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16-05-14闫宪彬
闫宪彬
摘 要: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一问题。以期通过努力,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体系越来越健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小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更要让小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小学生在动手中开发数学知识,找到动脑的动力,才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化发展。
一、开发教学用具,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的开发与使用,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发现与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具有摆弄学具的爱好,让小学生利用学具在课堂中拼、摆、剪、画图与测量,有利于小学生多样化数学知识的学习体验。利用学具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让小学生的智力得到深入开发,更能让其建立全新的数学学习理念。
比如,在讲解“下雨了——学看钟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纸制钟表引导小学生学习钟表知识。教师将学具发给小学生,在讲解了钟表时针、分针与秒针知识后,要求小学生将时针涂成黑色、将分针涂成黄色、将秒针涂成红色。让小学生拿起彩笔在教师的引导下涂一涂,画一画,亲自动手,能够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小学生乐于参与,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变小。
二、关注动手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只有让小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中,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将动手操作活动设计成学生的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制作学具,利用课堂时间展示学具。在课堂中给小学生展示学具的机会,有利于小学生找到动手操作的成就感。对于学习来讲,动手操作是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教师要尽可能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小学生做一做,给小学生预留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凯蒂学艺——表内乘法”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小学生布置“制作个性化乘法表”的动手操作任务。让小学生突发奇想,制作他们认为最合理的乘法表。在课上,小学生将自己的乘法表带来,一些小学生制作了像日历一样的乘法表;一些学生将自己的乘法表装饰得很漂亮,画上了花边;还有的小学生制作了数码乘法表,别具一格。鼓励小学生在课堂中分享他们制作乘法表的过程,并评出最具创意乘法表、工序最繁琐乘法表等奖项,给小学生成就感。在制作乘法表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了解与掌握一定的乘法表知识,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尊重小学数学课本,利用课本内容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现象,提高数学知识的价值。针对小学生生活中的需求,将动手操作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动手操作活动的形式,也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
例如,在讲解“热闹的民俗节——对称”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安排这样的动手实践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到卖过年装饰用品的商店寻找对称的装饰物,并尝试制作一两个具有对称特性的装饰物,像窗花与中国结等。这样的实践活动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活动中,小学生可以找到动手操作的乐趣,甚至可以找到民间艺人学习新的技能。动手操作活动与生活的结合,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魅力不断提升。
四、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十分好动,在数学课堂中,许多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教师一给动手操作的机会,就变得疯狂起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动手操作活动对小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也要把握好课堂动手操作的尺度。动手实践虽好,但绝不能完全放手,不能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忘记了数学学习的任务。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时,教师要预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处理好细节。动手操作活动所用的材料、具体的操作流程,都需要反复斟酌。
例如,在讲解“水产养殖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边形设计一个水产养殖场。小组间互相交换,计算这个养殖场的面积。教师要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达,加强指导,让小组成员表现平衡化,促使小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实践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是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实践。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活动,给小学生不同的动手操作平台。只有教师认识到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才能让小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动手操作的机会,成为获取数学知识的主动学习者。
参考文献:
闫少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