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爱力
2016-05-14聂桂梅
聂桂梅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当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当学生的思维被解放,学生自然会慢慢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到“我乐学”转化。但是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爱力呢?
一、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积极不积极,主动不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质量,营造融洽、和谐的民主课堂氛围,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讲故事、猜谜语、听音乐等导入。如讲《认识钟表》,由猜谜语形式导入,“滴答、滴答,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一边配以优美音乐,一边猜谜语,学生随着动听的音乐,已经找到答案是钟表,在获得老师的肯定下继续学习新知,其教学效率是可观的。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出一个精美的包装盒(长方体),同学们,这个包装盒藏着很多小礼物,老师要送给最先找到这个包装盒特征的同学,你们愿意去探究它身上的秘密吗?学生激情高涨,跃跃欲试,学生由平面图形的认识自然转化到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也正符合了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现者、合作者,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数学课前就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分工为小组长一人,讲解员一人,记分员一人,每组一块小黑板,记分员会把讨论结果板书在小黑板上。例如,在教学“乘法的结合律”时,老师出示习题25×36,让学生独立尝试,各小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把尝试结果记录到小黑板上,第一种:25×36=25×6×6=900,第二种:25×36=25×4×9=100×9=900,25×36=25×2×18=50×18=900,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从中对比出最优化、最简便的算法。如,在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出示1~100的数字表,提问:请小组合作,在表内圈出2的倍数的数,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找2的倍数很容易,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总结,学生讨论很热烈,总结到位,并通过记分员把讨论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取必备知识,而且有效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数学更感兴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在新课前几天让学生注意观察,学校大门口自动抽拉门(拉门包含着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同学们,你们每天早上上学,晚上放学,经过校门口,校门口的大门里藏着我们要学的数学知识,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给你们三天时间,观察到的内容用纸条写下来,交上后,如果再有不同发现,也可以更改。我陆续收到了同学们的纸条,五花八门,到讲新课时,把纸条分发下去,让小组长整理每组的内容,汇报由直观的平行四边形再到抽象化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引出课题,探究特征,再回到生活中,你在生活中遇到哪些物体是平行四边形?学生纷纷联系实际举例,这样,学生思维又一次变得活跃,再次激发热情,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习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这样接下来共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觉得轻松了,原来数学与他们是那么亲近!
四、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准备多个小正方体,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搭,观察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再通过画一画,把观察到的画下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准备小棒、橡皮泥,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以小组为单位搭建,交流学生的作品,谈体会,你们发现了什么?发现有的小棒的长度相等,从中挖掘出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应深深相信:只有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他们都才会真正地理解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力、热爱力才能得到真正激发。
参考文献:
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