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
2016-05-14
彝族,原本叫夷族,后来毛泽东主席认为“彝”字更贴切。因为“彝”字,本意是指宫廷里盛放东西的器皿,从字形上,它上面像座房子,底下双“米”字,寓意着有房住、有饭吃的富足生活。最后经过大家的一致同意,就正式改名,成为今天的彝族啦!
彝族,世代居住在我国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咦,好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多呢!是的,像云南一个省就有汉、彝、白、壮、傣、苗、回、藏等23个民族在此聚居,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与云南的地势有关系。它地处地势崎岖的云贵高原之上,这号称“地无三里平”的高原,山多平地少,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构成了一个个与外界隔绝的天然屏障,使得各民族间没法互相来往,只能默默地自我发展。就这样,各个少数民族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如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彝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源头却有众多版本。其中,“西方外来人种说”最有意思。因为彝族人有着高大的身材、古铜色的肤色、挺挺的鼻子、深邃(suì)的眼窝等西方人的特征,所以从外表这点来看,这个观点也算是有理有据啦!
彝族的服饰,颜色丰富,种类多达上百种,还在2014年被列入第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
彝族女子分为成年与未成年两种。成年妇女大部分穿长裤,腰上还会围上一个美丽的腰带。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只梳一个辫子。她们到了15岁就会举行名为“沙拉洛”的成人礼,要将童裙换成黑青色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亮晶晶的银耳环。这是彝族女子最为重大的仪式,行礼前还会请族里的老人挑选吉日。
左脚舞是彝族传统舞蹈,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当在喜庆的日子里,彝族人就会围成一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场面极为热闹。数百年来,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号这3天,夕阳西下时,彝族人就会赶到村子里的平地上,燃起火把,跳起左脚舞,这就是彝族著名的“三月会”。这其中还有一个英雄的传说呢。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为祸人间,搅得人民苦不堪言。在彝族里有两名勇敢的小伙子阿里与阿罗,带领着彝族人民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很害怕,就躲回了它的老窝——恶龙潭。人们乘胜追击,挑来烧红的木炭、泥土、石头等,硬生生地将龙潭填平了。为了阻止恶龙卷土重来,他们在龙潭上点燃了篝火,边唱边跳,还使劲地跺脚,3天3夜后,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人们将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为他们的舞蹈伴奏,并将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月琴,是从阮(ruǎn)发展而来的,所以外形和阮很像。月琴的音箱呈满圆形,但琴脖比阮短小很多,音色也更为清脆。它是木制的,有时琴头还会雕成一个龙头形状,又被称为龙头弦子。在月琴鼎盛时期,曾流传到日本,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它被禁止弹奏,直到二战结束才得以恢复。
月琴是彝族最重要的伴奏乐器,特别是深受彝族小伙子们的喜欢,因为它是小伙子们传递情思的物件。每到月朗星稀的夜晚,彝族的小伙子们就会弹起月琴,通过婉转的琴声将心爱的姑娘引到身边来,所以它还被称为“小伙子的伙伴”呢。
葫芦笙,瞧这名字,是不是和苗族的芦笙有点像?是的,他们可谓是“一母同胞”,都属于单簧器乐,但绝对不是同一种。芦笙是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而成,而葫芦笙,顾名思义当然是用葫芦制成的。在彝语中,葫芦笙又被称布若和昂。在它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悲伤的故事。
几百年前,在凉山彝族中有一个可怜的母亲独自抚养着5个儿子。有一天,5个儿子去山里掏鸟蛋,谁知,在鸟窝里盘着一条毒蛇。不知情的大儿子最先伸手去摸,被毒蛇咬了一口,其他4个儿子纷纷效仿大哥,结果都被毒蛇咬伤倒了下去。最后,仅剩一口气的儿子赶回母亲身边,告诉她:他们死后所埋的5座坟包上会长出5根竹子,让母亲将竹子砍下来,制作成一个5根管子的笙,每次思念他们的时候,就吹响它,就用它替代他们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后来,这位可怜的母亲真的将坟头的5根竹子做成了一支葫芦笙。因为思念儿子,她日夜在河边吹着它,最后悲伤过度,投河自尽了。彝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们的母子情深,每家每户制作一支葫芦笙,就这样,它被传承了下来。在这个故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的葫芦笙是5管的。其实葫芦笙有很多种类,并以管数的多少,分为4~8管等5个品种,现在的彝族多用8管葫芦笙。
葫芦笙的音色圆润,且每 根笙管均能发出高低不同的两个音,既可独奏,又可多人对奏,还是彝族乐队里不可缺少的“伙伴”。演奏时,彝族人们会双手抱笙,手指按孔,围成一个圈,有节奏地跳着舞。其实,除了彝族,葫芦笙在拉祜族、佤族也是鼎鼎有名的,不过它们的外形可都不一样。