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思考
2016-05-14季静
季静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我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才得以形成较完整的运动技术与理论体系,呈现出浓艳的传统文化特色。
关键词:竞技武术 现状 弊端
1竞技武术起源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彩,不同的拳种和器械的练习方法、动作的结构、技术的要求、运动的风格和运动的的负荷程度都不相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适当的内容进行练习。以套路演练形式来说,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拳术流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而且有单练还有对练、有徒手有器械等等。
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宠儿,它作为推动武术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时代的需要。体育竞技形态的武术活动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和西方体育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传统武术综合吸收了生产、宗教、军事、艺术武术形态中的优秀成分,开始踏上了一条以竞技武术为龙头,并逐步向世界竞技体育方面靠拢的发展道路。武术要发展必然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就是要认识到所有的客观规律都是有条件的,我们应按照不同条件进行改革,进行创新。今天的竞技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原生文明因素,吸收了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竞技体育的次生文明因素,使得其传统内涵不断丰富、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竞技武术己走过的发展之路,就是由过去穿过现在并指向未来的过程中进行的新的组织、渗透和裂变。
套路动作规范化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最主要的环节,原因是武术套路属于表现型难美性项目,它不象田径、球类项目对抗性强,它是以时间和得分作为获胜的标准。而武术套路的获胜参杂的人为、外在的因素较多,它是凭印象、名气来评判。这就要求必须成立一个专门规范动作的小组,组织国内优秀运动员来进行小到手型、手法,大到成套动作的演练,以他们作为模式,进行录像及相关教材的编写,逐一规范,发放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使之以录像和教材为蓝本进行规范。
2竞技武术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健康、蓬勃的发展。竞技武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运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先声先导作用,是人们认识和了解武术的一个重要窗口。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申奥成功,其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自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1958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以来,全国性的武术套路竞赛已举办了40多年,竞赛项目的设置也日益完善,内容也逐渐合理。1985年西安举办的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和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是中国武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步。1990第十一届亚运会,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武术已走出了国门正式进入亚洲体坛。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成功举办世界性的武术大赛,从此敲开了武术走向世界大门。从1987到2004年世界性武术比赛已进行了18年。要使中国武术能像跆拳道、柔道项目一样,走向世界体坛进入奥运会,必须逐步和世界武术锦标赛接轨。可以借鉴跆拳道和柔道等项目,在充分保持民族特色技艺和传统礼仪的形式下,将其最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要求的对抗性内容,提炼成独立的理论和体系,形成自己的项目进行传播和推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武术运动是以套路形式展现在竞技舞台上的。以动作规格为主要评分标准的竞技比赛杠杆,使武术以功架练习为手段,以技击实用为主旨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倾斜,而这种竞赛套路往往是由创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演练者的具体条件来进行编排的。在编排过程中一般不会考虑技击应用的必备条件,它脱离了实用价值的客观性和随机性。在演练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所谓“技击意识”,也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这种演练意识与真正的技击意识只能是貌合神离。在套路的训练方法上,竞技武术由于以争分夺牌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并注重多种练功方法的传统训练方法发生变异而显得单一。
3现行竞技武术套路规则
武术套路动作从一招一式的简单动作演变到灵活多样的动作;从没有腾空动作到注重技术动作腾空高空中造型美;从难度低、动作多的技巧型向难度高、动作少的素质型发展;从只注重技击攻防性到注重由表及里全面内涵的提高、注重动作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技术体系,其技术水平也不断完善与提高。从1956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套路列为竞赛项目至今,历经多年的演变,如60年代的成传锐,70年代的李连杰,80年代的赵长军,90年代的袁文庆。他们无论从动作质量,动作难度,还是套路创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技术风格。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始终不停地发展与创新,现在的武术套路运动员不仅跳跃高空中造型美,而且旋转的周数更多,使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和难度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自1957年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形成了以长拳、太极拳和南拳为主的竞赛项目,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练员运动员的创造性和提高技术水平,20世60年代初,原国家体委运动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甲组武术套路以及适合青少年自学的乙组武术套路,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要在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守动作规格上下功夫的技术发展要求武术套路在强调动作规格,注重攻防意识,注重套路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及套路节奏的变化,使武术套路比赛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这一时期的武术比赛达到较高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又在坚持高、难、美的基础上提出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要求,使武术套路技术动作朝着难度动作和创新动作的方向发展,加速了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与国际体育接轨;2000年初,在坚持高、难、美新技术发展的创新角度上加强了武术动作的竞技性和艺术性,使武术套路朝着竞技艺术的方向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从2002年开始试行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于难度评分条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导武术套路技术向难度发展,促使武术运动员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向极限冲击,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同时新规则评判标准更客观。