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哪些是学生自己或者通过合作就能学会的,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和指导才能学会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知识需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等。了解了学情后,可结合最近发展区,科学恰当地确定适合学情和符合教材体式特点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找准学习疑惑点,再依此确定教学起点,并进行有效教学。

二、教学过程:捕捉“有效生成点”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若教师能充分运用机智、巧妙选择和聚焦,利用有价值的“生成点”抓住生成并和课堂预设有机结合,顺应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实效。

那一天的语文课,我正上得津津有味,突然发现一些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视线也转向了别处,个别学生竟捂着嘴偷笑。我正准备提醒学生“专心”,一位学生忍耐不住叫了起来:“老师,看!小壁虎!”这下学生的注意力全都转向了墙角。我随着学生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墙角与天花板的交汇处,一只壁虎不知从哪儿钻出来趴在那儿一动不动。学生的眼睛为小壁虎这个“不速之客”闪闪发着光彩,他们的目光偷偷地瞟向墙角的小壁虎,看似平静的课堂实际上并不平静。怎么办?为什么一只小小的壁虎比老师更有吸引力?我想起了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我要充分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进行教学。既然孩子们对小壁虎感兴趣,就从小壁虎入手吧!正好本单元有个观察动物外形的说话练习,何不抓住这一天赐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展现个性呢?我思考了一下,对学生说:“看来你们都很喜欢小壁虎,那你们能说说小壁虎的样子吗?”这下学生来了兴致,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壁虎,嘴里开始念念有词:

“小壁虎长着小脑袋,长尾巴,四条腿。”“小壁虎的眼睛小小的,身子扁扁的,尾巴长长的。”……我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来个编故事比赛,故事里要有这只可爱的小壁虎,如果在故事中能告诉大家小壁虎的样子,小壁虎的本领,小壁虎与别的动物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更棒了。”“耶!”学生兴高采烈,一个个动起了脑筋。于是一个个精彩而富有创意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这节课,虽然我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打断了原定的学习知识的进程,但这一偶发事件并没有带给我一丝懊丧,相反的,和学生一样也沉浸在一种喜悦之中。壁虎这一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们欢乐、喜悦、激动,激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活力,这不正是教育所提倡的吗?课堂上,如果能有效利用生成的、有价值的偶发事件资源,与学生的已有资源相融合,适时进行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这样有价值的偶发事件资源,就能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收获正能量的审美体验。这是依据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提高教学实效、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反思:关注“学习的状态”以学定教

上学期,我执教完《女娲补天》一公开课后进行了反思:本次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给动画片配音的活动环节,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堂活动的设计,但是活动设计出来了,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配音是怎么一回事,有的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配音,有的学生虽然勉强配音却不能跟上画面的节奏……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我对学生的学情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以学定教。通过这次的课堂,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教学设计和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当学生出现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更多地在以老师的身份考虑“我怎么教”,而没有立足学生考虑“我怎么学”,更多的设计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关注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将是我后期工作和教学中应该重点学习和突破的地方。

总之,重视学情,依据学情,以学定教,并运用适合学情的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快速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与往年课堂[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2]林志明.眷注学情 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石[J].小学语文教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