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指导策略
2016-05-14张玲丁文
张玲 丁文
摘 要:操作活动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必须动手动脑,这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还能为每位幼儿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个别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组织好操作活动,使操作活动发挥出最佳效果。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操作活动;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4
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化的操作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从而使其在材料运用中,可以相对自主独立以及愉快地学习数学概念,充分探索数学学习规律,最终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技能。那么,应怎样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呢?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幼儿操作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操作材料的准备
(一)要善于从生活中取材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选择材料时我一般就地取材,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材料作为操作材料,只要干净、安全就可以,如冰糕棍、积木、沙包、小棒,幼儿的衣服、彩笔、玩具等材料,同时我还搜集了一些自然物或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利用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的活动热情,还会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持久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操作活动。例如我在教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的分组操作活动中,每组提供了四种不同内容的操作材料,这四种操作材料属不同类型,因此要用不同的方法、材料巩固相同的内容:(1)青蛙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2)草莓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3)按照图形规律排序;(4)按规律写出排列方式。四种材料不同,方法不同,体现的层次也不同,这样既遵循了针对个体面向全体的原则,也能让所有的幼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得到发展,
二、操作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在活动中应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使每位幼儿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如在学习分类活动时,教师给接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不同形状的图形,要他们按形状进行分类;给接受能力一般的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既有形状差别又有颜色干扰的图形,要求幼儿既要按形状、又要按颜色来给图形分类;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形状、颜色、大小均不同的图形,要求幼儿根据形状、颜色、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使每个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操作,又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二)在操作活动中适当加入游戏
从某种程度上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以及发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加入相应的游戏情节,能够把相对单调的活动转化为具有趣味性的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从而使幼儿就算反复操作也不会感觉枯燥乏味,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例如在组成教学过程中,借助双色圆片来玩相应的“撒圆片”游戏。教师指导幼儿每个人手中拿4个双色圆撒到桌子上,让幼儿看一看圆片中总共有几个红色圆、几个绿色圆,最终得到的4是由几和几组成的,并详细记录结果。在经过多次游戏后,需要比较结果的差异,然后需要在系统中总结记录的答案。在这样游戏化的操作活动中,幼儿学得积极、主动,对知识的理解也较准确。幼儿愉快地通过实践获得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三)在操作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指导
《指南》指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不同的指导。如动手操作时,帮助、引导他们达到操作目的,让幼儿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排除畏难情绪,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加强幼儿相互间的讨论评价
当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对数学知识持有不同见解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而应启发幼儿的思维,指导幼儿相互间要交谈讨论,充分发表看法,找出正确的结论,以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大班学习按群计数时,可请小朋友从雪花积木中取出10个雪花积木,有的幼儿是一个一个从1数到10,有的幼儿两个两个地拿,有的幼儿3个3个地拿。幼儿的方法很多,同样是操作,那么哪一种方法更好呢?我并不忙着先给答案,而是让幼儿讨论,自己也可以几种方法都试一试。
总之,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教师必须要从幼儿对知识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组织幼儿开展操作活动,促使幼儿活动的操作质量以及操作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吴学忠.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20).
[4] 赵坦.小学班主任工作[J].新课程学习,2009(2).
[责任编辑 吴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