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五星亮遍遵义城

2016-05-14汤雄吴辉

群文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娄山关张爱萍遵义会议

汤雄 吴辉

那年,若不是在“黔义杯”全国散文征文赛事中获奖,也许我这辈子也到不了遵义城。

瞻仰革命圣地,是颁奖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遵义会议会址与纪念馆,是瞻仰活动中的第一站。人们歌颂它们的诗文如汗牛充栋,我羞于在此效颦。现在我要记述的,是始终鲜活地印刻在我记忆屏幕上的红军山与小尖山,还有遍布整个遵义地区的红五星。

红军山上的英烈雕塑

红军山就是坐落在遵义市城区湘江河畔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南麓的小龙山,距遵义会址约1000米。只因这里建造有红军烈士陵园,园中建有纪念红军长征在遵义牺牲的烈士纪念碑,西边的“青松堂”中长眠着几十位红军烈士,2004年,当地政府又新建了镌刻有红军长征在贵州牺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组成的红军英烈墙,所以遵义人自然而然地用红军山取代了此山的原名。其中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及其雕塑,强烈地拨动了我那苍白的灵魂。

邓萍烈士之墓与雕塑,位处30米高的气势磅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北小山坡,正对着碑上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文友介绍:邓萍烈士的遗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同志的亲自关怀下,经党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才找到并于1959年正式安葬的。墓地在陵园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其延伸段和花圈墙组成。墓身均用红砂石料扣砌,通宽32.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

邓萍墓东边,是座半身立体雕塑像,其造型是邓萍中弹倒下时奋力举起右手伸向前方,身后的张爱萍则肝肠寸断地用力托抱住烈士的瞬间情景。雕塑那生动的造型与人物悲壮的神态,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国为民勇于牺牲在所不惜的精神境界,给瞻仰者以强烈的视觉与灵魂的冲击感。塑像墓座上竖刻着13列行书:

邓萍同志千古

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来到前沿和我一起观察敌情,并对我说……突然他的头栽到我的右臂上,我还没弄清怎么一回事,他那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热血已染满了我的衣襟,邓萍同志不幸中弹,没有来得及说完要说的话,就悲壮地牺牲了。

——摘自星火燎原第三册张爱萍同志写的《遵义到大渡河》

原来是烈士雕塑的设计者们将张爱萍的这段回忆录作为了邓萍的墓志铭!然而,囿于内容,碑文中使用的省略号,使我产生了悬念:邓萍当时对张爱萍没有来得及说完的是什么话?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声音又是什么?

当即我就通过手机,在中国军事网上《邓萍简介》一文中找到了答案:

1935年1月27日,红军进抵遵义城下。在军团部,邓萍找来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研究攻城部署。邓萍说:“占领遵义,调敌回援是毛主席战略部署的关键。刚才,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来电告诫我们,攻城宜早不宜迟。现在我们已经暴露在城下,敌人已经明白了我们的意图,因此,攻击发起的时间越早越好。我现在就同你一道去看地形再研究进攻方案,务必要在明天拂晓前占领遵义。”

冒着连绵的阴雨和料峭的寒风,邓萍和张爱萍隐藏在茂密草丛中边看边研究。邓萍举着望远镜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对他说:“你团先打响,从正面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和火力,待十一、十三团在左右翼准备好后,今晚24时三面同时发起总攻。务必在明天拂晓前实现作战目的……”话音未落,突然,一发冷弹带着强大的冲击力击中了邓萍的头部,当场夺去了这位年轻将星的生命。此时,邓萍年仅27岁。

手机屏幕在我的眼前渐渐模糊了,恍惚中,我抬头环视着不远处的红军英烈墙。秋日正午的阳光下,高达两米多、长达十多米呈巨大的半圆形伫立的英烈墙上那1000多名红军烈士的英名,汇聚成一片耀眼的金色光辉,使我蓦然清醒。啊!我们的新中国,就是由无数个像邓萍那样为国捐躯的英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

小尖山上的石堡垒

从遵义收费站经兰海高速北上,在G210国道行驶50公里左右后,就到了闻名天下的娄山关与小尖山红军战斗遗址。娄山关又名太平关,海拔1400余米,位处遵义、桐梓两地交界处,是大娄山脉的主峰。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关下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故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里是川黔公路和铁路交通要道。

