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刘铁云
2016-05-14刘弘逵
刘弘逵
一部中国近代史,风云变幻,能人辈出。在这个动荡而充满机遇的时代里,如果说到对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所钻研,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开拓的人物,刘鹗应当是其中之一。
刘鹗,谱名震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很多人只知道刘鹗写了《老残游记》,而对他所做的其他事情,包括考古、算学、水利、音乐、收藏等等,可能并不熟悉。事实上,他在短短五十三岁的生命中,真正努力要做的,是实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教“养天下”。
刘鹗出身官宦人家,若以科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他的聪明才智,再加上父亲刘成忠与李鸿章、张曜、王文韶诸人的关系,应该能看到眼前的富贵荣华。然而面对当时的世俗眼光和舆论压力,以及事业屡屡失败和官场前途的巨大反差,他却仍然选择了在当时被认为“不务正业”的实业,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业。按照成败与否的标准,他的履历可谓“劣迹斑斑”:淮安销售烟草,“肆资折阅几尽”;扬州挂牌行医,“依然门可罗雀”;上海开办石仓书局,“讼解,书局败”;修筑津镇铁路,几乎被“开除乡籍”;开晋矿,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开浙矿,被诬“卖国”“汉奸”。
他一生之中,留下成功记录的仅有两件事情,一八八八年治理黄河的成功和一九〇〇年的北京赈济。而赈济中救人上万的举动,竟酿就了“私售仓粟”的罪名,成为他晚年流放新疆迪化的重要罪状。
即便如此“谤满天下”,刘鹗在当时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上,他和一时号称清流的官吏以及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活动也极其活跃,他先后参加了农学会、保国会等社会团体;和英国、意大利商人关系密切,和日本驻华公使也有交往。自己在北方掌握了天津《日日新闻》这张报纸,在南方则和上海的多家报纸均有紧密联系,足以左右一些舆论。
刘鹗早年无心科举,喜欢埋首于河工、天算、乐律、医学、金石等“杂学”之中,对新兴的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给他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调。
他父亲刘成忠善于河工算学,热衷西方新兴的科技。刘鹗秉承家学,结合他一八八八年在河南、山东等地治理黄河的实践经验,写有《治河五说》《三省黄河全图》《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他早年学医,曾在扬州悬壶济世——《老残游记》中那个摇串铃走四方的郎中老残,就是他自己的写照。而在繁忙实业之余,他还热衷于收藏古物碑帖,研究三代文字。作为早期收藏、考释甲骨的学者,他所藏甲骨在六千片以上。可他从不把自己的收藏当做“禁脔”秘不示人,而是常常与朋友们一起欣赏、研究。这样的胸襟,是很难得的。
他还是第一个将甲骨文介绍给外国人的学者,所拓印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有关甲骨文的著作,目的就是为了给世人以研究资料,从而对甲骨文进行充分的研究。甚至可以这么说,“甲骨四堂”中的二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刘鹗的影响。而刘鹗所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铁云藏龟》等书,更是其拓印、系统研究古文字及其演变过程的代表作。
而即便拥有这么多的著述和收藏,在刘鹗眼中,与“教养天下”相比,这些还都是余事。他对于实业的积极热情以及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除了其本身的性格因素之外,还和晚清太谷学派的思想密切相关。
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服膺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所以即使晚年流放新疆,他依旧执着乐观,希望能够发展边陲之地落后的经济、文化。无奈天意弄人,没有等来宣统登基的大赦天下,没能耐住玉门关外的风寒,没有写完医书《人寿安和集》,刘鹗便于一九〇九年七月溘然长逝。
就是这样的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的人,在他留下的文字中,我们没有看到怨天尤人的愤懑,时运不济的感慨,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脚踏实地的实干和一回回四处奔波的身影。
生前被诬为“汉奸”,诸事不顺,身后长物尽散,屡遭批判,种种是非,并没有改变那个真实的刘鹗。他留给后人的,是在文学、艺术、理工、收藏等多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不言放弃、任人评说的传奇一生。
当今世上,还有像刘鹗这样在诸多方面都充满天赋又能开风气之先的人么?
无疑,世间已无刘铁云。
【阅读指津】 考纲对传记文本的考查则有更具体的规定: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下分析,将围绕考纲展开。
这篇他传的标题“世间已无刘铁云”,开篇即用刘鹗的表字“铁云”,表达了对传主的尊重。一“无”字,表达了“此后没有”的感叹,既有敬重之情,也不乏“惋惜”之意。
作者这份亦敬亦惋的情感,弥漫在文章的事件与细节当中。围绕“实业与学术”“著述与收藏”“仕途与商界”,作者截取了传主大量的人生片段:实业惨败,赈济获罪,治理黄河,学医济世,共享甲骨,临终著书。这些重大事件,塑造了一个实业救国、奋斗不息的实干家形象。在文章的细微之处,还透露着传主极富个性的精神特质。
“各个领域都有所开拓”表现他博学多识,积极进取;出身官宦人家,其父与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有旧交,朝内有人却不登科入仕,表现他不从流俗、不尚功名。他以“教养天下”为己任,怜恤饥民不顾律令“私售仓粟”,表现他志向高远、心系民生;他把收藏的六千片以上的甲骨文与人分享,并促进甲骨文研究的国际化,表现他的胸襟博大;他留下了传世的文学作品和工程、医学等学术著作,表现他才华横溢,学术精深;实业救国屡败屡战,屡遭批判还受种种是非,却不言放弃,表现他坚韧顽强、矢志不渝。谤满天下却不见他怨天尤人,不计世俗流言任人评说,表现他的是从容淡然。
在这些细节中,极富神采地表现了传主的精神气度,传主坚守的人生价值触手可及。
刘鹗信奉“太谷学派”,主张“富而后教,养民为本”。这一思想可溯至孔子,《论语》中载:冉有随孔子到了卫国,孔子感叹卫国人多,冉有询问国家人多该怎么办,孔子回答“富之,教之”,这就是“富而后教”的著名观点。及至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指引刘鹗终身的,就是民本思想。他救国安民有远大志向,他崇尚西学经营实业一生无悔,他毁誉不计得失超然,将个人命运系于百姓命运之中,这正是“忧民为民惠民”,正是他坚守的人生价值。
文章在表达上,有诸多值得关注之处。
结构安排上,文章先介绍传主的实业作为,次介绍其学术造诣,把思想主张介绍于前,而把人生实践置于后述。主次分明,因果互释。作为传记,文章同样是真实性与文学性兼备。文中有大量的文献引用:销售烟草“肆资折阅几尽”,挂牌行医“依然门可罗雀”,办石仓书局“讼解,书局败”,修铁路几乎被“开除乡籍”,开晋矿被“革职,永不叙用”,开浙矿被诬“卖国”“汉奸”。引用文献概括简约,传主的一件件人生大事,在作者笔下仅为三言两语。传记密集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印证了传主经营实业鲜有成功的特点,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另需看到,上述引用句式整饬,形成排比,语势增强,又具文学性。利用背景材料,衬托传主形象,在文中比较突出。交代传主显赫的家世,交代传主的政治、国际、媒体影响力,衬托传主不入流俗、不尚功名的性格。
精巧的结构安排,突出的体裁特质,恰当的背景材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开风气之先的探索者,一个毕生实践以民为本的实干家,一个造诣精深著作等身的晚清学者。
入世而又淡然,刘鹗,就是这样一个儒释兼具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