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终为利民
2016-05-14贺欢
贺欢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之言,道出了一种境界。“与其砍树毁林兴家业,不如回乡植树惠子孙”,一个退伍老兵,同时也是一名老党员——刘合伍的话,流露了一种情怀。一路走来,他从穷困走向了富足,从自足又走向了谋众利,一腔老党员的热忱尽洒在龙凤山这片家乡的热土上,深沉而又热烈。
记者:从复员老兵到家具企业老板,您一路走来,经历着实丰富,为何会选择在事业巅峰期,毅然而然放弃所有,回归家乡创办合作社?这其中有何机缘?
刘合伍:这几十年来风雨闯荡,我的确经历不少。18岁那年入伍,之后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上士班长,多次获奖立功,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复员回乡后,尝试过很多工作,当过“东20”拖拉机驾驶员,做过过乡制衣厂推销员,也当过小商店、小餐馆老板,那几年起早贪黑、风餐露宿,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性格,也摸索出了一些经商之道。
1987年,也就是我26岁之时,萌发了创业的念头,随后就联合了3个木工兄弟办起了铁山木器加工厂,也就是后来的黄石富豪家具有限公司的前身。一开始只是用12块石棉瓦建起的简陋加工厂,在多年苦心经营下,逐渐发展成了一流的大型家具联合企业,在鄂东南地区同行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从家境贫寒到身价过亿,可以说我也算是人生赢家了。但是身为一个老党员,必须要有党员的觉悟与社会担当,眼见着家乡还是这么荒僻,儿时伙伴还是那么穷困,与其砍树毁林兴家业,倒不如回乡植树惠子孙。唯有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回馈家乡,回馈自然,一切作为才有意义。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不顾全家人的反对,2008年带着多年积蓄,只身回乡,创办了合作社。
记者:20年的时间,您将简陋的加工厂一举发展为一流的家具企业,那8年的时间过后,您一手创办的合作社,目前又是怎样的发展局面?
刘合伍:合作社目前整体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建设投入已达2.8亿元,计划投资3.8亿元。合作社创办之初仅136户村民加盟,目前入社社员已增长至
2 028户,辐射周边8个行政村。
迄今为止,合作社共流转、租用了农户土地和山场面积
933多hm2,改造了万亩荒山,平整了200余hm2田块,其中开发设施蔬菜和露天蔬菜33.3 hm2、特色有机果园33.3 hm2、黑色农产品种植园33.3 hm2、特色苗圃33.3 hm2、特优水稻、油菜种植园33.3 hm2,生态家禽养殖园
66.7 hm2。此外,还建成5 000 m2的超特大型生态餐厅、3 800 m2的田园超市、10 500 m2的现代农业和风景果蔬展示园、3 000 m2的育苗温室大棚、4 000 m3的冷藏保鲜库以及5 000 m2的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乡村旅游业、餐饮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电子商务等十大产业板块。
记者:有着多年为商的经验积累和一心为民的责任担当,合作社不愧有了如今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必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请问目前社会反响如何?已收获了哪些认同与荣誉?
刘合伍:自成立以来,合作社确定了“天然、生态、游乐、富农、惠民”的核心价值定位,并始终坚持“小而全,小而精,特而优,安而心”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三产融合的发展特色,在生态农业、生态环保、生态旅游、农副产品贸易等方面都运营得风生水起,并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与赞誉,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等诸多荣誉称号,为合作社日后长期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记者:“天然、生态、游乐”,合作社何以形成如此价值定位?在实践中又如何具体体现?
刘合伍: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上升,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人们逐渐从衣食温饱的追求提升至食品安全与品质的层面,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受到市场追捧与市民青睐。同样,休闲娱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也逐日增加,工作之余亲近自然、回归田园,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因此,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可以说是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决策。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为精准实现“天然、生态、游乐”,合作社实行全程生产有机化,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品,而多采用安全无污染的有机肥料等;在种养的品种选择上,也力求“土”、“野”,提供最为原生态和天然的产品,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和品质;在园区规划上,合作社以地方特色为主打,同时引进新、奇、特项目,凸显现代农业的高科技特色,增加娱乐性与可参观性。
记者:在坚持天然、生态的发展特色基础上,合作社还通过哪些举措强化发展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刘合伍:不断引进、应用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是合作社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唯有新产品源源不断,市场竞争力才能持续增强,对消费者而言才更有吸引力。为了做好这一块,我们主要做好“四个对接”。
一是积极与院校专家对接。中国农业大学的汪政富、廖晓军、王琦等专家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及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上有丰富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同时掌握着行业内科研的最新动态,在指导我们日常技术工作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最新产品、技术的相关信息,是我们合作社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
二是积极与农业科技公司对接。农业科技公司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合作社应积极与其展开合作。前期,合作社与北京富农科技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引进了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红薯、黑绿豆“黑五类”以及水果玉米等新产品,在流转的200 hm2耕地上进行产业化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
三是积极与兄弟单位对接。合作社为推广当地高科技高效型特产农作物,为其他生产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等农资,并统一定价包回收,既为其解决了农产品销路,又形成了规模效益,增强品牌建设。此外,合作社还创立了电子商务平台,集齐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进行对外推广销售,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四是积极与农户对接。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配套农资及技术服务等,推动农户种植生产的科学管理及集约经营。同时,为提升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合作社还聘请有关院校农业专家教授,为农户开展高新技术培训,努力促进农户成为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劳动者。
记者:“富农惠民”既是您当初创办合作社的初衷,也是合作社发展的最终价值,合作社为此做了什么?做好了什么?
刘合伍:的确,一直以来富农惠民是我们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动力,古话说得好: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做人切勿贪奢跋扈,独享不如众乐,只有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人生才更有意义。为此,合作社坚持走“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道路,将农户置于关键地位,提供致富平台,带动和促进农户加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并尽力让利于民,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你不种,我承包;你想种,我来教;你种了,我来销;种和肥,我先掏;丰收后,再补交”,有力地解决农户和社员的劳力、资金、种苗、管理、技术和销售等一系列发展难题,目前已带动了周边8个村的5 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除此,据不完全统计,合作社还吸纳了农民固定工360余人,临时工和季节工10 000余人,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题;在推动农户致富的同时,合作社还积极提倡惠民利民,自掏腰包改造村容村貌,完善村内基础设施;还开展了民俗文化建设,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并大力推行公益活动,为60岁以上的社员每年提供一次国内旅游福利等,这些都是合作社一直在做的事,也将是以后会一直继续下去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