仰望着巨型摩崖石刻“遵义战役”与“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等大字,不由想起了毛泽东作于1935年2月的那阙《忆秦娥·娄山关》,在心中吟诵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慷慨。1935年2月,遵义会议结束后不久,蒋介石调集40多万兵力,从四面八方扑向黔北。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二渡赤水、回师贵州。狭路相逢勇者胜:2月25日凌晨,在凌厉的西风下,由军团长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十三团,于当天上午9时在关北红花园与国民党黔军第六团遭遇,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红军一、三军团果断采取正面仰攻、两翼迂回的战术,与敌人展开拉锯战。这一仗打了两天多,红军伤亡100余人,黔军被歼600多人,最后不得不留下漫山遍野的尸体和枪枝弹药,匆匆抄小路逃逸。

娄山关一战,拉开了长征以来首个重大胜利遵义大捷的序幕。对此,毛泽东写下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生动记录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情景。

小尖山战斗遗址,至今保持着原有的面貌。残存在山顶上的用黄石砌成的方形的城墙,便是红军临时砌搭的易守能攻的土堡垒。

我们一行获奖作者,相互搀扶着奋力爬上小尖山山顶。喘息未定间定睛看,只见后人用铁链围起的土堡垒的黄石侧面,依稀残留着弹痕,其中几道特别深,它们一头深,一头浅,成菱形状,有规则地排列成几线。身为土著的文友告诉我们,这几道与众不同的弹痕与弹着点,是敌人的“六连环”留下的。

“六连环”是黔军自制的一种土枪,其枪膛、子弹与后座力,都较之一般的步枪来得大,而且可以作连发,杀伤力极强:50米之内,一颗子弹便可以洞穿一头壮实的牛身。邓萍参谋长就是被这种罪恶的“六连环”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文友的解说使全场沉默良久,我更是触摸到了这一场场恶仗的惨烈程度。

娄山关战斗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改变了长征出发四个多月来被动挨打的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士气,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出遵义会议调整军事主要领导人后,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发挥出的巨大威力。

举目皆是红五星

不知游客们注意到了没有,走进遵义,城里城外,最多的是红五星。显然,这是遵义人民对中央红军的一种特殊感情的具体体现。1934年10月,作为担任着毛泽东警卫任务的中央红军红四连,跟随毛泽东进行长征,一路上无一减员,高举弹痕累累的正中缀有一枚红五星的军旗,到达贵州遵义。自此,红五星连成了红四连光荣的代号,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在官兵的心目中,红五星代表着神圣的使命;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红五星则是希望之星、胜利之星。红五星的情结渗透进了世世代代的遵义人民的血液中。

在遵义,除了红军烈士墓墓顶上那颗偌大的红五星最为典型外,还有1984年中共遵义地委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而在红军烈士陵园建造的高达30米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外围就是一个镶嵌着28颗五角星的直径20米的大圆环,它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还让我肃然起敬的是,步入遵义城,沿途高耸的路灯、街灯,都是红五星的造型。写有“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广告牌上,红军山的山巅上,那两颗红五星的标志尤其大,入夜,华灯齐放时,它们在灯海中特别引人注目。此外,在当地人们的衣帽上,孩子的书包上,公私住宅的门口,出租车车身上,也到处可见一个个红五星或五星的图案。更有一些单位也以“五星”为豪,纷纷取以“五星”的名字。如我们下榻的遵义红五星酒店(其实是个三星级酒店),还有贵阳红五星宾馆、遵义红五星绿色产业开发公司、贵阳红五星展览展示策划公司……就连作为遵义土特产的苹果,也被后人赋予了一个“红五星苹果”的名称。

红五星亮遍遵义城。这是遵义城留给我的又一深刻的印象。

举目皆是的红五星,成了这座人称转折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独特标志,也成为了遵义人永远不解的对红军的感恩情结。遵义城内外这种不忘初心、昂扬向上的红红火火的情景,当是在全国其他城市所不多见的。

猜你喜欢

娄山关张爱萍遵义会议
“转变不只在那三天”
“自我罚站”的将军
访娄山关感怀
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
陈云手稿揭开遵义会议谜团
解说娄山关
破解遵义会议日期人数之谜
张爱萍的“四不畏”
忆秦娥 ·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