以前武术套路竞赛的评判是5个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整体的演练整体评判,缺乏客观的标准和量化的指标,使观众看不懂,也容易产生裁判偏袒的现象,不能很好地体现竞赛的公平公正性新规则裁判员分A,B,c三组分项评分,A动作质量,B演练水平组,c难度组。这三组裁判各司其职A组裁判员采用扣分的方法进行,只对运动员现场出现的动作规格错误及常见的错误扣分,且有两个裁判员对运动员的同一动作错误扣分时才有效,扣分的过程和结果直接显示在大屏幕上,较为直观;B组的裁判员根据规则中的演练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对运动员的现场演练整体评判;C组裁判员根据难度等级内容及分值确定表对运动员现场难度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分,且至少两个裁判员对运动员的同一难度动作确认才有效这样的评判较客观,可操作性强,观众也能看得懂。2005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现试行的武术套路规则部分条款加以修订完善,如难度应得分的确定调整为:A组动作质量分值权重比值大,占满分10分的二分之一,为5分。动作质量的评分方法在新规则中主要反映在各主要动作错误的“扣分点”的评判上,所谓扣分点就是规则规定的动作完成标准,凡不符合规格要求即扣分。因此,动作质量的评分方法对训练起到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训练中针对“扣分点”的消灭是提高动作完成质量的关键所在;动作质量与规格要求不符的扣分标准统一、严格,每出现一次动作规格与要求不符即扣0.1分,这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是不能出现的错误,因为前三名选手的差距往往是在0.01决定胜负;各项目规定了必选动作和方法,对完成动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运动员在一致中求创新、求变化,展示自己的武术才华。新规则对评判B组演练水平采用了分级划档定性的方法,将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划分三档,用“很好”、“一般”、“较差”来评判运动员在“劲力、协调、节奏、风格、音乐”等表现的处理上的高低,但由于评判概念模糊,给裁判评分造成了困难;新规则在对C组难度评判中,首先将原先固有的武术动作进行难度等级划分,通过评判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状况予以给分。其次,在原先固有的跳跃动作之上加旋转度数提高难度,通过判定运动员动作是否达到规定度数而给分。再有,就是在动作连接上提高了难度系数,通过运动员难度动作连接方式是否正确及稳定而给分。
4现行规则的弊端
4.1武术套路的单一化
由于难度动作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为了合理分配体能,大多数运动员都会将难度动作安排在一、二段,而且基本上都是处于相同的位置上,使套路系统趋于同一模式。因此运动员演练出的套路形式和特点大同小异,而且一个套路中的难度动作占去了演练时间的1/3或者是更长,难度动作的失误率到目前为止依然很高,严重影响了套路的演练节奏,套路竞赛的观赏性大大下降了,这对于竞技武术走向市场也是非常不利的。然而规则过于死板,缺乏鼓励创新的导向。任何事物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发展就是不断创新。
动作素材是创编武术套路的基础和前提,它是通过长期积累而获得的,动作素材可以是单个动作、动作组合,也可以是不同特点、流派的套路。动作素材越多,思维和想象力就越丰富,在创编过程中就能得心应手。目前,创编套路的素材,大部分只局限于现有的套路,没有充分利用技术之本源。它的技术源泉是在广大民间,传统套路中有很多可以汲取的技术方法,经过学习和钻研,可以推陈出新,创造出很多新的技术动作。而现在,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观看比赛或录像,作为创编套路的唯一素材来源,由此及彼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前出现的技术雷同的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结果。创编新颖的套路,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最终应用于武术套路中,只有这样的套路才具有魅力,才能吸引观众。如果武术工作者不能抛弃传统桎梏,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对国外优秀的技击精髓加以吸收利用,那么套路运动将永远无法创新前进。而如今许多队员只注重外在技术动作的准确与否,根本不重视内在功力的练习。所以在全国比赛中虽然他们的动作都比较到位,但总感觉缺少了一些东西,整体水平也不能令人满意,这正是功力不扎实的表现。另外,竞技武术套路虽然是用于表演,但仍应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在尽可能要求逼真的同时,合理地选择、组织和美化武术动作,这种有意识的改革,赋予了武术艺术美和巨大的表现力,适应武术本身的趋势。现今运动员对于拳种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缺乏训练和感知,对其技法的运用缺乏认识,单凭自己的感受去练套路;对器械方法技击含义不明确,功底不扎实,容易失误的动作不敢选,使有的器械失去了自身固有的特点;对练中虚张声势,击打不逼真,追求戏剧效果,对攻防严谨、配合默契的对练表现方法有所忽视。这样不仅使套路技术失去意义,歪曲了武术本质,失去了武术所固有的观赏价值。另外,套路规则在编排的评分上引入了一些量化元素,对套路编排作出了规范要求,在内容要求中规定了必选动作,缺少了提倡内容丰富、变化多样的要求,造成运动员为了减少扣分几率,在必选动作之外尽量减少武术功架类动作,使套路武术内容单一化趋势严重;再有,新规则在演练水平的评分中对武术固有的“技击”特点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很大的一个缺憾。这也是近年来武术套路非武术化内容、形式泛滥的原因所在。
4.2技术风格的匮乏
技术风格是运动技术的“灵魂”,它是个人体能特点、思维特点与该项技术的锲合。目前,赛场上有个人技术风格特点的运动员虽然也有,但是却越来越少,导致了在竞赛场上有千人一面的感觉。这里所说的对技术风格的忽略首先是指武术套路各项目运动技术风格的忽略。不同的拳种、器械都有着各自的技术风格特点。如长拳的撑拔舒展,快速有力;南拳的动作紧削,刚健有力;太极拳的“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剑术的轻快洒脱,刚柔相兼;刀术的勇猛快速,雄健剽悍;棍术的勇猛泼辣,气势恢宏;枪术的走势开展,上下翻飞等等。近几年来,仍有些运动员对各项拳种、器械方法不求甚解,以致于在技术上生搬硬套,风格上混淆不清,因而造成了现在的拳术、器械都不能体现各自的风格,这是于运动员对项目的基本技法研究得不够深入所致。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项目特点,在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培养运动员独特的技术风格。在训练过程中,选择适合运动员个人的技术进行反复精练,使其成为该名运动员的特长,并结合其他技术进行练习,这是培养运动员鲜明技术风格的关键。由于现行规则使套路系统趋于同一模式,个人创造能力严重受限,技术风格自然被忽略,这也是导致技术单调、雷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